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11篇 |
免费 | 3021篇 |
国内免费 | 171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5篇 |
儿科学 | 479篇 |
妇产科学 | 164篇 |
基础医学 | 1626篇 |
口腔科学 | 563篇 |
临床医学 | 3389篇 |
内科学 | 2125篇 |
皮肤病学 | 220篇 |
神经病学 | 606篇 |
特种医学 | 1061篇 |
外科学 | 2618篇 |
综合类 | 7231篇 |
现状与发展 | 7篇 |
预防医学 | 3177篇 |
眼科学 | 255篇 |
药学 | 3417篇 |
47篇 | |
中国医学 | 2828篇 |
肿瘤学 | 11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471篇 |
2023年 | 567篇 |
2022年 | 1075篇 |
2021年 | 1224篇 |
2020年 | 1090篇 |
2019年 | 559篇 |
2018年 | 582篇 |
2017年 | 787篇 |
2016年 | 684篇 |
2015年 | 1078篇 |
2014年 | 1359篇 |
2013年 | 1735篇 |
2012年 | 2427篇 |
2011年 | 2517篇 |
2010年 | 2236篇 |
2009年 | 1987篇 |
2008年 | 2057篇 |
2007年 | 1948篇 |
2006年 | 1788篇 |
2005年 | 1273篇 |
2004年 | 956篇 |
2003年 | 793篇 |
2002年 | 603篇 |
2001年 | 585篇 |
2000年 | 419篇 |
1999年 | 143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神经再生素对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NF—L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组分神经再生素作用于神经细胞生长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神经再生素促神经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观察神经再生素在促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过程中(4h,12h,24h),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丝蛋白(NF-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神经再生素可使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NF-LmRNA物表达量增加。结论:神经再生素可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使神经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72.
高迁移率蛋白B1与活化T细胞核因子2协同促进白细胞介素-2报告基因转录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促进白细胞介素(IL)-2转录表达免疫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MGB1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的真核表达质粒,分别单独转染以及共同转染人胚胎肾细胞系293T、人子宫颈癌细胞系Hela,同时转染IL-2报告基因,检测IL-2报告基因的表达活性。观察当HMGB1与NFAT2质粒共同转染细胞时,是否能协同促进IL-2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在293T细胞中,HMGB1或NFAT2单独转染可提高活性倍数相加为6.8倍,而二者共转时报告基因活性与未刺激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8.4倍。在Hela细胞中,二者单独转染可提高活性倍数相加为49.9倍,而二者共转时报告基因活性与未刺激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17.7倍。结论HMGB1可与NFAT2可协同促进IL-2报告基因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环孢素转换治疗糖皮质激素抵抗的重度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糖皮质激素抵抗患者的治疗经过,协助医师进行转换药物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环孢素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监测临床疗效、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结果 选择环孢素作为转换药物,调整环孢素剂量以确保其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治疗窗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对患者进行环孢素应用教育,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结论 临床药师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糖皮质激素抵抗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优化,促进合理用药,为临床同类患者的用药方案提供参考,同时体现了临床药师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对磷酸奥司他韦干混悬剂中一个未知杂质进行结构鉴定、合成和分析,作为已知杂质控制。方法 通过二维液相色谱-质谱(2D-LC-MS/MS)推导未知杂质的结构,根据产品的处方工艺确定杂质来源,并采用定向合成的方式获得杂质单体。采用2D-LC-MS/MS、核磁共振、红外、紫外、热重分析等技术确证杂质的结构,最后采用HPLC对杂质进行分析方法验证。结果 确证该杂质为奥司他韦与辅料山梨醇反应生成的,杂质与奥司他韦的校正因子为1.5。结论 将该杂质命名为杂质I,作为已知杂质定入标准控制,按照自身对照加校正因子法计算杂质含量。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究自我护理理论在预防妇产科术后疼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期间治疗的妇产科手术患者130例,其中65例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65例在护理中应用自我护理理论,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VAS)、术后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VAS评分(2.13±0.65)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3.52±0.74)分,(15.38%)],其住院时间(6.48±1.82)d短于对照组(8.75±2.11)d,护理满意度评分(92.34±4.33)分高于对照组(84.26±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自我护理理论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特征,提高对布鲁菌病的认知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明确诊断的11例布鲁菌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确诊患者中,有明确牛羊动物及不熟生肉接触史者6例;临床表现为发热10例、关节痛4例、畏寒3例、头晕3例及乏力1例;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1例确诊患者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结果均增高,谷丙转氨酶升高8例,降钙素原增高7例,血白细胞总数降低7例,淋巴细胞增高6例,血小板总数降低6例,血红蛋白降低5例;血培养送检11例,阳性8例,骨髓培养送检3例,阳性2例;随访结果表明该11例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应考虑布鲁菌病可能,并应早期送检血培养和骨髓培养,避免漏诊和误诊,同时增强高危人群防护意识,防止暴发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中的应用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了2018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了妊娠期高血压护理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了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对所有患者干预前后血压控制情况、生命质量评分以及心理健康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在进行干预之后,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生命质量以及心理健康情况均显著优于干预之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护理时,采取三位一体无缝隙护理措施可以对患者血压情况进行控制,缓解患者负面情绪,能够给予患者以及胎儿一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78.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诊断标准为存在肝细胞脂肪变的影像学或组织学依据,并能除外过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等可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病因,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以及肝硬化和隐源性肝硬化。肥胖、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为NAFLD肯定的危险因素,而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垂体功能减退、性腺功能减退以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则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踝蛋白(talin)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方法检测41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talin mRNA的表达。结果talin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为126535copy/μg RNA,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为22689376copy/μg RNA,两者相比,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较无转移者talin mRNA表达低,P〈0.01;癌组织浸润越深,talin mRNA表达越低,P〈0.01。结论talin mRNA在大肠癌中表达降低;talin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与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IL-10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肝功能、病毒裁量及肝纤维化程度,研究HBeAg阴性和阳性CHB患者细胞因子作用,总结HBeAg阴性CHB病情特点.方法 HBeAg阴性CHB患者33例与HBeAg阳性CHB患者41例,分别检测其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定量,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G-Ⅲ)、Ⅳ型胶原(C-Ⅳ)、层黏连蛋白(LN)等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血清IL-12、IL-10及IFN-γ水平.结果 HBeAg阴性CHB患者病程较HBeAg阳性CHB患者长,(6.8±6.2)年vs(3.8±4.0)年(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和PTA在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5.1±1.4)vs(6.2±1.5)(P<0.05),IL-12、IFN-γ水平高于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为(71.3±32.0)ng/L vs(57.7±23.1)ng/L、(16.1±4.8)ng/L vs(13.4±3.3)ng/L(P<0.05),两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LN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123.6±61.3)μg/L vs(91.6±45.6)μg/L(P<0.05).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程较长,与HBeAg阳性CHB患者肝功能损害轻、中、重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患者,IL-12、IFN-γ对HBeAg阴性CHB患者病情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HBeAg阴性CHB患者肝纤维化指标重于HBeAg阳性CHB患者,提示HBeAg阴性CHB患者较HBeAg阳性CHB患者更易向肝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