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44篇 |
免费 | 5993篇 |
国内免费 | 247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90篇 |
儿科学 | 888篇 |
妇产科学 | 324篇 |
基础医学 | 3889篇 |
口腔科学 | 758篇 |
临床医学 | 7243篇 |
内科学 | 4443篇 |
皮肤病学 | 701篇 |
神经病学 | 1191篇 |
特种医学 | 197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4628篇 |
综合类 | 16303篇 |
现状与发展 | 10篇 |
预防医学 | 6774篇 |
眼科学 | 595篇 |
药学 | 6747篇 |
70篇 | |
中国医学 | 5399篇 |
肿瘤学 | 23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918篇 |
2023年 | 889篇 |
2022年 | 1933篇 |
2021年 | 2316篇 |
2020年 | 2095篇 |
2019年 | 1189篇 |
2018年 | 1199篇 |
2017年 | 1684篇 |
2016年 | 1178篇 |
2015年 | 2256篇 |
2014年 | 2890篇 |
2013年 | 3675篇 |
2012年 | 5204篇 |
2011年 | 5166篇 |
2010年 | 4652篇 |
2009年 | 4444篇 |
2008年 | 4312篇 |
2007年 | 4145篇 |
2006年 | 3763篇 |
2005年 | 3043篇 |
2004年 | 2075篇 |
2003年 | 1538篇 |
2002年 | 1324篇 |
2001年 | 1122篇 |
2000年 | 837篇 |
1999年 | 368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2G2(CK-2G2)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24例NSCLC(腺癌74例,鳞癌50例)患者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和2个周期血清中CK-2G2和Cyfra21-1的水平.经正态性检验,CK-2G2和Cyfra21-1水平为偏态分布资料,以M(QR)表示,组间和化疗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腺癌和鳞癌患者化疗1个周期后CK-2G2和Cyfra21-1的水平明显下降[腺癌患者分别为0.77(0.03 ~ 55.85)U/L比1.86(0.02 ~ 55.60)U/L、1.88(0.15 ~ 18.65)μg/L比2.35(0.14 ~22.32)μg/L;鳞癌患者分别为1.67(0.04~218.60)U/L比4.75(0.05 ~ 226.30)U/L、2.12(0.12 ~ 20.65)μg/L比4.07(0.11~40.21)μg/L].疾病进展患者(9例)化疗1个周期后CK-2G2和Cyfra21-1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疾病稳定患者(49例)和部分缓解患者(66例)化疗1个周期后CK-2G2的水平明显下降(P<0.01);化疗2个周期后与化疗1个周期后比较,NSCLC患者CK-2G2和Cyfa21-1的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肿瘤标志物CK-2G2和Cyfra21-1可作为NSCLC化疗早期疗效评价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分析我院精神科门诊患者使用苯二氮(艹卓)类(BDZ)药物的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1、2012年我院精神科门诊使用BDZ的患者243例,统计两年BDZ处方诊断及使用药物情况.结果 2011年和2012年BDZ处方诊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均以抑郁、失眠诊断为主.2011年和2012年BDZ处方用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均以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及艾司唑仑为主.结论 本院处方中BDZ治疗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失眠和抑郁,主要以中、长效BDZ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4.
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RTKs)参与细胞增生和分化、胚胎发育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等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生促红素人肝细胞(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uman hepatocelluar, Eph) A2 是Eph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家族RTKs中的一员,广泛表达在人类多种组织或细胞系中,对调节细胞生长、迁移及血管形成有潜在的作用。EphA2过表达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性。EphA2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的靶点和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5.
106.
中医文化是中医院校校园文化的精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而学校作为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承担着培育人才、传承文化和弘扬人类文明的社会功能,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其文化特质,特别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先进的人文思想和符合历史趋势的价值取向,如“北大精神”、“水木清华”、“复旦文化”和“交大思源”等。对于中医院校来讲,校园文化的核心组成应是中医文化,用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有利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学术氛围,使中医药工作者产生一种强烈的以振兴和创新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S-1被应用于进展期胃癌一线化疗中,其疗效也备受关注.本研究评估S-1基础化疗对比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基础化疗方案在进展期胃癌一线化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用“胃癌、替吉奥或S-1、5-氟尿嘧啶和随机对照研究”等检索词,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ASCO会议摘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检索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10.提取总生存期、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有效率、3~4级不良反应等数据.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8个随机对照研究,3 581例患者.结果显示,S-1基础化疗在总生存期(HR=0.92,95%CI为0.84~1.01,P=0.07)及无疾病进展生存期(HR=0.90,95%CI为0.76~1.07,P=0.25)方面与5-FU基础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更高的有效率,RR=1.46,95%CI为1.22~1.74,P<0.001.S-1基础化疗方案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1)、白细胞减少(P<0.001)、血小板减少(P=0.01)、口腔炎(P<0.001)和脱发(P=0.02)等不良反应较5-FU基础化疗发病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5-FU基础化疗,S-1基础化疗在进展期胃癌一线治疗中均是有效且更安全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初步探索一种新的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平台在膀胱癌诊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膀胱癌患者10例为试验组,健康志愿者5例为对照组.10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前分别取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外周全血样本10 ml、尿液样本10 ml,术后再次取试验组的外周全血、尿液样本各10 ml.使用Celsee PREP 400TM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平台分别检测所有样本中所含CTC,对比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血、尿样本中的CTC,对比试验组术前、术后的CTC.随访12个月,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复发或进展.结果 试验组术前血样本中均发现CTC,中位数为4个(1~9个);对照组均未发现CTC.试验组术后血样本中,8例(80%)发现CTC,中位数为1.5个(1~4个),2例(20%)未发现CTC.膀胱癌患者术前与术后血样本中的C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尿液样本因杂质堵塞微通道而无法检测样本中的CTC.随访1年,患者无疾病进展/复发生存率为80%.结论 Celsee PREP 400TM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平台可有效检测血样本中的CTC,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在膀胱癌诊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9.
Zhigang Liu Xiumei Zhao Hua Mao Patricia A. Baxter Yulun Huang Litian Yu Lalita Wadhwa Jack M. Su Adekunle Adesina Lazlo Perlaky Mary Hurwitz Neeraja Idamakanti Seshidhar Reddy Police Paul L. Hallenbeck Richard L. Hurwitz Ching C. Lau Murali Chintagumpala Susan M. Blaney Xiao-Nan Li 《Neuro-oncology》2013,15(9):1173-1185
Background
Seneca Valley virus (SVV-001) is a nonpathogenic oncolytic virus that can be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and can pass through the blood–brain barrier. We examined its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he mechanism of tumor cel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malignant gliomas.Methods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ies were examined in primary cultures, preformed neurospheres, and self-renewing glioma cells derived from 6 patient tumor orthotopic xenograft mouse models (1 anaplastic astrocytoma and 5 GBM). In vivo therapeutic efficacy was examined by systemic treatment of preformed xenografts in 3 permissive and 2 resistant model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sialic acid in mediating SVV-001 infec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neuraminidase and lectins that cleave or competitively bind to linkage-specific sialic acids.Results
SVV-001 at a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of 0.5 to 25 replicated in and effectively killed primary cultures, preformed neurospheres, and self-renewing stemlike single glioma cells derived from 4 of the 6 glioma models in vitro. A single i.v. injection of SVV-001 (5 × 1012 viral particles/kg) led to the infection of orthotopic xenografts without harming normal mouse brain cells,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survival in all 3 permissive and 1 resistant mouse models (P < .05). Treatment with neuraminidase and competitive binding using lectins specific for α2,3-linked and/or α2,6-linked sialic acid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SVV-001 infectivity (P < .01).Conclusion
SVV-001 possesses strong antitumor activity against pediatric malignant gliomas and utilizes α2,3-linked and α2,6-linked sialic acids as mediators of tumor cell infection.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consideration of SVV-001 for clinical trials in children with malignant glioma. 相似文献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