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 (MI)后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快钠通道电流 (INa)跨壁异质性的影响。 36只兔随机分为4组 ,其中两组建立急性MI动物模型 ,分别为胺碘酮组和MI组 ,其余两组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 1个月后 ,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左室非梗死区三层心肌细胞INa的改变。结果 :正常对照组左室三层细胞的钠电流存在异质性 ,M细胞的峰值INa是心内膜 (Endo)和心外膜层 (Epi)的 2倍多 ;M细胞的INa失活最快 ;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别。MI组三层细胞的INa电流密度下降 ,以M细胞变化最显著 ,INa稳态失活曲线均左移 ,以Epi变化最显著 ;胺碘酮组三层细胞INa电流密度下降显著 ,稳态失活曲线左移最明显并趋向一致 ,灭活后恢复曲线均恢复减慢。结论 :左室心肌细胞的INa存在跨壁异质性 ;MI对INa的跨壁异质性有明显影响 ;而胺碘酮减弱MI后INa的跨壁异质性。  相似文献   
22.
目的在经桡动脉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用 ZEEK 血栓抽吸导管来减少和消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内的血栓,观察其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 AMI 患者共16例行急诊 PCI+血栓抽吸(PT)术,同时期的16例行单纯 PCI 的同类患者设为对照组。以标准方法行急诊 PCI 和/或 PT 术,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情况、ST 段抬高幅度最大的心电图单导联 ST 段的抬高幅度和心肌酶 CK-MB 的峰值、术后1月、2月及3月经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的比值(E/A)和3个月内的临床预后。结果血栓抽吸组心肌组织再灌注情况明显改善;心肌酶峰值明显提前,术后1.5 h ST 段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 LVEF 和 E/A 比值有逐渐增大趋势;单纯PCI 组有1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结论血栓抽吸结合经桡动脉直接 PCI 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3.
兔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周边带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探讨L型钙通道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开胸冠状动脉结扎法制备兔AMI模型 ,1周后处死动物分离心室肌细胞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技术观察梗死周边缺血带心外膜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 (ICa L)的变化 ,以正常心肌ICa L为对照。结果 :AMI 1周时兔梗死周边区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受到抑制 ,其电流峰值由正常状态下的 - 5 .58± 1 .53pA/pF(对照组 ,n =1 0 )降至 - 3 .52± 0 .93pA/pF(AMI组 ,n=6) ,最大峰电流下降 2 9.1 % ,P <0 .0 5 ,I V曲线上移 ;其失活曲线左移 ,半数最大失活电位由 - 1 3 .1± 4 .2mV左移至 - 2 5 .9± 7.0mV ,P <0 .0 5 ,失活速度加快。结论 :AMI后 1周梗死周边带心外膜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受抑制 ,可能为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操作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广泛开展,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成为穿刺操作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室近期1例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经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失败且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采用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法(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UGTI)治疗假性动脉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药物涂层支架(DES)晚期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分别纳入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DES置入术后发生晚期血栓患者30例(血栓组)和置入DES 1年以上未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30例(对照组),通过64SCT冠状动脉成像观测支架贴壁情况、支架置入部位个数及长度与直径,采集病史分析晚期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0.0%vs.10.0%)、采用挤压支架技术(crush技术)比例(36.7% vs.13.3%)、分叉病变发生率(43.3% vs.16.7%)、多支架(>4)置入比例(33.3% vs.0)均较高;支架平均长度较长[(39.2±20)mm vs.(21.7±7)mm],同时支架平均直径也较大[(3.0±0.5)mm vs.(2.5±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血栓组合并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过早停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ES晚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复杂病变、置入支架过多、过长等,同时还与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抗凝不足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的血浆肌钙蛋白I(TnI)、尿酸(UA)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纳入冠心病组,同期纳入非冠心病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冠心病组又按照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n=29),双支病变组(n=29),多支病变组(n=22)。采用累计积分法计算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别测定各组平均血TnI、UA水平,并对TnI、UA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TnI、UA值分别为(0.014±0.01)μg/L及(295.682±45.43)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的TnI值分别为(5.453±12.29)μg/L、(16.022±28.56)μg/L和(20.552±30.25)μg/L,血UA值分别为(357.821±74.91)μmol/L、(389.907±82.19)μmol/L和(401.122±83.81)μmol/L。冠心病组患者TnI和UA水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冠心病多支病变组TnI水平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其余各两组间TnI、U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nI、UA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673及0.440,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的TnI和UA水平显著增高,而且冠脉病变程度越重,升高越明显。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冠心病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纳入年月~2012年2月应用IABP治疗的冠心病危重患者1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5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5例,冠心病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保护性使用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IABP治疗前后的护理经验。结果应用IABP治疗过程中,共发生不良反应15例(83.3%),4例出现出血并发症,2例球囊导管移位,电极片接触不良9例。由于监测密切治疗护理恰当,均及时缓解,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做好IABP患者心理护理及对医护人员岗前培训,重视凝血指标监测、心电监测、压力监测、体位护理、熟悉报警系统、保证传感压力腔通畅等护理措施,可及时发现和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危重症冠心病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8.
作者对10例反复发作而原因未明的晕厥患者进行了基本倾斜试验或多阶段异丙基肾上腺素倾斜试验,10例中男4、女6,平均年龄41.2岁,平均病程53.1月。6例在试验中诱发了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伴有血压下降及心动徐缓而确诊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我们认为直立抬头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9.
在应用阿片类制剂治疗癌性疼痛时 ,医务工作者往往担忧会使病人成瘾。 1 993年 ,Mayday基金会对 1 0 0 0例美国人进行调查 ,发现 80 %以上的人害怕使用麻醉性止痛药有潜在的成瘾性 ,约 5 9%则对该药止痛治疗持悲观看法。作者认为这样的担心是没有根据的。即使病人长期使用阿片类制剂止痛 ,实际发生成瘾性还不到 1 %。 1 980年 ,有人报道住院使用阿片类制剂的 1 1 882例病人 ,只有 4例滥用该药。 1 992年的另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 ,在 5 0 0例接受吗啡 (共计 2 2 5 2 5治疗日 )的癌症病人中 ,仅有 1例有滥用药物问题。事实证明 ,90 %以上的癌…  相似文献   
30.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嚎、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先后应用美西律、普罗帕酮、胺碘酮、美托洛尔等药物效果不佳,室速发作逐渐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