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34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填精补血化瘀方对老龄大鼠脑内单胺递质和M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和放射配基受体结合分析法(RBA)观察了填精补血化瘀方对老龄大鼠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物和M胆碱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有提高中枢单胺递质代谢活动,其趋向与青年鼠相近,并能增加M受体数量。  相似文献   
102.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75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88年 6月至 2 0 0 2年 3月收治的 75例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临床分期按AnnArbor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分区标准。预后判断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75例 5年生存率为 5 0 .7% ( 3 8/ 75 )。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①病理类型 ,鼻型NK /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均未超过 3年 ,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 61.5 % ( 8/ 13 )和 3 0 .7% ( 4 / 13 ) ,预后极差。②临床分期 ,Ⅰ、Ⅱ、Ⅲ和Ⅳ期 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 ( 2 0 / 2 8)、5 4.5 % ( 12 / 2 2 )、42 .9% ( 6/ 14 )和 0 ( 0 / 11) (P <0 .0 1)。③肿瘤局部侵犯范围 ,T1区、T 2区、T 3区患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4.1% ( 2 0 / 2 7)、45 .2 % ( 14 / 3 1)和 2 3 .5 % ( 4 / 17) (P <0 .0 1) ,肿瘤局部侵犯范围对预后有显著影响。④治疗方法 ,放化疗综合治疗、单纯放疗和单纯化疗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8.4% ( 2 6/ 3 8)、44 .1% ( 12 / 2 7)和 0 ( 0 / 10 ) (P <0 .0 5 )。结论 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局部侵犯范围是影响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预后因素 ,应采用放疗、化疗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3.
感染性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休克,或称中毒性休克。包括败血症休克和内毒素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在严重原发病基础上,促凝因素导致机体微血管内广泛地发生凝血,并以继发纤溶为特征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一出血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可并发DIC.而DIC又可加重休克,造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迅速恶化,常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于感染性休克,以预防并发  相似文献   
104.
喻伟  程鹏  黄晖  黄鑫  陈安民 《骨科》2015,6(2):62-65
目的探讨感觉神经肽P物质(substance P,S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揭示其中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Sprague-Dawley)大鼠BMSCs。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SP刺激下的BMSCs增殖活性;在10-8 mol/L的SP刺激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RT-qPCR)检测第1、3、5和7天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β-catenin、c-myc、cyclin D)的表达情况。SP组单纯添加10-8 mol/L的SP,SP+LiCl(糖原合成激酶-3的抑制剂LiCl)组在SP组基础上添加6×10-3 mol/L的LiCl,SP+Dkk-1(Dickkopf-1)组在SP组基础上添加10-9 mol/L的Dkk-1,以添加等量聚丁烯琥珀酸酯(poly butylenes succinate,PBS)为空白对照组。结果 CCK-8法显示SP明显促进BMSCs增殖,以10-8 mol/L的SP作用最为显著。RT-qPCR结果显示SP刺激下,β-catenin、c-myc、cyclin D的mRNA表达有显著差异,10-8 mol/L的浓度差异最为显著,并且呈明显的时间依赖,第5天mRNA表达出现顶峰。并且SP+LiCl组β-catenin、c-myc、cyclin D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增强,而SP+Dkk-1组明显抑制。结论 SP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而显著促进BMSCs增殖。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经椎管麻醉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发生尿液潴留的几率及可能的风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海南省人民医院使用椎管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初次股骨头置换术共164个患者,168例股骨头置换的资料。纳入标准:年龄大于18岁,言语表达清晰。排除标准:拒绝参与者;术前间断插尿管者,目前仍留置尿管者;透析患者;既往前列腺、尿道及肾脏的手术病史者;骨肿瘤患者。患者术前均可自行排尿,均未留置尿管。所有的患者都详细记录身体质量指数(BMI)、性别、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口服止痛药物,尿失禁与多尿症病史,术后尿液排泄与潴留情况(包括尿液的颜色、体积、腹部症状,体征,并使用膀胱超声确认膀胱中的剩余尿量)。使用卡方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使用t检验分析连续变量。 结果最终纳入161名患者,5名患者要求麻醉后留置尿管而被排除,38名患者术后出现了尿液潴留,需使用尿管进行导尿。共计有17个病人留置导尿管3~5 d,5位患者因拒绝导尿而出现尿路感染,使用尿管导尿的患者有3例最后发生了尿路感染。术后尿液潴留与既往潴留病史(t =8.935,P <0.05)及术中的输液量(t =6.213,P<0.05)呈正比例相关。未发现留置尿管与BMI指数,性别,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口服止痛药物,尿失禁与多尿症病史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 >0.05)。 结论椎管麻醉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既往尿液潴留病史及手术过程中输入较多的液体量是术后发生尿液潴留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MRI定量测定对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及分度。方法前列腺增生组25例,MRI测量前列腺和中央腺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并计算其体积、重量,以及中央腺体积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增生程度与正常组间各径线MR测量值。结果增生前列腺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体积及重量均大于正常者,中央腺体积占腺体比例平均为46.1%,明显大于正常的20.4%。不同增生程度前列腺及中央腺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体积及重量MR测量值各项间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25例前列腺增生均发生在中央腺,1例合并外周带增生,中央腺体积增大,信号不均匀,外周带受压变薄甚至消失,信号减低;增生结节T2WI可呈高、等、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中央腺体积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增生和判断前列腺增生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7.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屏障、保护、调节体温、感觉以及免疫应答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皮肤的缺失将造成重大损伤。目前,临床上对创面的治疗主要为:促愈合、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人工皮肤替代品。近来研究表明,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ESC)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发生、修复、改建的关键性源泉,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ESC增殖、分化及调控机制对于促进皮肤结构和功能的生理性修复、构建具有全部皮肤结构和功能的人工皮肤具有重义。  相似文献   
108.
109.
目的:探讨应用椎间融合器(Cage)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联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术前与术后均对患者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腰功能评分(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结果:22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前VAS和LBOS评分分别为6.8±1.7分和21.4±7.6分,随访时分别为2.1±0.7分(P<0.05)和46.5±1.7分(P<0.05).术后经x线检查,17例解剖复位,5例近解剖复位,内固定无松动、Cage无移位.结论: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0.
P物质在表皮干细胞向毛囊迁移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P物质(SP)在表皮干细胞(ESC)向毛囊迁移分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ESC以角蛋白19(K19)及β1整合素免疫染色法确认其为所需的ESC。采用5-溴-2-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标记ESC,将SP加入已标记的ESC培养液中,根据所加SP的浓度分为10^-5 mol/LSP组、10^-6mol/L SP组、10^-7mol/L SP组。并将加入SP的各组ESC悬液0.3ml注射到裸鼠背部真皮内,于首次注射后4、7、10、14d分别再注射1次,剂量、部位同前。对照组除不使用SP外,其余处理相同。各组于首次注射后28d在无菌条件下取注射区皮肤及远离注射区的正常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裸鼠皮肤组织学特点,行皮肤毛囊计数。结果 注射后,10^-5 mol/L SP组可见散在的毛囊,部分毛囊发育不全。10^-6mol/L SP组、10^-7mol/L SP组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组织结构清晰的毛囊,部分毛囊的毛根部位可见棕黄色BrdU阳性颗粒,多数毛囊的外毛根鞘部位可见棕黄色β连环蛋白阳性颗粒以及极少量发育不全的毛囊,毛囊计数[(1.9±1.2)、(1.3±0.8)个]均少于对照组[(10.5±1.2)个,P〈0.01]。对照组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毛囊发育不全,表皮层中可见棕黄色BrdU阳性颗粒和β连环蛋白阳性颗粒。结论 SP可诱导基底层的ESC向毛囊迁移,其诱导效应与SP浓度有关,并促使ESC内β连环蛋白的表达增高,诱导其向毛囊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