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外科学 | 4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54.
应用石蜡包埋的Ca761-KFP8/L小鼠移植性乳腺组织制备的瘤苗,对荷瘤的615近交系小鼠的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PETV治疗后小鼠的存活期明显延长,肿瘤的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肺转移率也较对照组降低,应用PETV配合选择性去除Ts细胞的小剂量CTX和增强免疫 答反应的细胞因子INFa-2b可进一步提高疗效。作者认为,PETV应用范围广,可长期保存抗原等优点,值得 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鬼臼噻吩甙 (VM 2 6 )、顺铂 (PDD)和氟脲嘧啶 (5 Fu)组成的VP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 1998年 6月至 2 0 0 2年 5月收治的 134例晚期胃癌患者 ,随机分为VPF组和由VP 16、CF及 5 Fu联合的ELF方案组各 6 7例进行化疗 ,二个周期后按WHO标准评定效果。结果 :VPF组有效率为 71 6 % (4 8/6 7) ,ELF组有效率为5 0 7% (34/6 7) ,VPF组有效率高于ELF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毒副反应主要是轻中度的骨髓抑制、厌食、恶心呕吐及脱发等 ,患者可以耐受。结论 :VP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 ,有效率高于ELF方案 ,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观察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观察采用立体定向引导下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性壳核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收治的30例高血压性壳核血肿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引导下小骨窗开颅治疗的术后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30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定:治愈7例,好转13例,中残8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优良率66.7%(20/30),病死率3.3%(1/30) .其中破入脑室患者优良率12.5%(1/8),未破入脑室患者优良率86.4%(19/22).结论 在有手术适应证的高血压性壳核血肿的病例中,采用立体定向引导下小骨窗式人路行定向穿刺引流结合隧道式镜下血肿清除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直视下保护术区内正常血管及脑组织,更加有利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其预后与壳核血肿量及部位、是否破人脑室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亦为一种值得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在基层医院中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CT血管造影(CTA)脑血管三维重建发现61例共64枚动脉瘤04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0例共33枚.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转院治疗3例.其余19例动脉瘤患者予以保守治疗.结果 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治愈18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死而死亡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患者中死亡2例.转院治疗3例随访死亡1例.保守治疗19例患者中随访死亡8例.结论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选择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评估双侧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额颞部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head injury,SHI)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策略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急诊手术采取预先双侧扩大翼点入路额颞部去骨瓣策略为44例;对照组急诊手术采取单侧扩大翼点入路额颞部去骨瓣或术后CT复查再次开颅对侧去骨瓣减压策略为45例.将我院近10年来的89例SHI病例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行术后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的比对.结果 观察组术中难控性脑膨出、颅内压水平及术后1个月统计的大面积脑梗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中的有效改善例数(中残+良好)25例,对照组的总有效改善例数(中残+良好)为11例,观察组的总有效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预见性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技术治疗SHI对减少术中难控性脑膨出、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着切实的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偶然分支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确诊方法。[方法]以流行病学、临床表现、10mHz高频B超、细菌学鉴定及病理检查诊断。[结果]59例臀部感染有病灶76处。23处硬结,53处脓肿形成,其中皮肤红肿、自行破溃7处,4处腹股沟淋巴结肿大。37处脓肿切开引流伤口25处窦道形成,病灶迁延难愈。臀部10mHzB超表现:形态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48例,强回声3例,混和团块23例,41例窦道形成,累及肌层3例。39例(66.1%)检出偶然分支杆菌,其中1例淋巴结检出。54处病理检查中,6例为慢性非特异性化脓性炎,33例为炎性肉芽肿、肉芽组织增生,5例增生性炎,10例纤维及瘢痕组织形成或增生。[结论]肌注后群体发病的偶然分支杆菌感染,有细菌培养阳性或病理组织检查支持,即能确诊。若上两项均无,则必须同时具备:同一诊所肌注史、符合偶然分支杆菌临床表现及符合局部高频B超表现,方能诊断。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