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30篇
内科学   141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3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68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4篇
  1969年   2篇
  1968年   4篇
  1967年   5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72.
目的:目前电磁辐射对生物体行为学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设立不同磁场的强度和不同照射的周期,观察中频领域磁场照射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5-10/06-15在清华大学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磁场发生装置:中频交变磁场发生装置由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可产生频率为40kHz,场强为28.8A/m,28.8kA/m的中频交变磁场。自主活动测试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提供,为一可封闭的金属箱,内置摄像头。4只黑色塑料测试桶分别置于箱子四角。水迷宫测试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提供。②实验动物及方法: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不同场强照射组和对照组。强磁场照射1组:11.6kA/m/40kHz,1h/d,连续照射7d。强磁场照射2组:11.6kA/m/40kHz,2h/d,连续照射7d。强磁场照射3组:11.6kA/m/40kHz,2h/d连续照射15d。弱磁场照射组:28.8kA/m/40kHz,2h/d,连续照射7d。对照组除了未放入磁场照射,其他条件与照射组一致。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③实验评估:观察其一般活动的改变,并采用自主活动测试箱和水迷宫测试箱进行测试,观察各组小鼠的自主活动和学习记忆的改变。结果:①一般行为观察:与对照组小鼠对比,经过中频交变磁场照射过的各组小鼠活跃度减低,毛色较差。强磁场照射3组(145G,2h/d,连续15d)于第11天和13天分别死亡1只。②自主活动检测结果:强磁场照射2,3组小鼠的运动路程、运动速度、运动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水迷宫测试结果:在学习记忆检测阶段撤掉平台,发现各组动物2min内穿越平台原来所在象限的次数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中频交变磁场照射会给小鼠的自发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对学习记忆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的关系,探索肥胖与其他危险因素在脂肪肝发病中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002-09/2004-12期间某社区人群,按分层多级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抽样调查,共调查2458例。根据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原理,选择其中确诊的425例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病例,纳入标准:要求所有病例均有B超诊断报告,且年龄≥18岁,并从该人群的非脂肪肝患者中选择425例条件相似的作为对照,病例与对照在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方面均衡可比。对全体调查对象进行当面访谈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纳入调查对象85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超重及肥胖者比正常体重者有显著升高的脂肪肝患病危险(OR=4.07,OR95%CI为2.99~5.54),OR值随体质量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趋势χ2=104.25,P<0.0001)。腰臀比偏高的腹型肥胖者比非腹型肥胖者脂肪肝的发病危险更大。交互作用分析提示,肥胖与饮酒同时存在能显著增加疾病的危险性,其超额相对危险度为8.16,归因比为0.5767。结论:超重及肥胖与脂肪肝的发病关系密切,肥胖与饮酒在脂肪肝的发病中存在协同交互作用,控制体质量是降低人群脂肪肝患病率的重要措施。RA  相似文献   
74.
目的:为获得大量的9,10-二羟基硬脂酸(Dihydroxy Stearic Acid,DHSA),应用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解析验证合成物为DHSA。 方法:实验于2007-01/05在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实验室完成。在烧瓶中加入油酸后,再加入甲酸、过氧化氢,并不断搅拌。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维持反应温度在40℃,反应四五小时后,反复水洗油层并收集。在油层中加入3mol/L NaOH溶液25mL,于100℃水浴加热1h,趁热加入3mol/L HCl50mL,剧烈搅拌,析出白色沉淀。用水反复清洗使清洗液pH值为中性,收集沉淀物。在沉淀物中加入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10mL,加热溶解,抽滤,将滤液于0℃析出结晶,抽滤,将抽滤物用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10mL加热溶解,于0℃结晶,抽滤。同样方法再结晶2次,最后得到白色结晶物,晾干,收率68.8%。将结晶物分别上FTS-65A红外光谱仪、ISONS EA1108型元素分析仪,Varian INOVA 600型核磁共振仪,安捷伦XCR-trap液相质谱(LC-MS)联用仪进行分析和结构鉴定。 结果:①LC-MS分析提示合成的DHSA经过多次重结晶后,纯度较高,可达95%。MS分析提示DHSA相对分子质量为315.1,与理论值316.48相近。②DHSA元素分析实验值C68.78%,H11.53%,与理论值C68.77%,H11.58%接近。③红外光谱分析提示DHSA为含有两个羟基的十八碳长链脂肪酸。④核磁共振的氢谱和碳谱均证实合成的化合物为9,10-二羟基十八碳脂肪酸。 结论:合成的DHSA经过3次重结晶后,纯度可95%以上,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解析结果证实合成的化合物是9,10-二羟基硬脂酸。  相似文献   
75.
BACKGROUND: The concept of initiating fibrin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ho cannot undergo immediat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has been proposed as a strategy to improve outcomes. However,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use of this strategy is not conclusive, and the results of rec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re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Probably, the time points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adjunctive thrombolytics and antiplatelet agents and the time loss until coronary intervention have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 discrepancy of outcomes in different trials.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apeutic time intervals and outcom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facilitated PCI has been analyzed. METHODS: In this single 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131 patients with STEMI were treated with a combined pharmaco-mechanical reperfusion strategy using half-dose r-tPA combined with a glycoprotein (GP) IIb/IIIa antagonist prior to PCI. Specific time points were recorded for each patient, including the time of symptom onset, the time of first medical contact, the start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he time of administration of the GP IIb/IIIa antagonist and the start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We then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me delay from symptom onset to the initiation of various steps of treatment and the residual myocardial damage as expressed by the severity of both global and regional myocardial dysfunction calculated from a left ventriculography study performed 3 months later. RESULTS: The median time from symptom onset to the first medical contact, with 25th and 75th percentiles in parentheses, was 1.25 h (0.75, 3), from symptom onset to initiation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2.25 h (1.25, 3), to initiation of GP IIb/ IIIa inhibitor therapy 3.5 h (2, 5.69), and to the start of coronary intervention 4.81 h (2.85, 7.91). The time between symptom onset and initiation of both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coronary intervention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ejection fraction and to the extent of regional hypokinesia at the 3-month follow-up (p<0.05). The time to the initiation of GP IIb/IIIa inhibitors was only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global ejection fraction (p<0.05), while the time to the first medical contact did not show a similar relationship (p>0.05). Furthermore,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 patency at the initial angiogram and the residual regional myocardial damage at follow-up; normokinesia at follow-up was found in 61.3% of patients with an initially patent IRA and in 41.2% of patients with an initially occluded IRA, whereas severe hypokinesia was found in 13.8% and 37.3%,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STEMI treated with a facilitated PCI strategy using half dose r-tPA in combination with a glycoprotein IIb/IIIa receptor blocker, the 3-month global and regional residual myocardial dysfunc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time elapsed between the onset of symptoms and the start of both fibrinolytic therapy and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76.
国内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一些研究证实,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并建立新血管来改善血供、改善心功能。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的情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CBM、CNKI数据库2001-01/2006-11期间的相关文献。包括临床研究(不限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和基础研究,不限体内或体外研究。中文检索词包括“干细胞,移植,临床研究,心肌梗死,心衰”。英文检索词有“stem cell,bonemarrow,mesenchymal,transplantation”。资料选择:共收集到相关文献820篇,阅读全部文章的文题和大部分文章。纳入标准:①与干细胞移植相关。②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③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排除标准:综述文献、重复性研究及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得到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225篇,排除595篇。选择其中30篇进行分析,其中英文13篇,中文19篇,其中中文有1篇为手工检索的增刊。资料综合:①国内于2002年陆续开展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探索。②国内用于临床治疗的干细胞类型多为骨髓单个核细胞,其他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和外周血干细胞也见于临床实验的报道。③干细胞输注途径多以冠脉内注射为主,治疗的临床疾病主要为急性、陈旧性心肌梗死与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结论: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量,并建立新血管来改善血供、改善心功能,已应用于临床,未出现安全性问题,故认为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以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居民的脂肪分布特征及其与血压、血脂及血糖的关系。方法:于2006-08-8/17在延边地区九龙和翁声社区随机选择40~60岁朝鲜族和汉族常住居民2378名进行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的检测。调查以健康体检形式进行,①内脏脂肪和体脂肪率测定采用日本TANITA株式会社生产的BC-600型体成分计测定,并且按其判定标准确定超过标准者[内脏脂肪率≥15%(男)、≥10%(女),体脂肪率(40~59岁)≥23%(男)、≥36%(女),体脂肪率(≥60岁)≥25%(男)、≥37%(女)]。②取清晨空腹(禁食12h)静脉血,采用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等指标。③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kPa)及或舒张压≥90mmHg。④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总胆固醇≥5.72mmol/L,三酰甘油≥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0mmol/L(男)、<1.0mmol/L(女)。⑤高血糖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1mmol/L。结果:①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均值分别为(10.51±3.66)%和(22.70±4.85)%,朝鲜族男性分别为(9.16±3.81)%和(20.28±5.02)%,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1);汉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分别为(6.22±2.27)%和(35.31±5.65)%,朝鲜族女性分别为(5.88±2.19)%和(34.00±5.72)%,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1)。②汉族男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超标率分别为12.1%和45.8%,朝鲜族男性分别为7.8%和28.6%,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5);汉族女性的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超标率分别为6.7%和47.9%,朝鲜族女性分别为3.8%和37.3%,汉族均高于朝鲜族(P<0.05)。③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脏脂肪率与民族、性别、年龄、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糖有密切关系;体脂肪率与民族、性别、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高血糖有密切的关系。结论:①延边地区汉族居民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平均水平及其超标率明显高于朝鲜族。②内脏脂肪率和体脂肪率均与民族、性别、年龄(体脂肪率除外)、高血压、高三酰甘油血症和高血糖相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认知矫正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1/08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均符合CCMD-Ⅲ及DSM-Ⅳ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25~55岁;病程≥2年;病情稳定,处于迁延、残留或部分缓解状态;药物治疗状况稳定,近期无换药打算;纳入对象或家属同意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认知矫正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在相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认知矫正治疗组以Ann Delahunty和Rodney Morice等制定的神经认知矫正手册(汉化)为治疗工具,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认知作业练习,内容包括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计划执行功能3大功能模块。对照组予以相同时间的工娱治疗,主要包括有治疗师指导的操作性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PANSS、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和护士观察量表的评定。结果:实验共纳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4例,认知矫正治疗组44例,对照组46例进入结果分析,14例脱落。①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以及阴性症状量表、复合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反应缺乏量表4个分量表的评分均有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2~4.59,P<0.05);减分情况在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②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总分在治疗后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9,2.04,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认知矫正治疗组治疗后护士观察量表的总病情以及总消极、迟滞2个分量表评分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49,1.19,2.81,P<0.05);其中迟滞项的减分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4.97,P<0.05)。③社会功能量表的改善与词语流畅性的改善呈正相关(R2=0.36,P<0.05),护士观察量表中总病情与积极两项评分的改善也与言语流畅性测验的改善正相关(R2=0.37,0.34,P<0.05)。结论:认知矫正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并与部分认知功能的改善相关,但对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对比野生型小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Ⅱ型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2,fgfr2)基因S252W突变型小鼠颅底软骨的生长发育情况,探讨fgfr2功能持续增强对小鼠颅底软骨发育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中心实验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①fgfr2 小鼠和C57BL/6J小鼠交配后取F1代,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fgfr2突变型小鼠基因型的鉴定,得到野生型和fgfr2受体功能获得型点突变型两组小鼠。②标本取材及处理:分别在两组实验动物中,取胚胎期16d(E16)、胚胎期17d(E17)、新生2d(P2)、新生8d(P8)的小鼠的颅底作为标本。一部分体积分数为0.75的乙醇溶液固定。另一部分标本行40g/L多聚甲醛固定,150g/L乙二胺四乙酸溶液脱钙,常规石蜡包埋、切片。③阿尔辛-茜素红骨架染色显示颅底整体骨骼的发育情况。软骨组织染为蓝色,骨组织染为红色。④脱钙骨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未脱钙骨切片后进行Calcein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钙化组织的情况。⑤使用地高辛RNA标记试剂盒按照产品说明制备Col 10(Collagen 10)地高辛标记的互补RNA探针,对颅底软骨联结进行检测软骨分化标志基因表达情况的原位杂交。⑥组织切片染色结果使用SPOT Advanced软件进行数码拍摄。结果:①实验小鼠颅底发育的大体情况:fgfr2受体功能获得型点突变小鼠从胚胎后期开始就表现出短颅现象。②阿尔辛蓝-茜素红骨架染色、Calcein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fgfr2受体功能获得型点突变小鼠出生后颅底软骨联结没有出现提前融合的现象,但是颅底软骨生长发育差,软骨细胞增生区、肥大区缩短。突变小鼠的颅底软骨发育障碍导致颅底骨组织的生长发育也出现障碍。③原位杂交:Col10在野生型和突变型小鼠颅底软骨的表达部位未见明显差异,但是这个软骨细胞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强度降低。结论:fgfr2 S252W点突变能够引起小鼠颅底软骨联结处的软骨细胞发育异常,导致颅底骨骼发育畸形。fgfr2可能具有调控软骨细胞系发育的功能,从而可能在骨骼发育、骨折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0.
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自源性的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骨组织及软组织的修复,又不存在疾病传播及免疫排斥的可能。实验拟验证应用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6-07/12在解放军昆明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体质量2.0~2.5kg,共40只前肢,随机分为复合酶组,单纯酶组,脱蛋白骨组,空白组。每组共10个标本。②实验方法:制作富血小板血浆及酶处理的异种骨并制备桡骨中段15mm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将上述骨材料植入兔桡骨缺损处,其中复合酶组:植入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单纯酶组:植入酶处理异种骨;脱蛋白骨组:植入部分脱蛋白骨;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③实验评估: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X线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分别观察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情况。同时对各组骨密度进行测定。结果:纳入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无动物死亡,植入骨无脱落。①所有动物麻醉苏醒后均恢复进食,2周伤口愈合,未出现感染及渗液等。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含量均为全血的4倍以上。②在同一时间点,酶处理后异种骨与部分脱蛋白骨在成骨能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复合富血小板血浆的酶处理异种骨在8周时骨缺损部分修复;12周时完全修复。空白组骨缺损未修复。③8,12周时复合酶组骨密度较单纯酶组、脱蛋白骨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纯酶组与脱蛋白骨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酶处理后异种骨可用于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复合富血小板血浆后有明显加速骨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