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7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低强度次声对成骨细胞细胞外基质骨桥素和骨粘连蛋白mRNA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放射生物学教研室完成。采用4个6孔培养板进行小鼠成骨样细胞系MC3T3细胞的培养,设对照组,4,12,20 Hz组4组。每日上午8时分别放入次声仓内,对照组在次声仓内无次声输出,4,12,20 Hz组接受100 dB,频率为4,12,20 Hz的次声作用30 min,1次/d,连续3d。在第3天次声作用后2,4,8h分别进行成骨样细胞骨桥素及骨粘连蛋白mRNA原位杂交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图像分析,测定细胞阳性物质平均灰度,进行分析。结果:①骨粘连蛋白mRNA阳性表达:次声波作用后2,4h,4,12,20 Hz组高于对照组(2h:98.3±12.4,96.3±11.2,95.9±10.4,60.3±7.9;4h:103.7±12.4,90.9±11.7,85.4±11.6,62.7±7.1;P均<0.05);至作用后8h,4组比较差异不显著,3个时间点各次声作用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②骨桥素mRNA阳性表达:次声波作用后2,4h,4,12,20 Hz组高于对照组(2h:95.4±11.2,98.3±12.9,92.3±12.7,56.6±7.2;4h:91.5±13.6,94.7±10.2,87.6±11.7,58.6±6.8;P均<0.05);至作用后8h,4组比较差异不显著,3个时间点各次声作用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00 dB次声波30 min/d作用能促进成骨细胞的骨桥素及骨粘连蛋白的表达一过性增高,在4,12,20 Hz不同频率间未观察到效应差别。  相似文献   
92.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人降钙素(hCT)基因的细胞株(L6),观察人降钙素基因在大鼠成肌细胞中的表达和分泌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11在河南省肿瘤病理重点实验室完成。用已构建的5’端融合小鼠抗体轻链基因Igκ的信号肽序列的人降钙素基因分泌性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Igκ-hCT,采用脂质体介导方法将人降钙素基因导入大鼠成肌细胞;对照组用pCDNA3.0空质粒转染。经G418筛选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人降钙素基因在大鼠成肌细胞中的表达,并用放免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降钙素的分泌。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人降钙素基因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重组质粒载体转染组成肌细胞总RNA中检测到人降钙素基因的表达,而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成肌细胞均未检测出目的基因(210bp);β-肌动蛋白为内对照约385bp。②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降钙素的表达:pCDNA3.0-Igκ-hCT转染组成肌细胞浆被黄染,提示有人降钙素表达;而空载体组胞浆染色阴性,无人降钙素表达。③细胞培养上清液中降钙素的含量:pCDNA3.0-Igκ-hCT重组载体转染组(hCT)1~10代细胞培养上清液人降钙素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明显高于同代空载体转染组(pCDNA3.0)(P<0.001)。结论:稳定表达人降钙素基因的大鼠成肌细胞株成功建立,为进一步体内移植治疗骨质疏松症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3.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的特征。方法:于1998-06/2003-06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243例,为糖尿病组。同期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胃肠测压法进行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的检测,6个测压孔分别置于胃窦、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的位置。根据测压管顶端的3个金属标记物在X射线透视下定位或根据移行性复合运动压力波的频率特征定位,一般胃窦收缩频率约3次/min,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为8~12次/min,测定时间为240~360min。结果:在两组全部受检测人群中发现3种胃肠运动类型:类型1:发生于胃和小肠发生的移行性复合运动,在糖尿病组占23.05%(56/243),对照组占70.00%(14/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86,P<0.01);类型2:单纯发生于小肠的移行性复合运动,胃窦缺乏Ⅲ期收缩活动,在糖尿病组占13.58%(33/243),对照组占15.00%(3/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类型3:表现为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在胃窦和小肠均缺乏Ⅲ期收缩活动,在糖尿病组占57.20%(139/243),在对照组占15.00%(3/2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3.24,P<0.01);连续4h的胃肠动力检测中未出现胃、小肠的收缩活动者,在糖尿病组占6.17%(15/243),在对照组0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1.30,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消化间期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特征是周期性不规则收缩活动取代了移行性复合运动,其结果可能会延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有效地改善和恢复糖尿病患者的胃肠功能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4.
目的:对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以诱导分化,并与大隐静脉来源的血管间质细胞进行比较,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瓣膜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2/08在西京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家猪10只,屠宰后取主动脉瓣膜,尽量剔去血管外膜,浸入Hank’s液中洗涤,制备去细胞主动脉瓣,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脱细胞前后的组织特点。②成年杂种绵羊10只,麻醉后分别于股骨大转子穿刺抽取肝素化骨髓10mL,稀释,离心,弃上清及脂肪层,余细胞用LG-DMEM无血清培养基重悬,铺于等体积的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离心收集单个核细胞,消化传代培养。取第二、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LG-DMEM条件培养基进行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对诱导后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免疫组化鉴定并绘制生长曲线。③上述10只绵羊抽取骨髓后,无菌条件下取大隐静脉,剥去静脉外膜,剪成1mm3,贴壁法培养,消化传代。④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间质细胞,分别以5×104L-1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常规孵育96h。每孔各吸取培养基0.5mL,测定两种细胞上清液中的羟脯氨酸含量。完毕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加入冻存液,调整细胞密度为7×109L-1,置于液氮中,1周后复苏,计算两种细胞的存活率。⑤将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修剪成0.5cm×0.5cm×0.1cm大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间质细胞均按105/cm2密度接种,置入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孵箱中。反复种植3次,每次间隔24h,第4天各组均取出2份样本,扫描电镜观察。第7天向其余标本中加入四唑盐,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490nm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管间质细胞组的吸光度值,比较两种细胞在去细胞主动脉瓣上的生长能力。结果:①新鲜的猪瓣叶中含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去细胞后,主动脉瓣中未见任何细胞及其碎片成分,纤维网架结构保持完整。②传代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间质细胞形态相似,呈梭形或多角型,均于24h内贴壁,3~4d铺满瓶底;两种细胞对平滑肌肌动蛋白α、波形蛋白均呈部分阳性表达;且生长曲线相似,倍增时间分别为38h和36h(P>0.05)。③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间质细胞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基本相似[(1.52±0.21),(1.43±0.20)mg/L,P>0.05]。冻存复苏后,两种细胞的存活率亦基本相似[(85±3)%,(87±4)%,P>0.05]。④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间质细胞均能够种植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上,两种细胞的吸光度值基本相似(0.50±0.04,0.48±0.03,P>0.05)。结论: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黏附在去细胞猪主动脉瓣膜支架上贴壁生长,与静脉来源的血管间质细胞在存活率、复苏后生长增殖情况、合成胶原功能等方面无明显差别,是合适的组织工程瓣膜间质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椎间植入对椎体滑脱患者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997-01/2004-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腰椎滑脱患者114例,均知情同意。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时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将114例患者分为3组,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两块自体髂骨椎间融合)42例;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自体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单枚椎间融合器)36例。椎间融合器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及良好的固定功能,能提供较大面积的植骨床;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由处理后的牛松质骨与成品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按一定比例组成。术后定期随访,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脊柱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随访时采用临床功能评估标准(0~9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估,包括疼痛、止痛药使用、日常生活状况及工作状况4个项目,0~1分为优,2~3分为良。脊柱融合状况根据Kuslich融合标准(椎间隙中骨桥形成、屈-伸位片上活动<5°、融合器周围无透亮区、矢状位CT片上有骨桥从上位椎体到达下位椎体)进行评定。结果:114例腰椎滑脱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5~30个月,其中15~20个月104例,20~25个月6例,25~30个月4例,平均随访时间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为15个月,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为16个月。①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显著低于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P<0.05)。②疗效优良率:3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术后1年脊柱融合率: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 椎间融合器组显著高于自体髂骨椎间融合组及自体髂骨 椎间融合器组(97.0%,81.0%,83.3%,P<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人工骨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术后融合率高,椎间隙高度丢失少,治疗效果优于自体髂骨椎间植骨和自体骨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9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社于2006-12-22在北京鹭鹭酒家东方店举行了第三次工作会议,总结了2006年《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各项编辑出版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部祖广安主  相似文献   
97.
小儿外科专业公认是从1922年Ramstedt幽门狭窄环肌切开手术的推广开始.至1941年Ladd出版了<小儿腹部外科疾病>奠定了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与胃肠疾病为主线的现代小儿外科专业.至今小儿外科专业已发展了很多分专业,但国际小儿外科活动仍以小儿消化外科为主,不少大医院的小儿外科仅限于小儿消化外科.  相似文献   
98.
Background: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arginal donor livers remain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marginal donor liver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Methods: This study included 199 liver donors (including 16 split donors) and 206 liver recipients from January 1, 2018 to January 27, 2020, with case follow-up until July 31, 2021. Clinical data of donors and recip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marginal donor and standard dono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marginal donor livers. Indice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complications, and survival curv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standard donor group, the blood creatinine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marginal donor group in the first week after operation ( P <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total bilirubin levels after LT (all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LT ( P > 0.05); there was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curve ( P = 0.335). Conclusion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and survival curve between the standard donor and marginal donor groups. The marginal donor liver appears safe and reliable for LT and may b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expand the donor pool and solve the shortage of organs.  相似文献   
99.
张钰  罗德炎  王希良  孙建中 《医学争鸣》2007,28(10):950-951
反向遗传操作技术(reverse genetics, RG)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门技术,该技术可以在DNA水平上对病毒基因组进行各种修饰或改造,然后通过拯救病毒的表型变化来判断这些基因操作的效果,从而可以对病毒基因组表达调控机制、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等进行研究.我们通过对近年来国外有关文献的回顾,希望能够正确看待病毒拯救技术的利弊,注意生物安全性,希望能够为防治可能发生的流感病毒流散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0.
青蒿琥酯在奶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代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蒿琥酯(artesunate,AS)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一个活性衍生物。近年来我国兽医工作者将其用于治疗牛羊泰勒氏焦虫病及双芽、巴贝斯焦虫病、鸡球虫病和耕牛血吸虫病,也收到了满意的效果。AS在大白鼠、兔、狗及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已见报道。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