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469篇 |
免费 | 2651篇 |
国内免费 | 182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6篇 |
儿科学 | 519篇 |
妇产科学 | 140篇 |
基础医学 | 1428篇 |
口腔科学 | 642篇 |
临床医学 | 3643篇 |
内科学 | 2453篇 |
皮肤病学 | 467篇 |
神经病学 | 456篇 |
特种医学 | 1316篇 |
外科学 | 2953篇 |
综合类 | 7947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3270篇 |
眼科学 | 302篇 |
药学 | 3273篇 |
30篇 | |
中国医学 | 2612篇 |
肿瘤学 | 12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8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820篇 |
2021年 | 1027篇 |
2020年 | 943篇 |
2019年 | 461篇 |
2018年 | 529篇 |
2017年 | 785篇 |
2016年 | 551篇 |
2015年 | 1013篇 |
2014年 | 1396篇 |
2013年 | 1862篇 |
2012年 | 2506篇 |
2011年 | 2762篇 |
2010年 | 2505篇 |
2009年 | 2296篇 |
2008年 | 2359篇 |
2007年 | 2220篇 |
2006年 | 2001篇 |
2005年 | 1558篇 |
2004年 | 1174篇 |
2003年 | 955篇 |
2002年 | 855篇 |
2001年 | 760篇 |
2000年 | 648篇 |
1999年 | 211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定量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上评估肝癌患者的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能力。资料与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行MR DWI、常规平扫T1WI、T2WI和T1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系统化分析并观察病灶内部存活的肿瘤组织与肿瘤液化坏死组织成分的DWI与增强图像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各组信号强度值,并计算出各组ADC值与对应的MR 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结果 MR DWI像上肝癌病灶内残存或复发的肿瘤组织表现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明显正性强化;液化坏死部分表现为明亮高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ADC图上肿瘤组织为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的高信号,肿瘤坏死组织部分为低信号;均数ADC值分别为:b=5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15±0.43)×10-3mm2/s,肿瘤坏死囊变组织约为(1.88±0.43)×10-3 mm2/s,正常肝实质约为(1.31±0.16)×10-3 mm2/s;b=800 s/mm2时,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02±0.37)×10-3mm2/s,肿瘤坏死组织约为(1.71±0.32)×10-3mm2/s...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急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与凝血纤溶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DVT患者资料,根据病程将DVT分为急慢性期,观察MSCT增强图像上血栓及软组织表现,测量平扫时轴位图像上血栓CT值。根据MSCT上血栓形态、血栓分布范围、CT值分组,分析MSCT征象与PT、APTT、FIB、TT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病程分组,急性期DVT 18例,MSCT主要表现为管腔中央充盈缺损,管腔扩大,血栓呈连续性分布,软组织肿胀;慢性期DVT 19例,MSCT主要表现为管腔内偏心性充盈缺损,血栓分布呈节段性,侧支循环增多、浅静脉迂曲;平扫时急慢性期血栓CT值平均数分别为(59.26±11.89)HU和(37.42±9.46)HU,U=20.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CT上,血栓形态为中心性充盈缺损组PT、APTT、FIB值均较偏心性充盈缺损组高,t值分别为4.95、3.27、4.05,P<0.05;血栓呈连续性分布组PT值较节段性分布组高,t=6.10,P<0.05...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研究参加"5.12"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军校学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地震后6个月,对1024名军校学员的救援经历、急性应激状况(采用SRQ-20)进行回顾性调查,完成PTSD症状清单(采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初筛结果高于划界分者,由精神科医师依据临床定式检查(采用SCID)晤谈确定诊断。结果 35人确诊为PTSD,阳性率为3.42%;PCL-C评分城市籍军人明显高于农村籍军人(P〈0.05),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大专明显高于本科(P〈0.05);参加现场搜救任务和处理遗体任务的救援人员PCL-C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参加者(P〈0.01);以PCL-C总分为因变量,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SRQ总分、SAS评分、既往创伤经历、内向性格、文化程度、处理遗体任务进入方程。以PTSD确诊结果为因变量,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遗体任务、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抑郁进入方程,正确预测率为50%,总的正确判断率为75.3%。结论汶川地震后半年时点,一线救援军校学员PTSD患病率为3.42%,处理遗体经历对发病的负性刺激强度最大,独生子女、文化程度、抑郁状态与PTSD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急性应激反应、焦虑、创伤经历、内向性格均为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保障模拟480 m氦氧饱和-493 m巡回潜水实验的顺利进行,检验饱和潜水设备保障方案.方法 4名潜水员利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和KMB18(B)潜水装具,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大深度饱和-巡回潜水.实验前通过维修、调试设备,使其处于备便状态.实验中按照设备保障方案,控制舱内环境压力、氧(O2)分压、二氧化碳( CO2)分压及温湿度参数,保障潜水员完成水下巡潜作业及日常饮食起居,确保潜水员按时、顺利、安全出舱.结果 经过82 h加压后,达到的饱和深度为480 m,4名潜水员在此深度下停留49.6h,达到巡潜最大深度493m;减压时间约302.4 h,高压暴露总时间为434 h.加压过程和饱和逗留期间维持O2分压35 ~45 kPa,减压时维持O2分压48~52 kPa,减压至12 m后,维持O2浓度21% ~23%;CO2分压一般限制在0.5 kPa以内.相对湿度60%~80%;居住舱内温度29~32℃.结论 潜水员出舱后身体状况良好,感觉舱内环境控制比较舒适,设备保障结果与预想方案吻合,设备保障方案成功.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99Tc^m-MDP骨显像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方法临床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71例,3周内先后行^18F—FDG和^99Tc^m-MDP显像,以手术或穿刺病理、其他影像学方法和随访等结果为标准,对比2种显像方法在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灶的诊断差异(χ^2检验),计算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71例患者共发现包括原发、转移和良性病灶350个,其中恶性病灶286个(81.7%)。^18F—FDG发现141个(40.3%),^99Tc^m-MDP发现209个(59.7%),χ^2=25.65,P〈0.01;两者共同发现恶性病灶(全为转移)65个(18.6%)^99Tc^m-MDP单独发现恶性病灶144个,^18F-FDG单独发现76个(χ^2=29.76,P〈0.01)。(2)^18F—FDG对65个和^99Tc^m-MDP对88个(144个中可区分类型的骨转移灶)骨转移病灶探查,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病灶数前者分别为11(16.9%)、12(18.5%)和42(64.6%),后者为48(54.5%)、7(8.0%)和33(37.5%),χ^2=20.78,2.89,9.94,P均〈0.05。(3)^18F—FDG和^99Tc^m-MDP诊断27例有随访最终诊断者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1.72%(15/128)、91.67%(22/24)、24.34%(37/152)、8.33%(2/24)、88.28%(113/128)、88.24%(15/17)、16.30%(22/135)和53.91%(69/128)、75.00%(18/24)、57.24%(87/152)、25.00%(6/24)、46.09%(59/128)、92.00%(69/75)、23.38%(18/77),其中灵敏度、准确性、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46.21,P均〈0.01);两法合计的诊断指标分别为60.94%(78/128)、70.83%(17/24)、62.50%(95/152)、29.17%(7/24)、39.06%(50/128)、91.76%(78/85)、25.37%(17/67),与^18F—FDG法相比,除特异性、假阳性率和阴性预测值外,余诊断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59.55,P均〈0.01)。与^99Tc^m-MDP法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均〉0.05)。结论对软组织和骨恶性病灶的发现能力、骨转移灶类型的诊断差异,各种诊断指标上^99Tc^m-MDP和^18F—FDG各有优势,但两者结合可相互补充,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对光敏剂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吸收特性和光动力疗法(PDT)的杀伤效应。方法取原代培养的HSF,经流式细胞仪(FCM)检测HMME浓度(0~40μg/ml)和孵育时间(0~120 min)对HSF细胞吸收HMME的影响;MTT法检测HMME-PDT对HSF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在一定HMME浓度范围内(0~40μg/ml),HSF细胞对HMME的吸收量随HMME浓度和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实验范围内的HMME-PDT对HSF细胞的杀伤效应与HMME浓度和激光能量密度正相关。结论 HSF对HMME的吸收随HMME浓度和孵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大,HMME-PDT处理HSF时,光敏剂HMME浓度和激光能量密度是影响细胞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分析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示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2月—2017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治疗的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68例,根据患者入院次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示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观察组36例(采用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分析两组患者拇指远端软组织损伤修复的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皮瓣优良率为91. 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 88%(P <0. 05);观察组患者的足端指尖关节(DIP)平均活动度(70°~72°)比例为91. 67%、皮瓣外观满意率94. 44%、无痛率94. 44%、手功能情况满意率97. 22%、皮瓣血运质地优率88. 88%、感觉分级S4 58. 33%、TAM分级优比例为61. 1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1. 87%、78. 12%、84. 37%、84. 37%、68. 75%、37. 50%、40. 62%(均P <0. 05)。结论拇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皮瓣设计较灵活,对患肢、主要血管神经损伤较少,美容效果好,瘢痕较轻,感觉功能修复良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医院收治16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9岁。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系统简单分型,依据髋臼骨折线位置分为经顶骨折6例,顶旁骨折7例,顶下骨折3例;3例合并四肢骨折,4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均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临床评估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g和Postel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0cm(6.0~9.0cm),手术平均时间105min(96~18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200~800mL)。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3~49)个月。按照Matta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2.1%。5例患者术后闭孔神经损伤加重,4周后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均未发现腹壁疝、切口感染或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横行骨折具有术中窗口显露充分、操作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00.
本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的方法,对新疆四个地区(哈密地区、昌吉地区、伊犁地区和和田地区)的106份牛、羊血样分别进行了蓝舌病(BT)、牛流行热(BEF)和鹿流行性出血热(EHD)的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蓝舌病(BT)抗体仅在哈密地区血样中检出,其中牛检出率为12.90%,羊检出率为60%;牛流行热(BEF)抗体在哈密、伊犁和和田地区的牛血清样本中检出率均为100%,昌吉地区检出率为55%;鹿流行性出血热(EHD)抗体仅在哈密地区羊血清样本中检出,检出率为20%。哈密地区的牛血清样本中同时检出BEFV和BTV两种病毒的为12.9%,羊血清样本中同时检出BTV和EHDV两种病毒的为20%;以上结果说明在新疆地区有蓝舌病、牛流行热和鹿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并且存在多种虫媒病混合感染的情况,应在实际检测、防疫工作中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