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37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谭今  于涛  黄克力  刘科  杨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8):2179-2184
目的 评价血浆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的预测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心功能指标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心瓣膜病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均由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检测指标;于患者出院1个月后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根据随访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结果 随访的138例患者中,删失14例,其余124例中预后良好73例(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51例(预后不良组),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为41.1%(51/12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RR=1.578,P=0.039)、血浆BNP(RR=1.935,P=0.013)和NT-proBNP(RR=2.346,P<0.001)是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LVEDD、血浆BNP和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74、0.814、0.800,血浆BNP联合NT-proBNP预测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特异度为78.9%,灵敏度为83.6%。结论 血浆BNP和NT-proBNP对心脏外科瓣膜置换术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临床评估患者术后预后风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2.
164例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64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2004年2月~2009年1月,我院共有164例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ECABG),占同期全部冠脉搭桥患者的14.8%。现对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合并糖尿病62例,高血压86例,高脂血症104例,脑血管意外11例,心肌梗死史115例,最近发生心肌梗死143例。冠脉病变数中合并左主干病变83例,前降支系统148例,回旋支系统140例,右冠系统141例。本组合并左室室壁瘤12例,肺动脉高压41例,二尖瓣狭窄(MS)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8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3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I)54例。术前肌酐异常70例。本组患者中,有41例在体外循环支持下进行搭桥术(其中:31例在心脏停跳后手术,10例在心脏停跳后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为72~519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1~330min;另有123例是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搭桥术。围术期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IABP)77例(其中:术前植入70例,术中植入3例...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高危冠心痛[中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风险评估系统(SinoSCORE)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在该中心接受OPCABG治疗的73例高危冠心痛患者(高危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手术治疗的78例中低危患者(SinoSCORE评分小于6分,中低危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与中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乳内动脉使用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5),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5).术后69例随访(18.3±8.6)个月,2例死亡.18例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11支乳内动脉桥通畅(11/11),38支大隐静脉桥通畅(38/43).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行PCI治疗,其余患者无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OPCABG是一种相对微创且安全的手术方式,通过强化围术期处理,可以降低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手术风险,并能取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24.
目的目的总结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微创组),并与同期22例采用常规经前正中切口入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传统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等。微创组术后通过门诊随访,随访截止时间2018年7月,记录心功能恢复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微创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传统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短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升主动脉直径(AAD)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微创组随访(37.45±6.58)个月,无死亡病例,心功能恢复至Ⅰ级,人工瓣膜未见异常。结论右侧胸骨旁纵行小切口入路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创伤小,出血和输血少,并发症相对少,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5.
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总结12例心脏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 方法 1998年10月至2007年6月施行12例原位心脏移植, 9例为扩张型心肌病,2例为限制型心肌病,1例为瓣膜性心肌病。术后早期采用免疫诱导加三联免疫抑制剂的抗排斥反应方案。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及加强重要器官功能保护。 结果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感染、急慢性排斥、肾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2例,中远期死亡3例,余7例存活至今,最长存活时间8年7月。 结论 积极抗感染治疗,对排斥反应的严密监测和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能有效提高心脏移植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的安全性,并评价其预防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有效性。方法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该院心脏外科中心在129例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双10号丝线从心外结扎闭塞左心耳(结扎组),通过观察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脑栓塞发生率,并与该院同期未行左心耳结扎术的129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扎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ICU入住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35±50)min、(88±24)min、(57±16)min、(26.5±9.3)h和(12.4±7.5)d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扎组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急性肾衰竭(2例)、肺部感染(3例)、胸骨切口裂开(2例)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扎组127例随访(23.6±11.3)个月,无1例发生脑栓塞,而对照组126例随访(22.9±12.1)个月,5例发生脑栓塞,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丝线结扎闭塞左心耳,简单安全,可降低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脑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7.
目的总结4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发生部位、肿瘤性质、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4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男性12例,女性32例,年龄25~69(37.6±11.9)岁;其中良性肿瘤42例、恶性肿瘤2例。所有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手术死亡1例,其余43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1例恶性肿瘤于术后6个月死亡,2例黏液瘤分别于术后10、20个月后复发。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良性以黏液瘤多见,彻底切除肿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心脏恶性肿瘤手术近远期效果差。  相似文献   
28.
正患者女,54岁,因胸闷心悸10余年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无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六肋交界外侧0.5 cm,心尖区可闻及3~4级收缩期杂音,向腋下传导。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均正常,心肌酶谱正常,B型脑钠肽偏高。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左心增大,二尖瓣回声增强、增厚,以瓣尖为著,后叶近瓣根处可探及约0.4 cm裂隙,收缩期前叶略脱入左房内,二尖瓣对合错位;CDFI示收缩期二尖瓣探及  相似文献   
29.
<正>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CP)是慢性炎症过程的最后阶段,其特征是不可逆性心包损伤伴钙化,损害舒张期充盈,减少心排血量,最终导致心力衰竭[1]。CP病因复杂,多数病因不明,结合我国形势,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心脏手术比例的增高,CP的发病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6]。常通过心脏彩超、胸部CT及心脏磁共振对其做出明确诊断,对于慢性CP而言,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可行性。方法:对35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了OPCAB,术中采用心脏表面固定器和冠脉内分流栓,4例术前应用I-ABP。并与同期34例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作对照。结果:平均塔桥2.9根,无手术死亡,与cCABG组相比,术后呼吸机辅助,住院时间及主要并发症均明显减低,均痊愈出院,结论: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的高危患者接受OPCAB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