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76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神经导航在颅脑微创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在神经导航指引下微创手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患者进行术中实时导航,小皮瓣锁孔微创手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33例颅内病变显微镜下全切26例,次全切6例,大部切除1例。28例术后功能有所好转或无变化,5例出现功能障碍。本组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结论神经导航能精确的定位、动态跟踪、实时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的锁孔微创手术,可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副损伤。  相似文献   
32.
目的总结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治疗策略,比较开颅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开颅手术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开颅手术治疗组:2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夹闭、包裹及孤立等方式。血管内治疗组:4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分别采用单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预后,出院时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开颅手术治疗组:直接夹闭22例,包裹夹闭4例,孤立+搭桥1例;术中破裂出血18例,术后脑梗死21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7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8例,3~5分10例,6分(死亡)9例。血管内治疗组:单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术中破裂出血17例,术后脑梗死22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5例,去骨瓣减压11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26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30例,3~5分6例,6分(死亡)5例。随访6~84个月,开颅手术治疗组存活18例,失访2例,复发3例;血管内治疗组存活36例,失访3例,复发3例。 结论重建和加固载瘤动脉壁是治疗BBA的关键。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对及时处理高凝状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严重脑梗死发生率极为重要。相对于外科手术方法,血管内治疗似乎能带来更低的复发率、死亡率和更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33.
3D-CTA影像指导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探讨了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并通过单独依靠CTA所获得的影像学资料,研究指导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3D-CTA和DSA对26例非外伤性SAH患者进行检查,3D-CTA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容积重建术(VRT)方法获得图像.根据3D-CTA和DSA所获得的关于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进行术前评估。结果在26例中24例3D-CTA检测出27个动脉瘤,瘤体直径3-2mm,1例后交通动脉瘤3D-CTA不能证实,1例未检出动脉瘤;14例行DSA检查,其中1例未检出动脉瘤而通过3D-CTA发现,1例右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因DSA行右椎动脉造影失败而通过3D-CTA发现。12例仅凭3D-CTA手术,3D-CTA在检查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体方向及对载瘤动脉和分支动脉的形态描述均优于DSA,它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100%。结论3D-CTA是一种准确、价廉、非侵袭性的诊断颅内动脉瘤SAH的方法,在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35.
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快速、价格便宜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能检测到瘤体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大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梭菌)、粪便分泌型IgA (SIgA)和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9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研究组25例;对照组于伤后24h~48 h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瑞素)开始营养支持;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前14 d联合合生元制剂(金双歧).在肠内营养支持0 d、4 d、8 d和15 d分别采集粪便标本进行肠道主要正常菌群定量分析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SIgA.观察研究期间两组病人感染性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在肠内营养支持8 d和15 d,研究组大肠杆菌和肠球菌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高于对照组(P<0.01);类杆菌和梭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内营养支持8 d和15 d研究组大便SIgA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3%比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早期肠内营养比较,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合生元制剂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道菌群失衡,上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锁孔入路对85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75例行经翼点锁孔手术入路,10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骨瓣大小4 cm×3 cm。结果85例动脉瘤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1例出现手术后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1-3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轻残3例(4%)。结论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8.
39.
窦汇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Yasargil分型,窦汇区脑膜瘤属于后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可累及小脑幕、大脑镰、5支静脉窦(直窦、双侧横窦、上矢状窦、枕窦)的单支或多支.  相似文献   
40.
地震所致颅脑创伤265例流行病学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震所致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地震所致的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治疗结果与转归。结果265例患者中,男性少于女性;儿童和老龄患者多于中青年;致伤原因以重物坠落致头部打击伤及跌伤为主;211例伴有头皮损伤;伴有复合伤的患者156例;所有患者中,痊愈77.0%,轻中度残废15.8%,重残5.7%,死亡1.5%。结论了解地震所致颅脑创伤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有助于在灾害处理中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急救方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