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高级别鼻腔鼻窦癌形态常有重叠,分型困难,治疗效果差。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检测技术的提升,越来越多新亚型得以被发现,例如NUT癌、SMARCB1(INI1) 缺失的鼻腔鼻窦癌[SMARCB1(INI1)-deficient sinonasal carcinoma, SDSC]、SMARCA4缺失性癌和IDH突变型癌。其中NUT癌已列入2017年发行的第4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而SDSC尚未单独列出,仅作为鼻腔鼻窦未分化癌的新亚型,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性,54岁,以“反复阴道出血3个月余”为主诉入院。盆腔MR(图1)示:子宫体积增大,子宫肌层、黏膜下结节状软组织肿块,最大者5.03 cm×5.56 cm, 轻度强化,T2WI呈高信号,考虑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双附件+双侧盆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宫腔息肉样肿物,浸润肌层,双侧附件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分子分型及免疫表型特点,为ALCL的分型、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原发系统性ALCL进行分子分型,以是否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标记分为ALK+组和ALK-组,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CD30、ALK、T细胞标记、细胞毒相关抗原、EMA、Galectin-3的表达特点。结果 ALCL患者以男性多见,ALK+病例明显多于ALK-,青少年患者多为ALK+,ALK-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形态学上ALK+和ALK-较难鉴别,瘤细胞均强表达CD30,两组CD45RO、Galectin-3、CD43、细胞毒相关抗原表达无差异,多为(+)。ALK+者多表达EMA,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2、CD4、CD45RO,CD5、CD7(-),CD8、CD3常(-);ALK-瘤细胞大部分表达T细胞抗原CD3、CD2、CD4、CD5,少数表达CD8、EMA;EBV+的ALK+组和ALK-组各1例,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7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形态学相同的ALCL,通过免疫组化检测ALK蛋白可将其分为ALK+和ALK-两个独立的分子亚型,二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类型, 发生于结肠罕见。患者女, 30岁, 产后8个月体检发现降结肠带蒂息肉样肿物。肿瘤大小2.8 cm×2.0 cm×1.9 cm, 切面灰白色, 质地韧。镜下观察:大量混杂炎性细胞背景中可见卵圆形、梭形肿瘤细胞或分散分布, 或束状、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界限不清, 细胞质淡染, 轻度嗜酸, 细胞核具有异型性, 部分呈空泡状, 可见明显的小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 肿瘤细胞表达滤泡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1、CD23、CD35、D2-40、SSTR2a, 且EB病毒编码的RNA原位杂交阳性。病理诊断:EB病毒阳性炎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  相似文献   
15.
<正>在应用Microsoft Excel制表操作中,笔者发现存在多余的单元格,易产生误操作,且对带多种标记的标签打印操作较繁琐。为此,笔者借助计算机打印标签字迹清晰工整的优势,利用Microsoft Word清晰简洁的标签功能制表编号,经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唾液腺Warthin瘤样黏液表皮样癌(Warthin-like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WT-ME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WT-MEC的临床资料,行HE、免疫组化、PAS/D-PAS染色,应用FISH断裂探针检测MAML2(11q21)基因重排,并复习相关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胸苷酸合成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和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1)过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1-01/2012-01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完整的246例胃腺癌标本,采用Elivision plu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TS和BRCA1的表达.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2检验分析.结果:TS和BRCA1在胃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39.02%(96/246)、55.69%(137/246);TS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BRCA1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TNM分期、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无相关性(P>0.05),而与浸润深度(P<0.01)和TNM分期(P<0.05)相关.胃癌组织中TS和BRCA1共同表达阳性率为26.02%(64/246),联合分析显示TS和BRCA1表达呈负相关(P<0.01,Pearson列联系数C=0.2472).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TS和BRCA1过表达,BRCA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和浸润深度相关,提示BRCA1表达和肿瘤侵袭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的参考指标.BRCA1和TS的表达检测有助于临床化疗药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肝癌高表达长链非编码RNA(HULC)基因位点rs7763881多态性的表达及其与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月到2012年1月426例确诊为HCC的石蜡组织样本, 采用PCR方法检测肝组织中HULC基因位点rs7763881的不同基因型表达, 分析不同的基因型表达与肝癌临床病例特征[性别、年龄、TNM分期、甲胎蛋白、肿瘤最大直径(cm)、血管侵犯、肿瘤包膜、肿瘤分级]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不同基因分型、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基因分型与预后及复发的相关性;不同基因分型之间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 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全组病例有27例(6.3%)失访, 共399例(93.7%)标本纳入研究, rs7763881位点AA、AC和CC基因型分别有105例(26.3%)、211例(52.9%)和83例(20.8%)。Kaplan–Meier曲线显示携带AA基因型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携带AC/CC基因型的患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C/CC基因型与HCC的肿瘤血管侵犯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