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62篇
  免费   7421篇
  国内免费   3860篇
耳鼻咽喉   506篇
儿科学   1358篇
妇产科学   392篇
基础医学   4227篇
口腔科学   1329篇
临床医学   9261篇
内科学   5943篇
皮肤病学   820篇
神经病学   1158篇
特种医学   28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6382篇
综合类   21043篇
现状与发展   15篇
预防医学   9528篇
眼科学   612篇
药学   9149篇
  85篇
中国医学   7500篇
肿瘤学   3114篇
  2024年   424篇
  2023年   943篇
  2022年   2427篇
  2021年   3078篇
  2020年   2535篇
  2019年   1432篇
  2018年   1528篇
  2017年   2031篇
  2016年   1559篇
  2015年   3008篇
  2014年   3851篇
  2013年   4740篇
  2012年   6864篇
  2011年   7102篇
  2010年   6704篇
  2009年   5912篇
  2008年   6061篇
  2007年   5627篇
  2006年   4976篇
  2005年   4015篇
  2004年   2787篇
  2003年   2173篇
  2002年   1668篇
  2001年   1562篇
  2000年   1144篇
  1999年   394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杨辉  王宁  周远大  何海霞  范开 《中国药房》2004,15(6):337-338
目的 :探讨基因工程药物NIF、NHH、TNHH对大鼠动脉阻塞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将24只大鼠制成动脉阻塞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后分为治疗组 (3组 )和模型对照组 ,每组6只。治疗组静脉给予NIF、NHH、TNHH ,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8、24、48、72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 ;术后72h取血测定血清APTT ,判断凝血功能 ;取脑组织行TTC染色 ,计算梗塞灶体积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治疗组各时间点行为学评分均优于模型组 (P<0 05) ,血清APTT比模型组均有明显延长 (P<0 05) ,脑组织梗塞灶体积比模型组小 (P<0 05) ,HE染色脑组织病理变化均较模型组轻。结论 :NIF、NHH、TNHH对大鼠动脉阻塞性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中以TNHH最优。  相似文献   
72.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诱导大鼠脑膜核因子-κB表达增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偏头痛大鼠模型不同时相脑膜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特征.方法采用静脉注射硝酸甘油(GTN)法建立大鼠偏头痛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对照组、GTN iv 后0.5,1.0, 1.5, 2.0, 4.0 h组脑膜NF-κB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采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相应时间点脑膜核NF-κB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GTN iv后0.5 h即出现大鼠脑膜NF-κB核阳性反应和核NF-κB蛋白表达量增高,1.5 h核NF-κB蛋白表达量达高峰,然后逐渐回落,至4 h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GTN iv后早期脑膜呈时限性核NF-κB蛋白表达增强,提示NF-κB蛋白表达增强可能与偏头痛有关.  相似文献   
73.
何金明  王羽梅  卓丽环  肖艳辉  郭园 《中草药》2005,36(10):1586-1589
精油的量及其成分比例是评价茴香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影响茴香精油量及其成分的因素主要有:1)遗传因素:茴香不同亚种与变种精油量及其成分不同;2)生理因素:茴香不同器官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精油的量和成分组成不同;3)生态因素:不同产地、不同水肥等栽培条件导致精油的量及其成分组成不同;4)贮藏因素:贮藏时间和条件影响茴香精油量及其成分;5)提取工艺:不同的提取方法乃至同一提取方法的不同参数组合,影响茴香精油量及其成分组成。  相似文献   
74.
芦荟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损伤体外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宏莉  秦绪军  海春旭  王海洋  贺晶 《营养学报》2004,26(2):124-126,135
目的: 探讨芦荟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通过大鼠微粒体的提取,制备了VC/Fe2+和过氧基异丙苯(CHP)脂质过氧化损伤模型,检测不同剂量芦荟轧汁干预对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观察芦荟清除活性氧的抗氧化作用。结果: 在CHP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激发模型中,各芦荟干预组的MDA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在VC/Fe2+模型中,低剂量芦荟轧汁干预组与高剂量干预组MDA含量较阳性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并且高剂量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但中剂量芦荟轧汁组MDA含量反而较阳性对照组有一定的升高。结论: 芦荟轧汁在抗氧化方面存在着双向效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着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芦荟的医疗保健功效的机制之一;但特定的剂量又可激发活性氧的生成。  相似文献   
75.
目的皮肤试验抑制指数(Skin Test Inhibition Index,STII)是评价抗组胺药疗效的一个药效学指标,本试验以阿伐斯汀为例应用STII方法评价抗组胺药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方法选择27例花粉症病人,分为阿伐斯汀组(24例)和安慰剂组(3例),并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30、90min后观察受试者的过敏原皮试反应,计算STII值,并将STII达到10的时间定为起效时间。结果安慰剂组前后过敏原皮试风团无显著差异,而阿伐斯汀组30、90min后,STII值分别为22.2、237.7。故可初步认为阿伐斯汀的起效时间小于30min。结论 STII可做为评价抗组胺药起效时间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调查军人家属及女兵的下尿路症状发病情况。方法在某部及其下属的3个团的家属及部分女兵进行体检的同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布里斯托女性下尿路症状调查问卷,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个别不能独立完成问卷的被调查者,由调查员对其进行解释,再由其完成。结果 91人完整回答了问卷,其中尿频、尿急、膀胱疼痛、夜尿、压力性尿失禁、排尿时需要用力、捧尿延迟、排尿中断、排尿力量发生变化和感觉总是不能完全排空膀胱的患病率分别是:9.9%、58.2%、37.4%、24.2%、34.1%、22%、28.6%、31.9%、16.5%和53.8%。夜尿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结论 军人家属及部分女兵中下尿路症状很常见,48岁以上家属基本都存在这种或那种下尿路症状。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 UL14 0基因在临床低传代分离株中的多态性及其与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对 4 0株HCMV临床低传代分离株进行UL14 0基因全序列的PCR扩增 ,对 12株进行了测序及结果分析。结果  4 0株HCMV UL14 0基因PCR扩增均阳性。测序的 12株HCMV UL14 0开放阅读框架 (ORF)均在Toledo株UL14 0 ORF的第 174位核苷酸处 ,插入一个胞嘧啶核苷酸C ,造成移码突变。与Toledo株相比 ,临床分离株新增了ScAMP磷酸化SPS和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CKP两种重要功能位点 ,且其所位于的氨基酸位点可能是UL14 0蛋白的蛋白质作用位点。结论 临床分离株UL14 0基因的ORF较Toledo株多出 2 31个核苷酸 ,故两者的核苷酸及其编码产物氨基酸序列明显不同。临床分离株存在SPS及CKP两种新的重要功能位点 ,可能在HCMV UL14 0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压力性尿失禁初始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初始发病时间进行探讨,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03年2月期间就诊的全部40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病例的初始发病时间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初始发病在分娩后12个月内者为166例,占40.69%,初始发病在更年期或绝经后2年者为115例,占28.19%。结论:分娩后12个月内及更年期或绝经后2年为患者初始发病比较集中的两个时期,应加强这两个时期的妇女保健。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妇女经戊炔雌三醇补充治疗后血中脂蛋白、瘦素 (leptin)及性激素水平的改变。方法 :选择 4 6例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的妇女 ,给予戊炔雌三醇 2mg,1次 / 2周 ,甲羟孕酮 (安宫黄体酮 ) 2mg ,1次 /隔日治疗。于治疗后 3个月、6个月测定空腹血中胆固醇、瘦素及性激素的值 ,并在治疗后 12个月、18个月、2 4个月、30个月、36个月继续监测胆固醇水平。结果 :治疗后 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相比 ,血中高密度脂蛋白 (HDL C)显著升高 ,低密度脂蛋白 (LDL C)显著下降 ,总胆固醇 (TC)有所降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体重及体重指数略有降低 ,差异无显著性 ,Lep tin水平治疗后稍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 ;促卵泡生成激素 (FSH)和黄体生成素 (LH)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1)。治疗后18~ 36个月HDL C、LDL C、TC均处于基本稳定的水平 ,而甘油三脂 (TG)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基本无变化。结论 :戊炔雌三醇补充治疗对于具有高胆固醇血症的绝经妇女血清脂蛋白水平具有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
将18β-甘草次酸的C20位上的羧基与氨基聚乙二醇的氨基缩合形成了18β-甘草次酸的聚乙二醇轭合物,并用紫外和红外波谱分析等手段证实了该轭合物的结构。实验中发现,18β-甘草次酸的聚乙二醇轭合物的水溶性比18β-甘草次酸高280倍左右;使用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测定了该轭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其抗肿瘤活性与对照物18β-甘草次酸相当。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活性表明18β-甘草次酸的聚乙二醇轭合物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