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58篇
口腔科学   39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278篇
皮肤病学   33篇
神经病学   93篇
特种医学   138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171篇
预防医学   109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124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7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6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了解陕西省部分地区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3个项目县区抽取了1 800名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及肺功能检测,采用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COPD患病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获得有效样本1 638例,陕西省部分地区COPD的患病率为13.8%。其中男性患病率(18.5%)高于女性(9.6%)(χ2=27.399,P < 0.001);70岁及以上年龄组患病率最高,占22.5%,其次为60~岁、50~岁和40~岁,患病率分别为20.4%、12.9%和8.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上升(χ趋势2=31.970,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得出,年龄(OR=2.86,95% CI:1.52~5.39,P=0.001),吸烟(OR=1.60,95% CI:1.12~2.27,P=0.031),有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OR=1.83,95% CI:1.05~3.18,P=0.008)是居民患COPD的危险因素。 结论  陕西省部分地区居民COPD患病率较高,高龄、吸烟、有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是患COP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2.
993.
目的  了解2015-2017年陕西省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现状及由于伤害死亡所造成的潜在损失,为制定伤害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伤害死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卫生经济学方法研究伤害死亡造成的潜在损失,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寿命损失年(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潜在工作损失年(working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WPYLL)、平均潜在工作损失年(average working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WPYLL)、潜在经济损失值(potential economic losses,PEL)。 结果  2015-2017年陕西省居民伤害平均粗死亡率55.76/10万(标化死亡率45.83/10万),其中男性高于女性(χ2=528.500,P < 0.001)、农村高于城市(χ2=45.124,P < 0.001)。前4位伤害死因分别是交通事故、跌落、自杀和中毒。溺水和他杀造成的AYLL位居伤害死因类型的前2位,且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因交通事故导致的PYLL 88218人年、WPYLL 56 413人年、PEL 27.28亿元,且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因自杀导致的PYLL 16 789人年、WPYLL 10 868人年、PEL 5.26亿元,且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结论  伤害是严重危害陕西省居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导致陕西省社会劳动力和潜在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 Social determinants are receiving renewed attention as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e effects of social factors on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系统评价肺切除术后使用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胸腔引流量450 mL/24 h以下拔除胸腔引流管的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文献,以RevMan5.3.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0篇,共计1570例患者.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组在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持续漏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水封式传统引流装置组(均P<0.05).但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胸腔引流量拔除标准将纳入文献分为小组1(≤300 mL/24 h)和小组2(>300 mL/24 h)2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不管引流量拔除标准是否超过300 mL/24 h,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持续漏气发生率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肺切除术后推荐使用数字化胸腔引流系统,胸腔引流量拔除标准高达450 mL/24 h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组织中PPARα基因的表达,并用PPARα激动剂进行干预,探讨其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的关系.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高脂模型组、③PPARα激动剂干预组,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12周后,检测大鼠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RT-PCR法分析PPARα基因的表达;观察肝脏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PPARα激动剂可降低NAFLD大鼠转氨酶、血脂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可促进NAFLD大鼠中PPARα基因的表达;肝脏形态学明显改善.结论 PPARα激动剂能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紊乱, 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 具有适度的胰岛素增敏作用.PPARα及其配体在NAFLD发病机制及治疗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为临床防治NAFLD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高纯度大豆卵磷脂对中国仓鼠肺细胞染色体畸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高纯度大豆卵磷脂对中国仓鼠肺细胞(CHL)染色体畸变作用.方法 测定高纯度大豆卵磷脂对CHL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根据IC50设立不同剂量组,进行正式试验,分别观察高纯度大豆卵磷脂接触CHL 6 h,24 h及加S9后6 h染色体的畸变情况,根据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结果 染毒6 h,24 h及加S9后染毒6 h染色体畸变为阴性.结论 高纯度大豆卵磷脂不能引起CHL细胞染色体产生畸变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Background  

Premature menopause is a major concern of younger women undergoing adjuvant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s contraindicated in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breast cancer. Non-hormonal medications show a range of bothersome side-effects. There is growing evidence that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and physical exercise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symptoms in naturally occurring menopaus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ese interventions amo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experiencing treatment-induced menopa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