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666篇 |
免费 | 44949篇 |
国内免费 | 215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935篇 |
儿科学 | 6553篇 |
妇产科学 | 2334篇 |
基础医学 | 25108篇 |
口腔科学 | 7356篇 |
临床医学 | 48524篇 |
内科学 | 33215篇 |
皮肤病学 | 4790篇 |
神经病学 | 7605篇 |
特种医学 | 15586篇 |
外科学 | 33935篇 |
综合类 | 116352篇 |
现状与发展 | 93篇 |
预防医学 | 48414篇 |
眼科学 | 4783篇 |
药学 | 50499篇 |
669篇 | |
中国医学 | 44887篇 |
肿瘤学 | 175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8篇 |
2024年 | 6135篇 |
2023年 | 6913篇 |
2022年 | 13983篇 |
2021年 | 17096篇 |
2020年 | 15263篇 |
2019年 | 8394篇 |
2018年 | 8294篇 |
2017年 | 11569篇 |
2016年 | 8608篇 |
2015年 | 15917篇 |
2014年 | 20372篇 |
2013年 | 25949篇 |
2012年 | 37185篇 |
2011年 | 39784篇 |
2010年 | 36040篇 |
2009年 | 31565篇 |
2008年 | 32370篇 |
2007年 | 31160篇 |
2006年 | 27295篇 |
2005年 | 21394篇 |
2004年 | 15120篇 |
2003年 | 12169篇 |
2002年 | 9256篇 |
2001年 | 8401篇 |
2000年 | 6275篇 |
1999年 | 2257篇 |
1998年 | 503篇 |
1997年 | 399篇 |
1996年 | 381篇 |
1995年 | 325篇 |
1994年 | 320篇 |
1993年 | 181篇 |
1992年 | 151篇 |
1991年 | 123篇 |
1990年 | 97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99篇 |
1986年 | 101篇 |
1985年 | 65篇 |
1984年 | 45篇 |
1983年 | 47篇 |
1982年 | 51篇 |
1965年 | 16篇 |
1959年 | 27篇 |
1958年 | 36篇 |
1957年 | 36篇 |
1956年 | 23篇 |
1955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讨舌肌内巨大颗粒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003—2004年收治的2例舌肌内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结果2例患者均为年轻女性,肿物均位于舌肌内,直径约5cm,为无痛性,病程为渐进性。组织学特点为无明显被膜,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胞浆丰富,可见较多嗜伊红均质细颗粒,过碘酸-希夫(PAS)染色阳性,瘤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生长。手术切除后均无复发。结论舌肌内颗粒细胞瘤为良性病变,切除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下颌后退手术对舌骨位置和后气道间隙 (PAS)变化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下颌前突畸形患者 18例 ,均接受经口内下颌骨升支垂直截骨术 ,术前和术后 1个月拍摄标准颅颌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 ,测量项目 6项 ,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 ,并将下颌骨后退距离与各测量项目变化作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下颌骨后退的平均值是 (10 .2 0± 1.31)mm。各测量项目显著差异的有 :舌骨垂直方向变化 ,舌根后缘至咽后壁的距离 ,后气道间隙面积。下颌骨后退距离与PAS面积的减小值和舌骨垂直方向变化密切相关 ,与PAS宽度减小值和舌骨水平方向变化没有密切相关。结论 双侧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后退术后近期 ,舌骨向下移位 ,舌根后移 ,咽腔气道缩小 ,如果患者同时具有超重、短颈、舌体大等其他危险因素 ,下颌骨后退手术可能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下颌骨后退距离与后气道间隙面积的减小值和舌骨垂直方向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3.
头颈部血管外皮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1例29岁女性左侧咽旁间隙血管外皮瘤病例,并复习头颈部血管外皮瘤的相关文献。头颈部血管外皮瘤发病率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可见紧密排列的肿瘤细胞围绕丰富的不同口径的薄壁血管腔,同时缺乏特异性的免疫标识。广泛切除是治疗血管外皮瘤的有效方法。预后因肿瘤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存在一定复发率。恶性血管外皮瘤可发生远处转移。婴幼儿(先天性)血管外皮瘤生物学行为良好,局部切除可治愈。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观察修复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龈沟液 (PISF)中蛋白含量的变化 ,初步探讨其变化与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的关系。方法 :以基台连接术后1~1.5月为基线 ,在修复体完成后3、6、12个月时 ,对12名患者26颗Branemark种植体的52个位点进行临床及PISF蛋白含量检测。结果 :各时期粘膜炎组的PISF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健康组 ,且有随粘膜炎程度加重而升高的趋势 ,重度粘膜炎组的PISF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健康组 (P<0.05)。骨丧失位点的PISF蛋白含量高于无骨丧失的位点。结论 :PISF蛋白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炎症状况。 相似文献
115.
目的 使用新研制的非接触式三维图像检测系统对健康人牙齿咬合面的磨损情况进行定量测定。方法 选择 32名牙列完整的健康中老年人 5年前后的牙颌模型 ,用统一方法确定个体参照平面和上颌第一恒磨牙测量范围 ,用非接触式三维图像检测系统测量研究对象 5年内上颌第一恒磨牙咬合面的磨损量和平均磨损速度。结果 5年内上颌第一恒磨牙咬合面的磨损情况 :以高度平均值变化为指标 ,平均磨损量为 0 2 93mm ,平均每年磨损速度为 0 0 5 9mm ;以体积变化为指标 ,平均磨损量为 97 881mm3 ,平均磨损速度为 19 5 76mm3 /年。结论 非接触式三维图像检测系统及相关的必要设置 ,可作为测量健康人牙齿磨损情况的有效工具。其个别设置条件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观察牙根发育中上皮根鞘细胞(Hertwig's epithelial root sheath,HERS)断裂后结局和增殖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探讨上皮根鞘在牙根发育特别是牙骨质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TUNEL( TdT- mediated - dUTP nick end labeling , TUNEL) 法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牙根发育中上皮根鞘细胞凋亡的情况.以细胞角蛋白14(cytokeratin 14)标记上皮根鞘细胞,追踪其断裂后结局.SP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上皮根鞘细胞的表达.结果:牙冠形成后,内外釉上皮结合增殖形成HERS,此时呈PCNA表达阳性;牙根发育开始后,HERS呈Bcl-2阴性表达,在少量牙本质基质形成处,上皮根鞘细胞开始呈TUNEL阳性表达,之后HERS断裂,在其外侧可见成牙骨质细胞的形成,断裂的HERS细胞部分转入牙周膜形成上皮剩余(the epithelial rest of Malassez),而细胞牙骨质形成中可见部分埋入细胞呈CK14阳性表达.结论: HERS细胞的凋亡可能会为成牙骨质细胞分化提供信号,部分HERS细胞可能参与牙骨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探讨老年人根管治疗失败病例的牙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颗经临床常规根管治疗无治愈希望的根尖周炎患牙,行即刻原位牙再植术。结果:经5-10年观察,根尖周炎根管治疗失败后,采用牙再植术治疗的临床成功率为87.50%;再植5年以内、5-10年、10年以上患牙的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人根管治疗失败患牙开展牙再植术,可以挽救许多治疗无希望的患牙。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钟状晚期牙胚和成熟牙及牙周组织的特殊染色应用.方法:钟状晚期的人牙胚和成年大鼠的牙及牙周组织石蜡切片,用改良的Gomori和Mallory染色法染色,镜检染色结果.结果:改良Gomori染色,可将钟状晚期牙胚中的釉质基质与牙本质基质、牙及牙周组织中的硬组织与软组织、骨与软骨、染成2 种不同的颜色,便于识别和区分.各种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清晰.结论:牙发育和牙及牙周组织教学科研切片,用改良的Gomori染色,利于观察研究,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9.
副神经作为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的支配神经,在颈肩运动中起重要作用,其解剖特点对颈淋巴清除、神经修复等临床手术有指导作用。下面就副神经的解剖特点、副神经损伤在临床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0.
目的:初步研究热休克蛋白47(HSP47)重组质粒pTraeer—CMV—HSP47局部注射对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愈合的影响,探讨以HSP47质粒为摹础的基因治疗促进糖尿病皮肤创口愈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制备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愈合模型,创缘皮下局部注射HSP47重组质粒,观察其对皮肤创口愈合的影响,并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创口愈合过程中HSP47和collagen Ⅰ的表达变化。结果:在糖尿病大鼠皮肤刨缘连续两次注射质粒后第3、6、9天.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证实,HSP47重组质粒组比对照组能显著增加创口中的HSP47和collagenⅠ的表达。结论:在糖尿病大鼠皮肤创口周围注射质粒pTracer—CMV—HSP47,能明显增强HSP47和coilagenⅠ的表达,有助于改善创口愈合,HSP47可能是促进糖尿病皮肤创口愈合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