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8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基于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建立一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基因组的测序方法。方法提取SFTSV阳性血清样本病毒核酸, 利用Primer5.0软件设计SFTSV特异性引物, 构建多重PCR方法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 利用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28份SFTSV阳性血清样本均能进行特异性扩增并获得全序, 覆盖度均超过94%, A型病毒株最多(20株)、其次为B型(4株)、E型(3株)。结论本研究基于多重PCR建立了针对SFTSV的特异性强、质量好的高通量测序方法, 提高了测序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基于微量细胞中和试验(MRNT)的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中和抗体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血清抗SARS-CoV-2中和抗体水平。方法 用Vero细胞和已知滴度的SARS-CoV-2毒株对待测血清进行基于MRNT的中和抗体检测,对中和反应作用时间、Vero细胞代次等影响试验的关键因素进行验证,并用建立的方法重复4次检测8份血清样品的中和抗体效价,计算变异系数(CV),验证方法的重复性;用建立的方法检测165份COVID-19病例血清样本的中和抗体水平并进行分析;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其中55份感染3~4周的血清样本,并与建立方法的结果比对,分析两者的分布情况及相关性。结果不同中和反应作用时间(1.0 h、1.5 h、2.0 h)及不同代次(5代、10代、15代)Vero细胞测得血清样本的中和抗体效价相同;8份血清样本重复检测4次结果的CV为0.0%~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08,P>0.05),表明重复性良好;建立的方法测得165份血清阳性率98.18%,中和抗体效价分布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河南省2010年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流行株VP1区基因特征。方法对河南省2010年手足口病(HFMD)粪便和咽拭子样品中分离到的10株CA16病毒,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分析,与已报道的CA16标准株序列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结果 10株CA16毒株,其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9%~100.0%,99.3%~100.0%,与国际CA16标准株G10在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7.0%~69.0%,72.0%~74.0%。亲缘进化树显示全部CA16株可分为A和B两个基因型,B基因型又可分为B1和B2两个基因亚型。河南省分离的CA16毒株全部属于B1基因亚型,同时包含B1a和B1b两条进化分支在河南省共同流行。结论河南省手足口病感染CA16病毒的流行株属B1基因亚型,有B1a和B1b两个进化分支共同进化和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对电针刺激胃俞募穴的敏感性以及相应中枢作用机制的探讨。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模型组、中脘组、胃俞组和中脘+胃俞组,每组8只。采用在大鼠胃内安置自制球囊的方法记录大鼠胃内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中DVC区c-fos的表达过程及阶段变化。结果记录:a.胃内压与之前比较:经电针刺激的各模型大鼠胃内压均较之前提高(P0.01);经电针刺激后中脘组、中脘+胃俞组和胃俞组三组模型大鼠胃内压比较,前两组均较第三组高(P0.05)。电针刺激不是胃运动频率的影响因素(P0.05)。b.c-fos在延髓DVC中的表达状态与之前不同:电针刺激后各组模型大鼠的DVC区c-fos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且中脘组、胃俞组与俞募配穴组三组相较,前两组比第三组表达状况明显减少(P0.01),前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俞募穴的电针刺激对大鼠胃运动有重要影响,且作用机制与DVC神经元的是否激活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耳穴压丸配合项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疗效。方法:将2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例,治疗组采取针刺、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2组的吞咽障碍改变情况和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2种治疗方法都有效,但是耳压配合针刺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针刺。  相似文献   
16.
针灸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相关量表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 (VD)的疗效。方法 :选用针灸百会、人中、涌泉、神门、大钟等穴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 17例 ,并于治疗前后测定MMSE R、ADL R及BBS量表。结果 :针灸对痴呆患者的MMSE R、ADL R以及BBS中生活能力量表积分有明显改善作用 (P <0 .0 1) ,而对BBS中日常习惯及个性改变的量表积分影响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针灸治疗VD疗效确切 ,能提高VD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河南省埃柯19型病毒分离株VP1区基因特征。[方法]从2009年手足口病例标本中分离病毒,提取RNA并逆转录,应用VPl区特异型引物扩增VPl区全长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系统发生树构建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从2009年河南省手足口病人标本中分离出的肠道病毒,其中一株VP1区扩增成功,VPl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为埃柯19型肠道病毒,且与山东省2009年分离株同源性最高,达到97.3%。[结论]河南省手足口病原谱中存在埃柯19型病毒,并与山东分离株属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鉴定河南省1例来自柬埔寨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血清型和基因型及其序列特征和传播来源。方法患者血液标本来源于2019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疑似病例。样品经快速检测DENV NS1抗原和IgM/IgG抗体,再提取血清中核酸,应用荧光RT-PCR法进行DENV血清型鉴定,同时用Vero和BHK-21细胞对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扩增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该病例实验室确诊为DENV 1型感染,并从血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株,测序后拼接成全长10670 nt的全基因组序列,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株属于DENV 1型基因Ⅰ型,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亲缘关系。结论2019年河南省来自柬埔寨的输入性病例的病原体为DENV 1型基因I型,此为近年来东南亚输入我国的常见血清型和基因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濮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分离株S、M、L片段分子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特点, 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 提取SFTSV核酸, 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构建多重PCR法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 利用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DNAStar、MEGA11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 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旅居史, 有野外作业史, 无蜱虫叮咬史;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SFTSV基因型为E型, 其S、M、L片段基因均为E型, 与GenBank中已知的SFTSV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8%~99.9%、94.0%~99.8%、95.7%~99.7%。结论该患者确诊为濮阳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与河南近年来分离株基因分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0.
2008年7-9月河南省多个地区出现以儿童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暴发,证实为肠道病毒Echo6型感染[1]。本研究筛选2株脑脊液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1.材料与方法:(1)标本及毒株:2008年河南省开封市、洛阳市各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标本,经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分离得到病毒,并经肠道病毒VP1区通用引物扩增,测序后鉴定为Echo6病毒,分别命名为Echo6/Henan/116/2008和Echo6/Henan/127/2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