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686篇 |
免费 | 3495篇 |
国内免费 | 20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54篇 |
儿科学 | 577篇 |
妇产科学 | 179篇 |
基础医学 | 1898篇 |
口腔科学 | 795篇 |
临床医学 | 3979篇 |
内科学 | 2515篇 |
皮肤病学 | 245篇 |
神经病学 | 714篇 |
特种医学 | 1290篇 |
外科学 | 3112篇 |
综合类 | 8789篇 |
现状与发展 | 8篇 |
预防医学 | 3817篇 |
眼科学 | 313篇 |
药学 | 4058篇 |
54篇 | |
中国医学 | 3391篇 |
肿瘤学 | 128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13篇 |
2023年 | 582篇 |
2022年 | 1149篇 |
2021年 | 1320篇 |
2020年 | 1202篇 |
2019年 | 606篇 |
2018年 | 641篇 |
2017年 | 917篇 |
2016年 | 770篇 |
2015年 | 1266篇 |
2014年 | 1594篇 |
2013年 | 2074篇 |
2012年 | 2962篇 |
2011年 | 3081篇 |
2010年 | 2750篇 |
2009年 | 2505篇 |
2008年 | 2536篇 |
2007年 | 2400篇 |
2006年 | 2220篇 |
2005年 | 1587篇 |
2004年 | 1199篇 |
2003年 | 997篇 |
2002年 | 742篇 |
2001年 | 739篇 |
2000年 | 527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异甘草酸镁是常用的护肝降酶药物,其主要成分由甘草酸制备而得,后者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感染的作用。近年研究证实,甘草酸可能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多种炎症、免疫相关疾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有治疗作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总结近年来甘草酸在肝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概括甘草酸治疗上述疾病的可能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前瞻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纯玻璃酸钠组(对照组)与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组(联合组),分别给予单纯玻璃酸钠及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和24周的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膝的功能改善状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下降更明显(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升高更显著(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不良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气阴两伤3种证型,分别予平胃散加味、四君子汤加味、生脉散加味治疗,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过辨证施治后,59例患儿在服药6 h后即开始排气、排便,13例服药24 h后开始正常排气、排便,所有患儿均在服药后症状缓解,肠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显著改善小儿急性阑尾炎术后肠功能恢复不良,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为治疗小儿急腹症术后病变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4.
我国PET-CT等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国外产品长期垄断,屈指可数的国产设备远低于市场需求。北京锐视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完全掌握了PET/CT的核心器件及整机生产的全套技术,研发成功型号为RAY-SCAN 64 PET/CT,并于2014年2月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评审获得注册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该设备进行性能测试,CT的空间分辨率为0.35 mm,PET的最优分辨率达到3.4 mm,不低于市场主流机型的性能指标。在解放军总医院和北京大学附属北京肿瘤医院完成临床测试,分别对头部、胸部、腹部、盆腔和病灶区域的病例进行图像质量分析,并在同等测试条件下与国外两家公司的相似性能设备对比,发现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5.
随着人口老龄化,腰椎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脊柱外科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虽然绝大多数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症状均可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但是仍有部分症状较为严重及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干预治疗。腰椎融合术目前已有约70年的发展史,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和主要的治疗手段[1]。目前主要的腰椎融合术式有前路腰椎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相似文献
46.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制备PMP时凝血酶的最佳应用浓度。以体外培养HUVEC为载体,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的PMP对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2、1.5、1.0和0.5U/ml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PMP的释放率分别为28.7、47.7、50.1和43.9%;HUVEC的增殖与PMP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0.3倍;10μl/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的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0.5倍,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P能抑制HUVEC的凋亡,40μg/mlPMP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9±0.4)%,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9.4±0.5)%(p〈0.05)。VEGF(10μl/ml)对HUVEC细胞的凋亡无明显抑制作用,其凋亡率为(8.0±0.8)%。结论:用1U/ml的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的PMP较为均一,且释放量最大,可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正常及肾盂肾炎大鼠肾脏表面活性蛋白A(SP-A)的表达变化及黄芩甙对SP-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A组:假手术+生理盐水;B组:假手术+黄芩甙;C组:模型+生理盐水;D组:模型+黄芩甙。用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uropathogenic E.coli)制备Wistar大鼠急性肾盂肾炎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组织SP-A的表达,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SP-A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肾组织SP-A蛋白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外髓质处较为明显。模型组中SP-A表达的肾小管数量明显增多,染色变深,其阳性表达率于造模后显著高于假手术组,SP-A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模型+黄芩甙组中SP-A的表达较模型+生理盐水组增强(P〈0.05)。结论:本实验证实了肾组织SP-A蛋白主要表达于小管上皮细胞,以外髓质处明显。急性肾盂肾炎模型大鼠的SP-A蛋白表达增高,SP-A mRNA表达增强。SP-A可能在急性肾盂肾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48.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血液成分与脑血管痉挛及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成分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及血管壁免疫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将全血、孵育全血、富血小板血浆、孵育血浆等分别注入动物蛛网膜下腔,再于不同的时间段处死实验动物观察基底动脉的痉挛情况并测定血管壁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结果:富血小板血浆、孵育血浆未引起基底动脉明显痉挛和VCAM—1的上调,全血在第2次注入后第3天出现基底动脉痉挛和VCAM—1表达的上调,孵育全血第1次注入后6小时就引起明显的基底动脉痉挛和VCAM—1的表达上调。结论:血管痉挛程度与血管壁VCAM—1的表达程度相一致;陈旧的红细胞或其裂解产物是引起SAH后血管痉挛和炎症反应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49.
双氢青蒿素对肿瘤细胞及肿瘤动物模型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移植瘤模型的抑制作用,分析其抗癌作用的特异性.方法:用MTT法、SRB法观察和比较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体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小鼠的B16-BL6、H22和Lewis等肿瘤模型分析双氢青蒿素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铁对双氢青蒿素抗肿瘤效应的药物协同作用.结果:双氢青蒿素对小鼠的B16-BL6、H22和Lewis肿瘤模型的肿瘤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提前6 h口服少量硫酸亚铁,可明显增强双氢青蒿素对B16-BL6、H22的抗肿瘤效应;双氢青蒿素对K562、KB、HCT、SGC7901、Hela、HepG、BGC823、KCC853、Bel7402、A549、B16-BL6细胞均有抑制作用.IC50(μg/mL)分别为4.12、10.21、11.02、11.77、13.03、18.36、26.47、28.02、44.55、46.28、54.46.在17.5~35 μg/mL药物浓度作用下,正常细胞(HELF)有3%~5%生长,而肿瘤细胞没有增长,并有部分死亡.结论:双氢青蒿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移植瘤模型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铁剂有抗癌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0.
分析115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远隔导联ST段变化,其中死亡组62例,存活组83例。在死亡组,远隔导联ST段压低发生率为38.88%,压低持续时间12~24h,压低/抬高比值>1.0;存活组ST段压低发生率为12.05%,ST段压低呈一过性,压低/抬高比值气≤1.0;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伴有远隔导联ST段压低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不伴有ST段压低者,其中4例伴有胸前导联ST段持续压低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发生了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伴有远隔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