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27篇 |
免费 | 2104篇 |
国内免费 | 168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92篇 |
儿科学 | 251篇 |
妇产科学 | 294篇 |
基础医学 | 2102篇 |
口腔科学 | 534篇 |
临床医学 | 2597篇 |
内科学 | 2663篇 |
皮肤病学 | 200篇 |
神经病学 | 868篇 |
特种医学 | 7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篇 |
外科学 | 2171篇 |
综合类 | 4284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1681篇 |
眼科学 | 609篇 |
药学 | 2350篇 |
31篇 | |
中国医学 | 1535篇 |
肿瘤学 | 16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360篇 |
2022年 | 900篇 |
2021年 | 1088篇 |
2020年 | 901篇 |
2019年 | 727篇 |
2018年 | 752篇 |
2017年 | 679篇 |
2016年 | 618篇 |
2015年 | 1002篇 |
2014年 | 1143篇 |
2013年 | 1137篇 |
2012年 | 1657篇 |
2011年 | 1707篇 |
2010年 | 1216篇 |
2009年 | 1081篇 |
2008年 | 1279篇 |
2007年 | 1144篇 |
2006年 | 1141篇 |
2005年 | 1060篇 |
2004年 | 808篇 |
2003年 | 855篇 |
2002年 | 765篇 |
2001年 | 566篇 |
2000年 | 444篇 |
1999年 | 359篇 |
1998年 | 232篇 |
1997年 | 188篇 |
1996年 | 158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25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Dan Xing Rujun Li Jiao Jiao Li Ke Tao Jianhao Lin Taiqiang Yan Diange Zhou 《Orthopaedic Surgery》2022,14(8):1918
Background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However, most orthopedic surgeons only focus on bone loss and hip reconstruction. Thus, it wa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the treatment algorithm for 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 integrally.Case PresentationA 52‐year‐old Asian male presented with chronic hip pain. A mass appeared on the medial side of the proximal left thigh at more than 20 years after bilateral THA. Radiographs revealed catastrophic 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 especially on the acetabular side. Large amounts of necrotic tissue and bloody fluids were thoroughly debrided during revision THA. A modular hemipelvic prosthesis was used for revision of the left hip. Four years later, the patient presented with right hip pain, where a mass appeared on the medial side of the proximal right thigh. A primary acetabular implant with augment was used for revision of the right hip.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bloody fluid retrieved from surgery revealed elevated levels of inflammatory markers.ConclusionInflammatory responses to polyethylene wear debris can lead to severe bone resorption and aseptic loosening in the long‐term following THA. Therefore, in spite of revision THA, interrupting the cascade inflammatory might be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for 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s to lymphocytes ratio,MLR)与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 型糖尿病足患者243例,分为下肢动脉病变组(LEAD,n=103)和非下肢动脉病变组(non-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NLEAD,n=140),分析MLR与LEAD的相关性。结果 LEAD组MLR显著高于NLEAD组[0.46(0.29,0.63) vs. 0.38(0.26,0.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LR、年龄、胆固醇、血肌酐是糖尿病足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表明,MLR预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最佳切点为0.3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9%和46.4%。结论 MLR与2型糖尿病足患者LEA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内皮高表达脂多糖相关因子1(endothelial-overexpressed lipopolysaccharide-associated factor 1,EOLA1)对2型糖尿病小鼠皮肤创面促愈合效果及机制。方法 选取SPF级6周龄db/db糖尿病小鼠,构建全层皮肤创面模型,在创口周边注射EOLA1高表达慢病毒。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空载体慢病毒组、EOLA1慢病毒组。除正常对照组外,拍照记录不同时期小鼠创口愈合情况,造模第15天取创口及周边皮肤,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及炎性浸润,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纤维沉积,免疫荧光检测ARG1、iNOS观察巨噬细胞分型,Western blot及Real-time PCR检测NF-κB信号通路IκB-α、p-IκB-α、p65蛋白表达和EOLA1、TLR4、TNF-α、IL-1β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载慢病毒组相比,EOLA1慢病毒组小鼠皮肤伤口愈合速度加快,肉芽组织及胶原纤维形成增多。EOLA1慢病毒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表达升高,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表达降低。EOLA1慢病毒组IκB-α蛋白表达升高,p-IκB-α蛋白表达降低,TNF-α、IL-1β基因表达水平下调。结论 EOLA1可抑制糖尿病小鼠皮肤创面局部炎症,加速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为通过上调巨噬细胞内IκB-α表达,封闭p65活性,从而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释放,巨噬细胞的表型也表现为从促炎症的M1型向促愈合的M2型转变。提示EOLA1在糖尿病创面具有抗炎促愈的潜力。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改良口外须颅颌固定治疗上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上颌骨Le FortⅡ、Ⅲ型骨折患者,先行闭合复位,恢复受伤前的咬合关系,再行改良口外须颅颌固定牵引3~4周。结果:35例Le FortⅡ、Ⅲ型骨折患者总有效率达94.2%。结论:改良口外须颅颌固定牵引治疗上颌骨骨折是一种简单易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56.
776例门诊患者退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我院门诊药房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30日的776例退药换药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方法按申请退药的科室、退药的原因、所退药品的品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最主要的退药原因,占退药比例的49.3%。结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综合患者的经济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在参加暴露前预防用药(pre-exposure prophylaxis,PrEP)临床试验中是否存在性行为去抑制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非概率抽样法招募并筛选出108名MSM,随机分为77名服用药物组和31名空白对照组,第12、24、36、48周进行临床随访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相关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广义估计方程分析MSM在参与PrEP中是否存在性行为去抑制化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药物服用组MSM在参与PrEP的第12、24、36、48周的性伴个数中位数分别为1(0,6)、1(0,6)、1(0,10)、1(0,3)、1(0,3),高危性行为次数中位数分别为1(0,26)、1.5(0,8)、1(0,12)、1(0,9)、2(0,30);空白对照组性伴个数中位数分别为1(0,21)、1(0,2)、1(0,3)、1(0,3)、1(0,3),高危性行为次数中位数分别为1(0,9)、1(0,6)、0.5(0,15)、0(0,10)、1(0,10);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发现MSM在参与PrEP过程中性伴个数及高危性行为次数均没有发生改变(Z=-0.24,P=0.811;Z=0.93,P=0.355),性行为方式为“1”和“0.5”的较性行为方式为“0”的拥有更多的性伴(Z=2.47,P=0.014;Z=2.24,P=0.025);发生过商业性行为的MSM较没有发生过的拥有较少的性伴和高危性行为(Z=-2.82,P=0.005;Z=-2.28,P=0.023);已婚较离异MSM发生较少的高危性行为次数(Z=-2.34,P=0.019)。结论:本研究中暂未发现PrEP中存在性行为去抑制化现象,性行为方式为“1”和“0.5”的MSM拥有较多性伴,是后期随访中的重点管理人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科普。 相似文献
58.
59.
60.
目的:采用不同孔径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TAICPM)分离大黄虫丸,探讨经不同孔径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7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其中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各10只,TAICPM组40只:1-5μm组、5-10μm组、10-15μm组、15-20μm组,每组各10只。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作为观察指标,评价经TAICPM分离后大黄虫丸抗动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①对照组及TAICPM组血栓干重、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TXB-2和6-keto-PGF1α也较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TAICPM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1-5μm多孔材料组血栓干重明显低于其它3个多孔材料组(P<0.01),血小板计数、TXB-2和6-keto-PGF1α也较其它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TAICPM处理后的大黄虫丸在抑制动脉血栓形成方面优于未处理的大黄虫丸,其中孔径为1-5μm的多孔材料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