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05篇 |
免费 | 1052篇 |
国内免费 | 81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2篇 |
儿科学 | 161篇 |
妇产科学 | 56篇 |
基础医学 | 543篇 |
口腔科学 | 195篇 |
临床医学 | 1390篇 |
内科学 | 813篇 |
皮肤病学 | 79篇 |
神经病学 | 195篇 |
特种医学 | 436篇 |
外科学 | 1044篇 |
综合类 | 2954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1280篇 |
眼科学 | 48篇 |
药学 | 1257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1160篇 |
肿瘤学 | 4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48篇 |
2022年 | 355篇 |
2021年 | 407篇 |
2020年 | 383篇 |
2019年 | 163篇 |
2018年 | 197篇 |
2017年 | 288篇 |
2016年 | 189篇 |
2015年 | 378篇 |
2014年 | 512篇 |
2013年 | 642篇 |
2012年 | 1044篇 |
2011年 | 1029篇 |
2010年 | 967篇 |
2009年 | 869篇 |
2008年 | 873篇 |
2007年 | 815篇 |
2006年 | 657篇 |
2005年 | 566篇 |
2004年 | 416篇 |
2003年 | 357篇 |
2002年 | 301篇 |
2001年 | 250篇 |
2000年 | 231篇 |
1999年 | 6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7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七氟醚MACBAR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七氟醚抑制50%腹部手术患者切皮时血液动力学反应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_(BAR))的影响。方法择期腹部手术患者75例,ASAⅠ级或Ⅱ级,年龄20~50岁,随机分为3组(n=25):不用瑞芬太尼组(R_0组)、瑞芬太尼靶浓度1 ng/ml组(R_1组)、瑞芬太尼靶浓度2 ng/ml组(R_2组)。3组均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及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 ng/ml)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各组初始呼气末七氟醚浓度为3%。R_0组气管插管后立即停用瑞芬太尼,R_1组和R_2组血浆靶浓度分别改为1、2 ng/ml继续靶控输注。采用改良的序贯法根据手术切皮时患者HR或MAP的变化对每组切皮时七氟醚MAC_(BAR)进行观察。根据平衡点后面的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计算每组平均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即为每组的MAC_(BAR)。结果R_0组MAC_(BAR)为(3.16±0.07)%;R_1组为(1.51±0.08)%;R_2组为(0.85±0.0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靶浓度1 ng/ml和2 ng/ml瑞芬太尼可分别降低腹部手术患者七氟醚MAC_(BAK)51%和74%。 相似文献
102.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填充材料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颗粒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修复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疗效和生物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05年5月,选取37例良性骨肿瘤患者,男21例,女16例,其中1例为2处病变;年龄19~58岁,平均38.5岁。骨纤维结构不良11例(12侧),骨囊肿14例,骨巨细胞瘤级10例,内生软骨瘤2例。肿瘤大小为1.0cm×0.7cm×0.4cm~10.0cm×4.0cm×3.0cm;肿瘤位于股骨近端12例(13侧),远端7例,胫骨近端9例,肱骨近端5例,指骨2例,掌骨和跟骨各1例。行肿瘤刮除术,瘤腔用颗粒型n-HA/PA66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局部炎性反应,排斥反应,全身毒性,瘤腔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例伤口感染,余伤口期愈合。局部炎性反应轻微,无排斥反应和全身毒性反应。术后全部获随访5~33个月,术后3~5.5个月可见新骨长入n-HA/PA66填充区,下肢在术后8个月可完全负重,上肢在术后5个月可完成日常活动。结论颗粒型n-HA/PA66复合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性、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可用于良性骨肿瘤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时骨水泥渗漏是否会引起椎间盘退变,以及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骨水泥类型是否相关。方法 选用8只成年家犬,以每只犬L2-3、L3-4、L4-5椎间盘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3组。对照组仅行椎间盘穿刺,不注入任何物质,PMMA组及CPC组均各向椎间盘注入0.1ml骨水泥。术前及术后24周摄正、侧位X线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数(disc height index percentage,DHIP)。术后24周行MR检查,计算MRI指数。组织学检查参照Masuda标准对椎间盘退变程度评分并分析。结果 术后24周X线片显示对照组椎间隙无狭窄,病理学检查未见椎间盘退变。PMMA、CPC组椎间盘MRI显示:椎间隙有狭窄,R加权像髓核信号不同程度降低且不均一,其相对高信号区面积减小,髓核形态不规则,纤维环与髓核界限不清。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减少,空泡变小。髓核的细胞外基质不同程度压缩,纤维环断裂或扭转。3组DHIP、MRI指数、组织学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MMA、CPC注入椎间盘会导致椎间盘退变,PMMA所致椎间盘退变较CPC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评估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将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固定26例(复位组),未复位固定20例(未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复位组较未复位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在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未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固定移位的股骨大粗隆顶点骨折能够提高PFNA主钉进针定位的准确性,降低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继发性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报道一种新的肌腱缝合方法 M-Tang法的生物力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本研究采用36根猪后足屈肌腱作为实验材料,在相当于Ⅱ区水平造成切割伤后,18根用Tang法、18根用M-Tang法进行修复。将修复后的肌腱分别进行直线和90°成角状态下的拉伸,用Instron力学测定仪测定2 mm间隙形成负荷及断裂负荷。M-Tang法用于临床修复Ⅱ区屈肌腱65例共96指,术后均采用保护性主、被动活动相结合的锻炼计划。采用Strickland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在直线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46.2±5.2)N,断裂负荷为(61.9±6.0)N,与Tang法相近;在90°成角拉伸模式下,M-Tang法的2 mm间隙形成负荷为(35.9±3.6)N,与Tang法相近,断裂负荷为(57.0±4.5)N,高于Tang法。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临床运用M-Tang法修复的Ⅱ区屈肌腱无1例发生断裂,根据Strickland TAM标准,其中优78指,良10指,可8指,优良率91.6%。结论 M-Tang法具备Tang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操作简便,使用缝线和外露线结少,能满足肌腱早期保护性主动活动的需要,是Ⅱ区屈肌腱修复的优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CT理想钉道测量在经皮骶髂螺钉置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5例骨盆后环损伤行CT三维重建后,在三维图像上设计骶髂螺钉的理想钉道(进钉点为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中后1/3处,通过S1椎弓根中轴线)。在出口位及入口位上,测量理想钉道的进钉角度(∠A、∠B)。术中C臂机射线投照方向与术前三维图像测量时的位置保持一致,参照所测角度置入克氏针,并测量术中C臂机图像上克氏针进针角度(∠a、∠b),然后置入螺钉。按Mears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根据CT图像判断螺钉的穿透情况;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15例患者术前在三维图像的骨盆出口位及入口位上理想钉道进钉角度(∠A、∠B)分别为1°~19°(7.9°±5.8°)、1°~9°(5.6°±2.8°),术中在C臂机透视下骨盆出口位及入口位上测量克氏针进钉角度(∠a、∠b)分别为1°~21°(8.4°±4.9°)、1°~15°(6.9°±4.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置入18枚螺钉。15例均获随防,时间5~35(14.2±5.1)个月。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螺钉断裂发生。Mears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解剖复位8例,满意复位7例。根据CT图像判断螺钉的穿透情况:0级16枚,1级2枚,无2、3级穿透。Majeed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通过三维CT测量获得理想钉道在出口及入口位上的进钉角度,结合术中C臂机透视个体化进钉能够保证经皮置入骶髂螺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2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61~81岁,平均70.3岁;平均骨密度值-2.74。26例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A型6例,B型7例,C型1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术前及术后12个月Constant肩关评分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均在16周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4.3周。Constant肩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54.61±2.09、88.50±2.47;Mayo肘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为58.19±2.74、90.30±2.16。结论:微创技术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术后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干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改良经括约肌间切除(ISR)联合结肠肠管拖出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6月11例行腹腔镜下改良ISR联合结肠拖出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5(185~3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2(30~250)mL,术后平均住院11.6(9~15)d。无吻合口瘘、骶前感染、肛门狭窄、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单个标本获取淋巴结数12~26枚,平均15枚。11例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未发现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均恢复满意。结论:腹腔镜下改良ISR联合结肠拖出术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式,肛门功能和治疗效果满意,不需要预防性造口,可以完全避免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可危及全身各个器官,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常规治疗手段对严重的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效果有限。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调控VSMC来逆转糖尿病血管病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笔者就VSM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糖尿病中的表型转换特点与VSMC调控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验证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离体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C_(0~3)图像信息,应用Hypermesh 12.0等图像处理软件构建C_(0~3)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置入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或传统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建立2种内固定模型,观察其前屈、后伸、侧曲、扭转等加载条件下C_0/C_1、C_1/C_2、C_2/C_3的活动度及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比较2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置入新型螺钉后C_1/C_2扭转活动度比传统螺钉减少20.331 8%,其他加载条件下活动度基本等同。在侧曲与扭转状态下,新型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传统螺钉,在前屈、后伸时最大应力相当。结论新型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螺钉相当,在对抗扭转活动方面优于传统螺钉;新型螺钉使应力更加合理分散,最大应力减小,有助于降低内固定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