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8865篇 |
免费 | 11253篇 |
国内免费 | 66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24篇 |
儿科学 | 1960篇 |
妇产科学 | 2930篇 |
基础医学 | 13464篇 |
口腔科学 | 2677篇 |
临床医学 | 15982篇 |
内科学 | 20153篇 |
皮肤病学 | 1590篇 |
神经病学 | 6398篇 |
特种医学 | 419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0篇 |
外科学 | 13346篇 |
综合类 | 19312篇 |
现状与发展 | 20篇 |
一般理论 | 18篇 |
预防医学 | 9431篇 |
眼科学 | 3447篇 |
药学 | 13461篇 |
115篇 | |
中国医学 | 6565篇 |
肿瘤学 | 104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7篇 |
2023年 | 1717篇 |
2022年 | 4018篇 |
2021年 | 5455篇 |
2020年 | 4058篇 |
2019年 | 3704篇 |
2018年 | 3940篇 |
2017年 | 3705篇 |
2016年 | 3308篇 |
2015年 | 5237篇 |
2014年 | 6735篇 |
2013年 | 6947篇 |
2012年 | 10124篇 |
2011年 | 10872篇 |
2010年 | 7482篇 |
2009年 | 6152篇 |
2008年 | 7785篇 |
2007年 | 7730篇 |
2006年 | 7318篇 |
2005年 | 6688篇 |
2004年 | 4839篇 |
2003年 | 4400篇 |
2002年 | 3650篇 |
2001年 | 3090篇 |
2000年 | 2846篇 |
1999年 | 2643篇 |
1998年 | 1311篇 |
1997年 | 1220篇 |
1996年 | 986篇 |
1995年 | 948篇 |
1994年 | 885篇 |
1993年 | 504篇 |
1992年 | 889篇 |
1991年 | 801篇 |
1990年 | 668篇 |
1989年 | 569篇 |
1988年 | 525篇 |
1987年 | 450篇 |
1986年 | 357篇 |
1985年 | 284篇 |
1984年 | 184篇 |
1983年 | 167篇 |
1982年 | 95篇 |
1981年 | 93篇 |
1979年 | 140篇 |
1978年 | 111篇 |
1977年 | 83篇 |
1974年 | 94篇 |
1973年 | 72篇 |
1972年 | 8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71.
目的 探索奥沙利铂对不同p53状态肝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基因(GADD45β)诱导差异及可能调控机制.方法 转染p53全序列建立Hep3B+p53.体外合成GADD45β近端启动子序列群(-618至-314),构建荧光素表达质粒,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Hep3B和Hep3B+p53.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比较奥沙利铂对GADD45β表达诱导及其近端启动子活性影响差异;比较对DNA合成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抑制差异;通过Caspase-3的表达变化测定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结果 奥沙利铂对Hep3B中GADD45β诱导并不明显.转染p53全基因序列后,Hep3B+p53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明显增加,并呈现出剂量-效应的正相关关系.荧光素分析提示奥沙利铂作用Hep3B+p53后的启动子NF-κB(-618/+6)和E2F-1(-470/+6)活性较Hep3B明显增强约1.5倍和0.8倍.奥沙利铂能够更加明显地抑制Hep3B+p53的DNA合成能力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100 μmol/L奥沙利铂作用后Hep3B+p53DNA合成率为30.41%,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抑制率则达到75.60%,与Hep3B相比差异显著.奥沙利铂作用后Hep3B+p53的Caspase-3能够迅速地启动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结论 p53对铂类化疗药物对肝癌细胞的GADD45β诱导具有重要作用,增强转录调节因子的表达水平是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72.
目的 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1042例原发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通过免疫组化分为3组:ERBB2+,HR +/ERBB -和三阴性乳腺癌. 结果 183例为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其肿块直径超过2 cm的比例和组织学分级三级发生率比ERBB2+和HR+/ERBB2-患者高(P<0.01).而ERBB2+患者的P53阳性率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HR +/ERBB2 -患者高(P<0.01).HR +/ERBB2 -患者与ERBB2+患者、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相比骨转移比例更高(P=0.006).3组患者间内脏远处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3组5年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9),ERBB2+患者最低,为80.3%.结论 本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肿块直径超过2 cm比例较高,组织学分级三级发生率较高,但其5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ERBB2+患者. 相似文献
973.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6月龄内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早期治疗结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20例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年龄(56±45)天,体重(4.5±1.6)kg.主动脉缩窄压差30 ~56 mm Hg(1 mm Hg =0.133 kPa),其中5例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8 ~ 16 mm.均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4例(20%).术中造影发现主动脉弓缩窄最严重处直径为1.5 ~ 3.4 mm,选择最大球囊直径4~12 mm,扩张后即刻主动脉缩窄处压差为0~ 27 mm Hg.全组体外循环40~ 87 min,主动脉阻断20 ~ 41min,无延迟关胸.术后患儿机械通气(2.2±1.4)天,住监护室(5±3)天.患儿均随访(10.0±3.6)个月,主动脉弓缩窄扩张处末见有动脉瘤发生,无气道受压.末次随访2例患儿主动脉弓残余梗阻,压差12 ~ 35 mm Hg,再次手术干预.结论 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74.
目的 分析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的发病率、病因及治疗结果,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帮助.方法 随机抽取的1000例患者中确诊29例为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年龄为7~23岁,平均11.1岁.埋伏牙总数32枚,骨内埋伏有22枚,骨外埋伏10枚.对临床发病率、病因、埋伏阻生的位置和方向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男∶女为1.0∶ 1.2,骨内埋伏阻生与骨外之比为11∶5.有65%的患者存在上颌中切牙萌出间隙不足,但是属于中重度拥挤的仅占15%.埋伏牙自身形态和位置异常的发病率高达71%.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正畸牵引导萌术、自体牙移植以及拔除阻生牙.结论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主要发病原因是牙齿形态和位置异常所致.通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后,大部分埋伏阻生的恒上颌中切牙治疗结果及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75.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48周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但HBVDNA仍阳性的住院及门诊CHB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一组在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另一组则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疗程均为48周。每1~3个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的超声波或行CT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的病毒学、血清学的应答率和耐药发生率,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基线HBVDNA介于3~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后有86.8%(33/38)的患者HBVDNA转阴,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有69.2%(27/39)的患者转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P〈0.05);基线HBVDNA〉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72.7%(16/22),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只有52.4%(11/21),两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5)。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经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48周无一例发生病毒学突破,也无耐药的发生;而换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则有5例发生病毒学突破,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S202G变异,1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T184A,所有发生基因突变的病例均为基线HBVDNA〉10。拷贝/mL者。结论拉米夫定应答不佳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比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更能抑制HBV复制,且可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976.
目的探讨应用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CO2气腹下不同腹内压(IAP)对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IAP分别为8mmHg(A组)、12mmHg(B组)、15mmHg(C组)。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麻醉后5min(T0)、气腹后1min(T1)、气腹后5min改变体位时(T2)、气腹后15min(T3)、气腹结束恢复体位后1min(T4)、5min(T5)时HR、MAP、CVP、外周血管阻力(SVR)和心输出量(CO),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三组HR明显增快,MAP和SVR明显升高(P<0.05);T1~T3时A组、T2、T3时B组CVP明显升高(P<0.05);T1~T3时B、C组CO明显降低(P<0.05)。T1~T3时C组的HR明显快于,MAP和SVR明显高于A、B组(P<0.05);T1~T3时B、C组CO明显低于A组,且C组明显低于B组(P<0.05)。C组术中心律失常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0.05)。结论 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下的CO2气腹腹内压12mmHg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适合腹腔镜妇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977.
目的 研究Smad锚着蛋白(SARA)在高葡萄糖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用高浓度葡萄糖(30 mmol/L D-葡萄糖)刺激HK-2细胞,分别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检测HK-2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紧密连接蛋白(ZO-1)、SAR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及Smad3的表达.分别转染全长SARA质粒[SARA (WT)]及敲除SBD结构域的SARA质粒[SARA(dSBD)],检测转染后高糖诱导的HK-2细胞Vimentin、ZO-1、Smad2、Smad3、p-Smad2、p-Smad3表达的变化.结果 高糖刺激时,HK-2细胞出现转分化 ;ZO-1蛋白和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 ;vimentin蛋白和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而SARA蛋白和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 ;TGF-β1、Smad3蛋白和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 ;Smad2 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上调,而其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 ;Smad2和Smad3磷酸化,Smad3活化时间更长.与高糖刺激组相比,转染全长SARA质粒[SARA (WT)]过表达SARA使HK-2细胞ZO-1表达上调(P<0.05) ;vimentin表达下调(P<0.05) ;Smad2蛋白表达上调,但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Smad2活化时间延长.转染SARA(dSBD)质粒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ZO-1、vimentin、Smad2的表达无影响,对Smad2和Smad3的磷酸化亦无明显影响.结论 高糖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过程中,TGF-β1信号通路活化,SARA的表达下调.过表达SARA可能通过上调Smad2的蛋白表达,延长Smad2活化时间,从而抑制TGF-β1信号传导,进而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转分化进程. 相似文献
978.
目的了解10~18岁儿童及青少年肿瘤患者症状的发生率、频率及困扰程度,识别影响其症状的因素,为临床开展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记忆症状评估简表对101例10~18岁肿瘤患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及青少年肿瘤患者躯体症状发生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出汗、没有胃口、恶心、对食物的味觉改变和没有精力;症状困扰程度居前5位的分别为疼痛、恶心、没有胃口、掉头发和便秘。在心理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为感到紧张。性别、教育水平、治疗阶段及治疗环境不同的肿瘤患儿,其部分维度症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肿瘤患儿症状有其自身特点,肿瘤科护士需根据患儿的不同性别、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阶段和治疗环境,提供针对性的症状管理。 相似文献
979.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聚焦超声减脂塑形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阴性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应用聚焦超声减脂塑形机,对40例自愿受试者的腹部脂肪堆积部位进行减脂治疗.治疗于受试者入组的第1、7天进行,每次对治疗部位进行3次聚焦超声的扫描.随访时间为试验的第1、7天治疗后即刻以及试验的第14、35天,测量指标包括腹围及影像资料等.结果 36例受试者完成了聚焦超声减脂塑形2次(6遍)的局部治疗及随访.试验组受试者2次治疗后腹围分别减少了(1.03±0.38)cm、(0.65±0.53)cm,第14、35天随访腹围较治疗前分别减少了(2.52±1.04)cm、(3.31±0.67)c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研究证明,聚焦超声减脂塑形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80.
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7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其中后路采用AF内固定、前路采用自体肋骨支撑植骨8例,后路采用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采用自体肋骨支撑植骨40例,后路用钉棒系统固定、前路采用钛网植骨27例。结果手术时间150~270 min;术中失血量750~2 100 ml。术中无大血管、硬脊膜损伤。术后并发症:前路切口感染1例,脊神经根激惹1例,交感神经激惹1例,均在3个月内恢复。75例均获随访,时间20~60个月。植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为91.5%,术后1年为100%。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B级6例均恢复至D级,C、D级37例均恢复至E级。两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括约肌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核病灶无复发。结论术前经过充分准备,以规范的全身抗结核治疗(化疗)为基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采用后路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