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67篇 |
免费 | 957篇 |
国内免费 | 4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9篇 |
儿科学 | 191篇 |
妇产科学 | 84篇 |
基础医学 | 619篇 |
口腔科学 | 168篇 |
临床医学 | 1154篇 |
内科学 | 665篇 |
皮肤病学 | 121篇 |
神经病学 | 266篇 |
特种医学 | 50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689篇 |
综合类 | 2402篇 |
现状与发展 | 3篇 |
预防医学 | 943篇 |
眼科学 | 78篇 |
药学 | 1083篇 |
11篇 | |
中国医学 | 983篇 |
肿瘤学 | 47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53篇 |
2023年 | 181篇 |
2022年 | 377篇 |
2021年 | 466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177篇 |
2018年 | 234篇 |
2017年 | 278篇 |
2016年 | 209篇 |
2015年 | 371篇 |
2014年 | 469篇 |
2013年 | 532篇 |
2012年 | 749篇 |
2011年 | 883篇 |
2010年 | 771篇 |
2009年 | 683篇 |
2008年 | 637篇 |
2007年 | 604篇 |
2006年 | 560篇 |
2005年 | 449篇 |
2004年 | 328篇 |
2003年 | 274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93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肝癌自发性破裂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血管沉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肝癌自发性破裂的发病机理.方法肝癌破裂及非破裂病人的标本各30例,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查其血管壁上有无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结果研究发现,肿瘤破裂的病人血管壁上有由乙肝病毒el抗原(HBeAg/1)、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1q所组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主要沉积在小动脉壁的弹力膜上.破裂组该复合物的血管壁沉积率为73%,非破裂组的仅01).结合既往的研究,证实在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处,其小动脉壁存在血管受损为12%(P<0.0现象.结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可造成血管损伤,致使病人的小动脉脆弱、受力情况下极易破裂出血,并可能是肝癌自发性破裂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92.
胆囊癌DNA含量、ER、PR、P53、P21表达与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DNA含量,ER、PR和P53、P21在胆囊癌中的生物学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HPIAS—1000DAN图像分析仪及即用型—抗 Envision微波加热免疫组化法,对18例胆囊癌行DNA检测,ER、PR和P53、P21表达分析,并随访。结果 胆囊高分化癌DNA含量为高二倍体,U值平均1.23;中分化癌为高二倍体至亚四倍体,U值平均1.55;低分化癌为四倍体,U值平均2.15。胆囊癌ER、PR阳性率为88.89%和72.22%;P53、P21阳性率均为66.67%。癌细胞分化越差,浸润越深,DNA多倍体及U值越高,ER、PR、P53、P21阳性率越高,预后越差。结论 DNA倍性改变及ER、PR和P53、P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ER、PR过度表达可能诱发P53、P21基因突变,两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3.
兰州地区(1517m)118例健康人中心动脉血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比观察中度高海拔地区正常血气参数.[HT5”H方法选择无心肺疾病的兰州居民118例分为吸室内空气组92例和吸纯氧组26例,均采用股动脉穿刺取血进行血气分析,观察血气酸碱各项参数变化及不同年龄组的变化规律.结果本地区pH、PaCO2、PaO2、SO2、PAO2、P(A-a)O2和HCO3-、BE的平均值,依次为7.42、34.01mmHg、71.09mmHg、95.64%、83.09mmHg、12.1mmHg、22.08mmol*L-1、-2.5mmol*L-1,与平原相比多项参数差异显著,吸纯氧后的P(A-a)O2与平原比差异更大.结论本地区血气酸碱正常参数与平原地区有明显区别,界定这一海拔高度可能在判断呼吸代谢相关疾病上是一个有意义的分界线,值得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94.
对芬太尼镇痛靶区主导地位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经静脉或蛛网膜下腔注入芬太尼,探讨两种给药途径抑制伤害性刺激的作用部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5组,组Ⅰ和Ⅱ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入芬太尼10μg和25μg;组Ⅲ、Ⅳ和Ⅴ分别静注芬太尼10、20、30μg*kg-1.实验兔均在局麻下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对兔尾根部行伤害性电刺激来观察兔体动反应.结果各组给药后对电刺激所致兔体动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静脉组镇痛完善及镇痛不全的持续时间均较蛛网膜下腔组明显短暂(P<0.01).结论①蛛网膜下腔注入芬太尼,药物直接与脊髓背角阿片受体结合,产生抗伤害性刺激作用;②静脉注入不同剂量芬太尼通过药物与脊髓以上各靶区位点的阿片受体结合后,经下行性抑制起主导削减伤害刺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应用七氟醚~氧化亚氮-氧气维持SEF9~11Hz一段时间后,静滴普鲁卡因观察维持SEF恒定所需七氟醚呼末浓度的变化。方法8例ASAⅠ~Ⅱ级行择期非开胸手术病人,诱导气管插管后,调整呼末七氟醚浓度使SEF降至9~11Hz,并维持此水平1h后,以1mg 相似文献
96.
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生儿期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治疗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的安全性、可行性及长期效果。方法随访113例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患儿,其中48例手术分Ⅲ期(结肠造瘘-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关瘘,A组),65例新生儿期行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B组)。根据改良Wingspread评分方法,肛管直肠功能分为“优”、“良”、“一般”和“差”。根据钡灌肠,肛管直肠角分为“清晰”、“模糊”、“无”;同时观察钡剂向外泄漏情况。肛管直肠测压测定肛管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及肛管直肠反射。结果A组,58.3%(28/48)的病例表现“优”或“良”;钡灌肠,85.4%(41/48)的病例显示肛管直肠角“清晰”,10.4%(5/48)的病例有钡剂外泄。B组,53.8%(35/65)的病例表现“优”或“良”;83.1%的病例显示肛管直肠角“清晰”,7.7%(5/65)的病例有钡剂外泄。早期手术并发症,A组为56.3%(27/48),其中39.6%(19/48)与结肠造瘘有关;B组为29.2%(19/65)。A组与B组便秘发生率分别为47.9%(23/48)和44.6%(29/65),污粪为47.9%(23/48)和50.8%(33/65)。结论新生儿期后矢状路肛门直肠成形术(PSARP)治疗高位和中间位肛管直肠畸形是安全可行的,且长期效果与Ⅲ期PSARP手术相同。 相似文献
97.
98.
产前检出的肾积水的临床特征和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前检出的肾积水的临床特征及生后处理.方法 对2001年6月~2006年6月间收治的产前检出的89侧肾积水、15侧肾输尿管积水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生后利用超声检查和利尿性肾图进行随访.患儿出现相关症状或肾功能下降则行手术治疗.对无需手术患儿仅观察自然病程.结果 89侧单纯肾积水中,42侧(47.2%)自行缓解,24侧(27.0%)需行手术,另23侧仍处于观察中.15侧肾输尿管积水中,10侧肾输尿管积水消失,4侧肾输尿管积水需接受手术,1例仍在观察中.结论 胎儿期出现的肾积水存在明显的自发缓解倾向,患儿生后需进行超声检查和利尿性肾图随访,出现相关症状或肾功能下降即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在妇科门诊进行精神障碍筛查的必要性。方法连续对妇科门诊1702名就诊者进行问卷调查,筛查工具采用《问题导向的患者报告》。包括重性抑郁发作、心境恶劣、广泛焦虑、强迫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5个分量表及Sheehan功能障碍尺。结果有效问卷为1626份,脱落率为4.5%。1626例中431例患者筛查阳性,占26.51%。在1626例中重性抑郁发作49例,占3.01%;亚临床重性抑郁发作130例,占8.00%;心境恶劣230例,占14.15%;广泛焦虑155例,占9.53%。常见的精神症状包括记忆力减退(36.5%)、乏力(28.2%)、注意力不集中(24.4%)等。结论妇科门诊患者中精神卫生问题突出,在妇科门诊进行精神障碍的筛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0.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人类防御素分泌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与健康妇女的比较,对VVC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VVC患者的阴道局部免疫状态.方法 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VVC患者(VVC组,60例)及无VVC妇女(正常对照组,60例)进行比较,研究对象均填写调查表,取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pH值检测及细菌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阴道冲洗液进行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人类防御素5、人类β防御素(HBD)1、HBD2等]含量的检测分析.结果 (1)两组妇女的学历、对妇科感染的了解程度、妇科炎症病史、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药物应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慢性宫颈炎的发生率(43%,26/60)高于VVC组(22%,1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与VVC组妇女阴道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VC组妇女阴道分泌物检出假丝酵母菌43例,检出率为72%(43/60).(4)VVC组妇女阴道冲洗液中,人类防御素5、HBDI、HBD2含量[分别为(0.94±0.44)mg/L、(3.1±0.4)μg/L、(10±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61±0.27)mg/L、(2.7±0.4)μg/L、(7±3)μg/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C是女性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在育龄期妇女VVC的发生与学历、对妇科感染的了解程度、妇科炎症病史、卫生习惯、性生活情况、药物应用情况无明显相关性.人类防御素的作用可能与VVC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