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检测感染HBV饮服人群的HBVDNA ,研究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性 ,探讨其传染性 ,为修订有关法规提供依据。 方法 用反向间接血凝法检测HBsAg ,用赖氏法检测ALT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M ,聚合酶联反应 -微孔杂交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对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性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在 4110 5名饮食服务人员中检出HBsAg阳性 14 82人 ,阳性率 3 .61%。在HBsAg <1:5 12、ALT <40、且HBeAg阴性的90 0人中检出HBVDNA阳性者 3 12人 ,阳性率 3 4.67%。HBVDNA阳性者的家庭聚集率为 86.49% ,家庭成员HBV感染率为 64 .3 8% ,相对危险性 6.5 8。HBVDNA阳性者的家庭成员HBV感染呈家庭聚集性。 结论 血清学检验结果同时表现为HBsAg <1:5 12、ALT <40、HBeAg阴性、但HBVDNA阳性的在岗饮食服务人员是HBV的危险传染源。  相似文献   
32.
克雷伯氏菌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药物手册》(1984)中包括4个种,即肺炎克雷伯氏菌,催娩克雷伯氏菌,土生克雷伯氏菌及植生克雷伯氏菌。而肺炎克雷伯氏菌又分3个亚种: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肺炎克雷伯氏菌臭鼻亚种及肺炎克雷伯氏菌鼻硬结亚种。本菌为周围环境及人呼吸道的常居菌群,也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来,临床上有不少对此菌属的报道。1991年7月8日,我室从一肝硬化病人的腹水中,分离出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3.
血液回收机联合自体贮血用于巨大肝血管瘤手术五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1999年12月~2001年2月,对巨大肝血管瘤手术采用麻醉后自体贮血,手术全程回收术野失血并交替回输的自体输血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30~45岁,体重 65~95kg,AsAⅡ级。术前CT示:肝右叶血管瘤 4例(15cm × 13cm×9cm;12cm×10cm×9.5cm;11cm×10cm× 6cm;多发11cm×10cm×6cm与6cm × 7cm × 7cm),肝尾叶血管瘤 1例(11.3cm× 12cm×10cm),术前心肺肝肾及凝血机能…  相似文献   
34.
采用局部神经阻滞对伤害性刺激加以阻滞,可减轻手术强列刺激所引起的中枢神经兴奋,可减轻术后疼痛的程度。本研究拟观察甲状腺肿物切除术中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对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随机选择60例择期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病人  相似文献   
35.
卷曲霉素(Cm)是一种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的多肽类抗生素[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2008紧急修订版》要求,包括卷曲霉素在内的二线注射剂的使用时间应至少6个月[2]。但国内使用卷曲霉素治疗耐药结核病疗程多在3个月以下,主要为顾忌卷曲霉素的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为卷曲霉素在耐药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镇江地区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B、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乙肝)在临床特征上的差异,总结与C基因型乙型肝炎有关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经肝穿刺行肝组织病理检查、并经基因型检测确定为B、C基因型的患者共78例,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统计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和HBeAg阳性发生率,确定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通过x^2检验和多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B、C基因型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总结与HBVC基因型有关的临床因素。结果:HBV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血Alb、前白蛋白均低于B基因型,而ALT、TBil及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比率随肝组织炎症分级G0~G4(1.8%、11、1%、20.4%、33.3%、33.3%)及纤维分期S0~S4(5.6%、5.6%、14.8%、33.3%、40.7%)进展均明显增加,而B基因型患者随炎症分级(16、7%、25、0%、25、0%、20.8%、12.5%)及纤维分期(16.7%、29.2%、20、8%、16、7%、16.7%)进展变化不大,两种基因型分布与炎症分级(x^2=11.49,P=0.022)及纤维分期(x^2=13.56,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HBV DNA〉1.0×10^6拷贝/mL时,C基因型患者比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51.8%比12、5%),5.0×10^2~1.0×10^6拷贝/mL时差异不大(35.2%比45.8%),〈5.0×10^2拷贝/mL时明显低于B基因型(13.0%比41.7%),两种基因型分布与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5,P=0.001);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61.1%比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7,P=0、003);C基因型患者发生失代偿期肝硬化比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40.7%比4.2%),未发生肝硬化比率明显低于B基因型者(37.0%比75.0%),两种基因型患者发生肝硬化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7,P=0.002)。结论:C基因型慢乙肝患者与肝纤维化、炎症损伤程度、HBV标志物、肝硬化发生率及程度等均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应用不同模式瑞芬太尼对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颅脑手术的患者60例,均在快速诱导下进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按瑞芬太尼的给药方式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缝皮结束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B组缝皮结束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包扎头部时再静脉单次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C组缝皮结束后继续微泵输注瑞芬太尼0.05 μg· kg-1· min-1至拔管后.记录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 min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停止输注至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缝皮结束至拔管)、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总用量、呛咳程度、拔管后意识状态等.结果 拔管即刻HR:A组(101±7)次/min,B组(90±8)次min,C组(78±9)次min;拔管后1 min的HR:A组(98±9)次min,B组(83±6)次/min,C组(80±5)次/min;拔管后3min的HR:A组(93±5)次/min,B组(82±7)次/min,C组(82±5)次/min;B组、C组在拔管后3个时点的H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即刻MAP:A组(97±11) mm Hg(1 mm Hg =0.133 kPa),B组(87±9)mm Hg,C组(77±7) mmHg;拔管后1 min的MAP:A组(92±8) mm Hg,B组(84±8) mm Hg,C组(75±6) mm Hg;拔管后3 min的MAP:A组(85±6) mm Hg,B组(80±5) mm Hg,C组(76±6) mm Hg;B组在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的MA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拔管后3个时点的MAP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拔管后3个时点的HR、MAP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期A组均出现呛咳,8例轻度、12例中度,B组13例无呛咳、7例轻度呛咳,C组16例无呛咳、4例轻度呛咳,与A组比较,B组、C组呛咳的发生率及程度均降低(P<0.05).结论 手术结束时继续持续输注0.05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或单次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可提高患者的耐管性,减少呛咳反应,抑制拔管期间HR、MAP的过度变化,且不影响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38.
心搏骤停后亚低温脑保护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后亚低温脑保护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亚低温对缺血后脑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减少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增加神经元内泛素合成,稳定细胞膜ATP酶的功能和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等。亚低温的疗效受低温治疗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低温程度的影响,并且不同亚低温的方法也影响脑保护和脑复苏效果。结论:亚低温酶对缺血后脑有保护作用,较为满意的亚低温方法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