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52篇
  免费   10519篇
  国内免费   7383篇
耳鼻咽喉   879篇
儿科学   1259篇
妇产科学   697篇
基础医学   9447篇
口腔科学   1701篇
临床医学   12942篇
内科学   12496篇
皮肤病学   918篇
神经病学   4257篇
特种医学   44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10935篇
综合类   23639篇
现状与发展   26篇
一般理论   16篇
预防医学   9670篇
眼科学   1975篇
药学   12006篇
  130篇
中国医学   8329篇
肿瘤学   7131篇
  2024年   455篇
  2023年   1540篇
  2022年   3956篇
  2021年   4799篇
  2020年   4048篇
  2019年   2898篇
  2018年   3039篇
  2017年   3231篇
  2016年   2770篇
  2015年   4725篇
  2014年   5863篇
  2013年   6259篇
  2012年   9255篇
  2011年   10016篇
  2010年   7627篇
  2009年   6561篇
  2008年   7079篇
  2007年   6803篇
  2006年   6314篇
  2005年   5524篇
  2004年   3791篇
  2003年   3342篇
  2002年   2735篇
  2001年   2228篇
  2000年   1903篇
  1999年   1273篇
  1998年   794篇
  1997年   768篇
  1996年   602篇
  1995年   531篇
  1994年   398篇
  1993年   299篇
  1992年   246篇
  1991年   208篇
  1990年   198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39篇
  1987年   130篇
  1986年   101篇
  1985年   96篇
  1984年   54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7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发病机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肌病(DC)的发病机制。方法:查阅研读近年的大量文献,将所获信息整理分类,得出结论。结果:糖尿病性心肌病(DC)是以持续高血糖、RAS的作用、Ca^2+转运异常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存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间质纤雏化,引起左心室舒张收缩功能不全,心室肥厚重构,功能渐丧而致心力衰竭。结论:从以上各方面探讨了DC的发病机制,希望能为DC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2.
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175例患者分为针刺组(90例)和西药组(85例)。针刺组采用电针双侧三阴交穴(疏密波,2/100Hz,刺激强度8~10mA),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尼尔雌醇,每次2mg,每月2次,连续3个月。对已绝经者,第3个月开始加用甲羟孕酮,每天6mg,连用10d。疗效评价包括:症候积分量表中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3个中心共纳入175例病例,157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在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评价症状积分均极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E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针刺组在LH和E2水平的改善上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电针三阴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良性调整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电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之间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93.
建立了人工牛黄薄层指纹图谱,对其图像进行数字化和化学计量学研究。首先采用以环己烷-乙酸乙酯-乙酸-甲醇(2∶7∶1∶2)为展开剂,10%硫酸乙醇溶液为显色剂,105℃加热至斑点清晰,并在366 nm下采集数码图像。然后将该图像转换成为灰度图像,得到指纹图谱的灰度曲线图多元数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多元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薄层指纹图谱可表征不同生产企业生产的人工牛黄,并且分析得到图谱上表征来源的特征区域。该方法简便,快速,适合用于不同来源的人工牛黄质量差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4.
黄花倒水莲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阐明黄花倒水莲(PolygalafallaxHemsl.[P.aureocaudaDumn])的抗氧化活性及有效部位,为进一步的活性追踪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广西采集黄花倒水莲的根部分,经植化手段分离得到7个化学性质不同的组分(PFE1、PFE2、PFE3、PFB4、PFB5、PFB6、PFW7)。用比色法研究了各组分还原三价铁离子及清除脂性自由基DPPH能力,采用化学发光法观察各组分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活性。结果:PFE3、PFB4对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EC50分别为92·44,42·29,5·50;96·33,38·26,6·21μg·mL-1。结论:黄花倒水莲各组分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作用,这可以用来解释其在传统应用中的抗炎、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新黄酮类化学成分(neoflavonoids)是黄檀属Dalbergia植物的一类特征性成分。据文献统计,迄今已有59个新黄酮类成分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按其基本骨架,主要分为黄檀酚类、黄檀醌类、黄檀内酯类、苯酰苯类及其他类。现代研究表明,该类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雄性激素、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对黄檀属植物新黄酮类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以期为黄檀属植物综合利用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车前子和车前草的商品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29个省(区)、市的车前子和18个省(区)、市的车前草进行了商品鉴定,结果表明我国车前子的主流商品是车前和大车前,平车前较少;车前草的主流商品为车前,平车前和大车前较少。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加味栝楼瞿麦汤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STZ诱导制作糖尿病肾病(DN)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DN模型组、加味栝楼瞿麦汤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卡托普利)组.治疗组从实验开始第4周起,加味栝楼瞿麦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5.6,2.8,1.4 g·kg-1ig,卡托普利1.8 x10-3g·kg-1ig,正常组及模型组均给予2.8 mL·kg-1蒸馏水ig,每天1次,连续8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结果:DN模型组大鼠肾组织HGF含量(181.29 ±17.50) ng·L-1,IGF-1含量(8 235.2 ±790.0) ng·L-1,VEGF含量(2421.3±348.3) ng·L-1,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各治疗组中,加味栝楼瞿麦汤中剂量组HGF含量(144.21±26.363 7) ng·L-1、高、中剂量组IGF-1含量(5 303.1 ±944.0),(6 443.1±628.3) ng·L-1,高剂量组VEGF含量(1 547.7 ±566.1) ng·L-1,卡托普利组大鼠肾组织HGF含量(133.6±31.3) ng·L-1,IGF-1含量(3 804.3±604.4) ng·L-1、VEGF含量(1 482.8±299.6)ng·L-1,均低于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栝楼瞿麦汤能够通过下调大鼠肾组织HGF,IGF-1,VEGF的含量,取得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血氧供应、加快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8.
为促进金银花种植技术在广大喀斯特地区顺利推广,促进中药材产业的顺利发展,并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顺利恢复,结合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项目的 开展,开展了金银花主要品种忍冬在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生态作用分析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金银花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加工...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建立补心软脉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麦冬、山萸肉、水蛭、银杏叶、虎杖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红景天苷、马钱苷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薄层色谱能够检出麦冬、山萸肉、水蛭、银杏叶、虎杖。红景天苷在0.2902~2.902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为99.64%(RSD=2.72%),马钱苷在0.0831~0.831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为100.12%(RSD=2.27%)。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补心软脉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中药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亟需开展。然而,关于如何开展相关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尚无标准可循,故此,急需建立一种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和方法以指导实践。笔者根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提出在中成药上市后临床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几点看法,包括明确临床安全性评价的目的与内容,确定评价工作的流程,制定安全性评估项目清单,并提出三级风险分类控制,最终探索性的形成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模式。该评价模式根据前期研究基础,通过项目清单评估的方式对中成药目标品种进行风险分级,并分别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品种采取相应措施,目的是使药品从高风险级别降到低风险级别,最后进入五步骤循环无端的常态化风险管理,即广泛收集风险信号,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对风险进行识别,以过程质量控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风险最小化措施的风险管理,再次应用于临床进行后效评估。希望该文提出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将来开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