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MSCTA)了解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主干的活体解剖情况,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诊治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200例成人增强扫描于动脉期采集的容积数据,应用薄层横断性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法重建,观察CA、SMA主干相对于脊柱的开口位置,测量CA和SMA主干的直径、与矢状面夹角及与矢状面的夹角、两动脉开口在身体长轴线的间距。结果 200例中CA、SMA主干均能清楚显示并测值。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能反映CA、SMA主干的解剖细节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2.
慢性硬膜下血肿54例的CT诊断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是诊断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 ,在显示病变及了解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易误诊、漏诊。为了提高临床对该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笔者回顾分析 5 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 ,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介入疗法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 :收集晚期胰腺癌 42例 ,随机分成介入治疗组和静脉化疗组进行对比研究。第一次介入治疗后休息 4周再行第二次治疗 ,以后每隔 3月治疗一次。首次治疗后 3个月进行全面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并对每例病人进行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率分别为 85 %和 31 6 % ,中位生存期分别为 10 7月和 5 1月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0 5 )。结论 :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 ,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较静脉化疗好 ,不但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 ,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还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是一较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4.
尿路结石、泌尿系梗阻常引起重度肾积水。对重度肾积水的治疗 ,多采用切除过大菲薄肾皮质的肾脏成形术或肾切除术。现发现大多数重度肾积水的菲薄肾皮质内肾小球尚存在 ,且具有滤过功能。我院 1 995年起 ,对 1 4例重度肾积水采用肾折叠加肾固定术 ,重度肾积水术后肾脏缩小 ,尿液引流通畅 ,肾功能的恢复及肾积水消失快 ,预防结石复发及肾盂肾炎的发生。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资料 本组男 9例 ,女 5例。年龄 1 8~ 4 2岁 ,平均 3 2岁。 6例为肾结石所致 ,8例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 (PUJO)所致。肾功能不全 4例。 1 4例病人经B超检查…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Arnold-Chiari畸形的MRI影像表现,评价MRI对Arnold-Chiari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RI及手术证实的21例Arnold-Chiari畸形的MRI表现.结果 Arnold-Chiari畸形Ⅰ型16例,Ⅱ型4例,Ⅲ型1例,Ⅳ型病例未发现,17例伴有脊髓空洞.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Arnold-Chiari畸形病灶的部位、形态及准确分型,是最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脊髓空洞是Arnold-Chiari 畸形的主要合并症.  相似文献   
26.
患者 男性,27岁.因"右侧附睾肿物进行性增大20个月,酸胀不适5 d"于2009年3月10日入院.患者2007年7月发现右睾丸旁玉米粒大小肿物,未经系统治疗,肿物进行性增大.入院前5 d开始出现右睾丸酸胀不适,并向大腿根部放射.病程中无发热、盗汗,无消瘦乏力,无血精及排尿异常.入院查体:右附睾头可触及一肿块,质硬,形态不规则,无触痛,与睾丸界限不清.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AP)移植修复术前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欲行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患者31例,术前予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将所获得的数据在CT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与分析,观察腹壁下动脉解剖结构及分型,分别测量腹壁下动脉开口、分支、走行、主干直径、起始部距离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术前根据腹壁下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推荐手术使用最佳穿支。将移植术中观察到的情况与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腹壁下动脉穿支三维模型,术中观察到腹壁下动脉及其分支的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31例患者中,除l例患者会阴部皮瓣坏死外,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存活率为96.77%。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壁下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能够在移植修复术前给予准确定位,为移植修复术选择最佳穿支,提高皮瓣存活率。  相似文献   
28.
29.
30.
目的 评价MSCT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临床证实PLSVC的成人患者MSCT图像特征.结果 4例成人PLSVC全部为Ⅰ型,颈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垂直静脉后向下走行汇入右心房冠状静脉窦.4例患者冠状静脉窦增宽,平均为17.72mm.4例患者右侧上腔静脉均存在,与PLSVC间无交通支.结论 MSCT检查准确性高,能详细显示PLSVC走行等细节情况,是一种无创、方便、实用的检查手段,对于PLSVC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