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31.
胃癌(GC)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是CD4+T细胞的分化亚群,Th17/Treg的失衡已被证实与GC的发病进程密切相关。中药不仅可改善GC患者的生存预后,而且在GC的术后化疗中起到了增效减毒的效果。本文系统整理了中药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干预GC的作用规律。结果发现,中药复方可通过发挥健脾益气、健脾温阳、化瘀解毒等功效以调节GC的Th17/Treg平衡;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来干预GC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抑制Th17、Treg的过度分化及其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逆转GC Th17/Treg平衡向Th17或Treg的过度漂移,从而恢复GC Th17/Treg的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中药汤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及结局指标的可信度。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检索范围为建库至2019年2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资料,采用AMSTAR2量表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最终纳入8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AMSTAR2量表显示,8篇文献方法学均为极低质量;GRADE评级显示,1个结局指标为高等级,5个结局指标为中等级,11个结局指标为低等级,5个结局指标为极低等级。结论目前中药汤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较低,结局指标可靠程度相对较低,需要更多准确、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从而指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3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直肠黏膜慢性持续性炎症为表现的疾患,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免疫炎症及凋亡活性增强等有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调控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通路,可调控肠道促炎因子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结肠组织损伤。UC状态下,JAK与STAT的生物活性及表达水平均上升,组织炎症反应及凋亡率增加,促使肠黏膜组织遭受破坏。目前,UC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近年来,中医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JAK/STAT通路治疗UC的作用,结果表明JAK/STAT通路是中医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基于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中医药以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健脾温肾和攻补兼施等法调控JAK/STAT通路,维持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削弱结肠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起到治疗UC的作用。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药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干预UC的机制和作用,并将不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对中药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和结局指标的可信度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药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2月1日。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运用AMSTAR2量表评价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同时采用GRADE系统对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 最终纳入8篇系统评价,所有系统评价均对原始研究进行了偏倚风险评估;AMSTAR2评分显示,4篇为低质量,4篇为极低质量;GRADE评级结果显示,所有结局指标中8个为高等级,11个为中等级,11个为低级,2个为极低级。结论 目前中药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但其结局指标的可靠程度相对较高,可供指南撰写者和临床证据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女性因各种原因患上胃食管反流病,其发病风险逐年上升。然而,目前关于围绝经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文献较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中医与西医两方面对围绝经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机制进行探讨,为这一特殊时期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6.
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深度针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8年2期)、中国知网、维普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不同深度针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3.0绘制网络图,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传统Meta分析,用Gemtc 14.3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研究,1 58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在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方面,深刺与常规针刺、浅刺及乳果糖相比,常规针刺与浅刺及乳果糖相比,浅刺与乳果糖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在降低CCS评分方面,深刺与常规针刺及乳果糖相比,浅刺与乳果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深刺与浅刺相比,常规针刺与浅刺及乳果糖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概率排序:增加周自主排便次数及降低CCS评分的疗效由高到低均依次为:深刺浅刺乳果糖常规针刺。结论:天枢穴深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最佳,其次为浅刺,乳果糖第三,常规针刺疗效最差。由于深刺容易导致针刺部位疼痛、腹泻、全身酸痛,故考虑到病人的舒适度,浅刺可能为最佳的选择。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需谨慎看待,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直接比较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37.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是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常伴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本病致病因素十分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治疗时间长、致死率高等特点。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仍难以完全控制疾病进展及改善预后,中西医协同在SAP治疗中显示一定优势。本文对近些年来中西医协同治疗SAP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西医发病机制、中医病机和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等予以探讨,并浅析基于中西医病机融通下SAP中西医协同治疗的切入点,证实中西医协同治疗SAP具有合理性、可靠性、有效性、发展性等优势。未来进一步努力探索SAP的中西医协同治疗当是颇具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累及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病变,以肠道黏膜炎症为特征。U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病情复杂多变,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病病理机制复杂,其中肠道免疫应答及不可控性炎症反应是其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Toll样受体4(TLR4)作为一种跨膜信号转导受体,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在UC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UC的治疗主要使用水杨酸剂、糖皮质激素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病情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停药后又易复发。中医学可以多途径、多效应、多靶点调控TLR4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有效干预UC的进展,已逐渐成为防治UC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UC具有独特优势,其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加强免疫防御、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肠道黏膜愈合及维持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平衡,有效治疗UC,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TLR4信号通路治疗UC全面的综述。故该文通过检索查阅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TLR4信号通路与UC的关系及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UC的潜在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9.
目的对中药保留灌肠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分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关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系统评价,所有系统评价均对原始研究进行了偏倚风险评估;AMSTAR2量表显示,所有系统评价均为极低质量;GRADE评级结果显示,共有11个结局指标,其中4个为高等级,1个为中等级,5个为低级别,1个为极低级别。结论目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西药有一定优势,中等至高等级的结局指标共有5个,但因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学质量处于极低水平,可能会对证据的可信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脏腑经络枢机失衡所致的消化道动力障碍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病相关,脾胃为气机之枢纽,可以运化水谷精微转化为能量,而任督统诸身之阴阳,构成人体最大的脏腑经络交感循环系统,故任督二气之交感平衡是脾胃枢机条衡的原动力;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是消化道动力之枢纽,可以通过线粒体自噬途径维持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改善消化道动力。故本文以脏腑经络枢机之枢转驱动ICC线粒体能量平衡的“以枢调枢”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GERD“任督二脉枢机失衡-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以及“ICC线粒体自噬障碍-ICC起搏与传导功能失常-消化道动力障碍”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并阐释基于“以枢调枢”创立的中药复方芪石升降归元饮治疗GERD的可行性,有助于实现“以枢调枢”理论的微观化、具体化及实现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并为GERD的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