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7篇 |
内科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综合类 | 15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32篇 |
药学 | 1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曲安奈德(TA)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3组:空白组(平衡盐液),对照组(模型+平衡盐液),实验组(模型+TA),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眼底情况.每组分别于玻璃体腔注射平衡盐液或TA后第3、第5、第7、第14天随机处死4只大鼠,分别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VEGF的表达.结果:在RVO的2组模型眼中,实验组眼底病变改善显著,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定量分析和ELISA测定显示在模型眼中VEGF的表达显著增加,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VEGF表达在各个时间点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TA明显改善RVO模型眼底病变的作用可能是通过TA下调了视网膜组织中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功能与眼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96年5月~1999年4月行巩膜板层下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58例(共79眼),对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滤过泡占72.15%,平均眼压17.46mmHg;Ⅱ型滤过泡占10.13%,平均眼压9.81mmHg。Ⅲ型滤过泡占12.66%,平均眼压25.25mmHg;Ⅳ型滤过泡占5.06%,平均 相似文献
73.
74.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75.
内眼手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内眼手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与预后的关系,对13例脉络膜上腔出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临床检查和B超显示:全部病例都有玻璃体出血,大部分病例有环周脉络膜上腔出血和前房出血而无视网膜脱离。4例做了后巩膜切开引流术,4例做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结果3例视力为0.05~0.12,1例为手动,其余均完全失明。表明内眼手术中脉络膜上腔出血预后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在部分病例可挽救眼球并获得有用的视力。关键在于认识危险因素并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 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 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 结论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原发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功能与眼压控制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996年5月~1999年4月行巩膜板层下小梁切除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58例(共79眼),对滤过泡的形态和功能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Ⅰ型滤过泡占72.15%,平均眼压17.46 mmHg;Ⅱ型滤过泡占10.13%,平均眼压9.81 mmHg.Ⅲ型滤过泡占12.66%,平均眼压25.25mmHg;Ⅳ型滤过泡占5.06%,平均眼压29.75mmHg.结论滤过泡的功能受青光眼的类型,严重程度,切口处的药物处理,手术技巧和病人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8.
目的:评估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植入胶原蛋白基质对降低眼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0眼)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将视原胶原蛋白基质植于巩膜瓣上(研究组).以20例(24眼)作为对照组.术后在180 d内定期检查眼压、视力、滤过泡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月、6个月研究组的眼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术后的功能性滤过泡为93.4%,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手术的完全成功率为93.4%,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视原胶原蛋白基质植入物可为眼内纤维母细胞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引导纤维母细胞离散的依附在基质的孔洞上生长,从而抑制组织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该研究旨在通过冠状动脉CTA来探讨轻-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6例怀疑冠状动脉心脏病行冠状动脉CCTA的患者,其中正常eGFR组109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66例,中度肾功能不全组31例。结果与正常eGFR组对比,轻度或中度肾功能不全组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率更高。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度肾功能不全是任何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重度狭窄及多支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轻度肾功能不全是混合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轻度及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肾功能损害越严重,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不同病变时期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BVMD的28例患者5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常规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前置镜、眼底照相、眼电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56只眼中,0期8只眼,Ⅰ期2只眼,Ⅱ期10只眼,Ⅱa期12只眼,Ⅲ期6只眼,Ⅳa期6只眼,Ⅳb期5只眼,Ⅳc期7只眼.患者同时行OCT检查,观察不同病变时期的OCT图像特征.[结果]OCT检查发现,0期患眼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Ⅰ期患眼黄斑区结构正常,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小团块强反射病灶,可见浆液性视网膜脱离.Ⅱ、Ⅱa期患眼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ORCC)呈弥漫性增厚隆起信号增强,黄色物质位于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连接( IS/OS)与RPE层之间;Ⅱa期患眼RPE-ORCC增厚区域小,呈圆锥样隆起有弱反射区围绕.Ⅲ期患眼病灶上半部分表现为弱反射区,下半部分黄色物质表现为强反射并堆积于IS/OS与RPE层之间.Ⅳa期患眼病灶处神经感觉层下为无反射区,边界清晰,其下RPE-ORCC变薄,IS/OS光带及外界膜缺失.Ⅳb期患眼纤维化病灶RPE层增厚、隆起,呈强反射,视网膜神经上皮变薄和其上方广泛的IS/OS光带缺失.Ⅳc期患眼RPE连续性中断,可伴有黄斑部水肿.[结论]BVMD病灶中的黄色物质位于IS/OS与RPE层间,表现为强反射.Ⅱa期~Ⅳ期BVMD患眼的OCT典型图像特征为外核层与RPE层之间大小不一的腔隙样弱反射区伴或不伴有同一区间锥形强反射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