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目的:了解广州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HCV治疗策略的制定、预后的评估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广州献血人群中373例HCV感染者,分为两组:自发清除组(133例)和慢性感染者(240例),利用HLA-SBT方法对373份感染者进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用χ2检验分析每个HLA等位基因频率在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HCV自然转归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清除组与慢性感染组相比年龄较小[(28.2±9.9)岁vs(31.3±9.0)岁,t=-2.998,P=0.003],HCV自发清除组女性比例较高(34.6% vs 17.9%,χ2=13.090,P<0.01)。 DQB1*05:02(P=0.002,OR=0.411,95%CI=0.232~0.727)和DRB1*14:54(P=0.027, OR=0.350,95%CI=0.132~0.926)在慢性感染组中更为多见,DRB1*11:01在自发清除组较为常见( P=0.007, OR=2.169,95%CI=1.223~3.8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 P<0.01,OR=1.035,95%CI=1.018~1.053)、性别(P<0.01,OR=0.423,95%CI=0.297~0.603)和DQB1*05:02(P=0.016,OR=0.480,95%CI=0.264~0.873)、DRB1*11:01(P=0.016,OR=2.072,95%CI=1.142~3.758)等位基因是HCV感染自然转归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女性、较年轻的HCV感染者比较容易发生自发清除,携带DQB1*05:02等位基因的人群在感染HCV后更易发生慢性化,携带DRB1*11:01基因则容易发生自发清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获得HCV 1b感染者体内以及水平传播过程中的进化速率和病毒群体的生物多样性。 方法 收集广东地区献血者中HCV感染标本2例,每隔半年对其进行随访,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获得全基因组序列,Mega 7.0软件进行基因分型,Beast软件中的MCMC算法进行进化速率和病毒群体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结果 获得2例HCV感染者3次标本共6条全基因组序列,平均测序深度为2 486,均为HCV 1b亚型。Relaxed lognormal 分子钟模型显示1号献血者体内的进化速率高于2号献血者,Relaxed lognormal和Strict分子钟模型均显示1号献血者和2号献血者的体内进化速率高于水平传播的进化速率。我国HCV 1b的最近共同祖先起源于1938年,1986—1998年在我国的感染人数呈对数增长,1998年之后逐渐下降。 结论 HCV 1b亚型体内进化速率高于水平传播的进化速率,不同个体的进化速率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感染情况。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4月间收集了5 552名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抗-HEV IgG抗体(HEV IgG)、抗-HEV IgM抗体(HEV IgM)和HEV抗原(HEV Ag),采用χ2检验分析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和ALT等因素分别与HEV IgG和IgM抗体阳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辨HEV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HEV IgG、IgM和HEV Ag的阳性率分别为20.05%(1 113/5 552)、0.76%(42/5 552)和0.04%(2/5 552)。年龄和民族是HEV IgG和HEV IgM阳性率的独立风险因素:HEV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IgG OR=1.089, 95%CI: 1.080-1.098, P<0.001; IgM OR=1.055,95%CI: 1.028-1.084, P<0.001);壮族的HEV IgG和IgM阳性率(32.69%, 7.69%)高于汉族(19.89%, 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G OR=2.052, 95%CI: 1.103-3.819, P=0.023; IgM OR=12.029, 95%CI: 4.067-35.580, P<0.001)。此外,我们还发现职业是HEV IgG阳性率的独立风险因素,学生是阳性率最低的人群。结论 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EV抗体阳性率较高,且在不同人群中感染情况不同,为输血传播HEV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性传播途径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感染和传播中的风险。方法联系2009年10月—2013年7月在广州血液中心献血后HCV RNA检测为阳性,且已经完成基因分型的献血者153名,邀请其动员性伴侣知情同意后参加研究。抽取静脉血检测参与研究的献血者及其性伴侣的抗-HCV、HCV RNA,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生活行为方式。若献血者的性伴侣检测为HCV RNA阳性,则进一步作基因分型;对比基因进化距离以判断感染是否来源于对方。对成功动员性伴侣参加研究的献血者感染HCV的风险因素按年龄分布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成功随访了48位献血者的性伴侣,这48名献血者的HCV RNA阳性分型:HCV-1b占56.25%(27/48)、2a4.16%(2/48)、3a 10.41%(5/48)、3b 4.16%(2/48)和6a 25%(12/48);不同年龄组献血者的HCV感染风险因素的年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P0.05)。48名HCV RNA阳性献血者的性伴侣抗-HCV ELISA、HCV RN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性传播途径在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CV感染及传播中的风险低。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吸毒人员HBV、HC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吸毒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州地区吸毒人员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检测HBsAg及HCV抗体,并对吸毒人员采取统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375名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为20.8%、39.2%,HBV/HCV合并感染率为7.7%(106/1375)。其中采用静脉吸毒者HBV、HCV的感染率分别24.5%、84.5%,均高于非静脉吸毒者的19.2%、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毒者年龄越大、吸毒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HBV或HCV感染。结论吸毒尤其是静脉吸毒是HBV、HCV感染的高危因素。吸毒者年龄、吸毒时间长短及吸毒方式与HBV、HCV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州献血人群抗-HCV ELISA检测试验S/CO值与确证试验(NAT和RIB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进口(Abbot或Ortho)和国产(科华)抗-HCV ELISA试剂对2009年2月~2012年4月广州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浆标本作抗-HCV检测,从中随机收集664份双试剂呈反应性的血浆标本进一步作确证试验;使用ROC曲线分析3种ELISA试剂的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3种ELISA试剂检测的S/CO值与确证试验结果具有相关性:以Youden指数最大时的S/CO值为最佳阈值,Abbot、Ortho及科华试剂分别为3.234、4.460和6.976,均可预测>95%的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结论不同试剂具有各自的最佳S/CO阈值,可以通过S/CO值预测HCV感染确证试验的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广州地区输血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建立适合广州地区献血人群残余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551 047人次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基本资料及血液ELISA与核酸检测(NAT)的HBV、HCV、HIV数据,利用(WP/I)及WP/LTR模型分别评估重复献血者及初次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结果 2010~2011年广州地区献血者HBV、HCV、HIV经ELISA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30 147、1/70 591、1/645 099;经NAT检测后的残余风险分别为1/46 643、1/723 526、1/1 254 770。结论广州地区重复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低于初次献血者;采用NAT检测后,献血者传播HBV、HCV、HIV的残余风险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HCV进化与注射吸毒者(IDUs)HCV NS5B区正向位点的选择压力情况。方法 随机收集广东141(人)份HCV RNA阳性献血者和58(人)份HCV患者标本做HCV NS5B序列扩增,结合前期测序得到的2009年~2011年的献血者和IDUs HCV NS5B序列,用分子进化遗传学分析(MEGA)软件做同源性分析,贝叶斯进化分析抽样树(BEAST)软件包做进化分析,用Datamonkey在线软件包进化的混合效应模型(MEME)方法对IDUs分离的序列做选择压力分析,用进化分析软件Arlequin的Tajima和Fu中性检验分析种群扩张情况。结果 本组IDUs不同亚型内部同源性比较结果为:HCV-3b同源性最高(97%),其次为HCV-3a(96%),HCV-6a(95%)和HCV-1b(94%);HCV进化速率分析显示:HCV-1b的进化速率最快[2.17E-03替换数/位点/年(y/y/y)],其次为HCV-3b(2.12E-03 y/y/y),HCV-3a(1.58E-03 y/y/y)和HCV-6a(1.28E-03 y/y/y); HCV理论感染人数分析:19...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02-2010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浆抗-HIV阳性率,为制定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防治策略及招募安全血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广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2 119 68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调查本组献血者血浆抗-HIV检测结果,分析各年间献血者抗-HIV阳性率变化趋势,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之间抗-HIV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2002-2010年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总体血浆抗-HIV阳性率为0.018%,2008-2010年则呈递增趋势.其中,男性献血者个体的血浆抗-HIV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35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低于35岁以上组,学生较其他职业人群血浆抗-HIV阳性率低.结论 广州地区血浆抗-HIV阳性率在2002-2010年间稍有上升,应加强对预防HIV感染的宣传教育及防控措施.鼓励符合献血条件的年轻人积极献血将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和自发清除后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的变化及其表型分析。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CV慢性感染者、HCV自发清除者及健康对照者各30例外周血Treg细胞的频率及其分化状态,统计学分析HCV慢性感染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自发清除组间的差异。结果 HCV慢性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自发清除组相比,CD4+CD25+Foxp3+Treg细胞频率比CD4+CD25+Treg细胞频率差异更明显。CD4+CD25+Foxp3+Treg细胞更多呈现为中心记忆型,HCV慢性感染组明显少于健康对照组和自发清除组(P=0.044,t=-2.163;P=0.002,t=-3.517)。效应Treg细胞表型则呈现HCV慢性感染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t=7.538;P0.001,t=9.696)。其他表型在三组间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CD4+CD25+Foxp3+Treg细胞抑制免疫反应的强弱与HCV的自然转归相关,这种关联有可能与Foxp3+Treg细胞由中心记忆型向效应型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