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或内镜下分次黏膜切除术 (EPMR)、夹子缝合和特殊检查对大肠肿瘤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采用染色、放大和超声探头进行特殊检查判断大肠肿瘤起源、性质、形态和浸润深度 ,根据病变大小分别行一次切除 (≤ 2cm的病变 )和多次切除 (>2cm的病变 )共 5 4个病变 ,切除创面行夹子缝合。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腺瘤 13例 ,腺瘤伴异型增生 38例(10例轻度异型增生、2 3例中度异型增生、5例重度异型增生 ) ,黏膜层癌 3例。 4 0例随访中 ,一次切除2 9例 ,半年复查 ,未见局部再发 ;分次切除 11例 ,分别在术后 1个月有 2例 ,3个月和 6个月各有 1例局部再发 ,追加治疗后未见再发。 3例黏膜层癌中 ,2例内镜治疗后转外科治疗 ,组织病理学均未发现癌残留 ;另 1例长期内镜随访 ,未见局部再发。结论 染色、放大和超声探头综合检查能提高早期大肠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率 ,对正确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规范的操作能减少肿瘤组织残留 ,强调首次完全切除肿瘤组织、仔细观察有否残留肿瘤和定期随访复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胃镜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4月-8月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CAG的347例患者,利用胃镜对黏膜萎缩范围和黏膜形态特征以及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CAG中医各证型胃镜及病理结果的差异性,探讨与中医各证型的相关性.结果:CAG各中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血瘀证的相关性。方法:对21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其中150例还接受窄波成像技术(NBI)放大内镜检查,观察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胃粘膜微血管变化,并应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定微血管的平均光密度值(MD)。结果:(1)21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瘀证者125例(59.52%),其中轻度血瘀证患者48例(22.86%)、中度血瘀证患者42例(20.00%)、重度血瘀证患者35例(16.67%);非血瘀证患者85例(40.48%)。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者的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不同程度的血瘀证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210例患者中有53例伴有食管静脉曲张,33例出现红色征,16例出现胃底静脉曲张,30例患者胃底粘膜呈明显蛇皮征改变,28例患者出现斑疹,44例出现糜烂,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轻型47例,PHG重型9例。(3)NBI胃镜下150例患者中52例胃粘膜下微血管出现内径增粗,78例患者微血管排列紊乱、42例患者微血管呈螺旋弯曲,46例患者血管内出现微血栓。血瘀证组患者微血管内径增粗发生率为43.86%、微血管排列紊乱发生率为60.53%、微血管螺旋弯曲发生率为32.46%,微血栓发生率为37.72%;非血瘀证组分别为5.56%、25.00%、13.89%、8.33%,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瘀证患者胃粘膜微血管病变显著。轻、中、重度血瘀证组患者MD值为0.19±0.10、0.22±0.05、0.31±0.08;非血瘀证组MD则为0.15±0.0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随着病情加重,血瘀证程度随之加重,胃粘膜微血管形态异常如管径增粗,螺旋弯曲加重,提示胃粘膜微血管形态与血瘀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门脉高压患者门脉系统血管的显示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其在诊断以及内镜下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通过门脉CTA对186例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筛查,对伴有单支流人道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粘合剂联合硬化剂治疗,治疗后门脉CTA随访,图像重建后通过血管分析软件测量主要血管,包括流人道胃左静脉(LGV)或胃脾分流道(GSS)、门静脉主干(MPV)、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脾静脉(SV)的横截面积来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筛查出伴有单支流人道的胃静脉曲张患者32例,内镜治疗前主要血管的横截面积:LGV/GSS(89.31±74.10)mm^2,MPV(176.82±64.78)mm^2,SMV(123.89±40.21)mm^2,SV(113.61±56.60)mm^2;治疗后LGV/GSS(71.78±70.33)mm^2,MPV(203.12±64.53)mm^2,SMV(148.55±51.17)mm^2,SV(137.71±57.18)mm^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CTA是一种有效的筛查和内镜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和探讨应用侧视十二指肠镜对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毕Ⅱ式)合并胆管疾病病人的内镜治疗。方法25例毕II式合并胆管疾病病人常规选择侧视十二指肠镜逆行插管,插管成功者行ERCP诊断和ENBD、ERBD、EST等治疗。结果20例毕Ⅱ式无空肠-空肠侧侧吻合中,插管成功19例(95.0%),1例(5.0%)因肠道狭窄致插管失败;5例毕Ⅱ式伴空肠-空肠侧侧吻合中,插管成功2例(40.0%),3例(60.0%)因空肠输入袢过长导致插镜失败。在21例成功插管中,17例总胆管结石分别行EST+ENBD(9例)、ENBD(6例)和ERBD(2例);3例胆管癌和1例胆道手术后总胆管下段狭窄行ERBD。有2例置入ERBD后发生一过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病例在内镜治疗过程中未发生穿孔和出血并发症。结论毕Ⅱ式后合并胆管疾病病人行ERCP和内镜下治疗,这种治疗是微创和安全的,内镜治疗的成功率与原外科手术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6.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的内镜下定位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症 (angiodysplas)是 60岁以上患者下消化道大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1 ] 。出血时 ,起病急 ,病灶小 ,常难以确定出血部位 ,从而导致治疗困难。我们采用结肠镜对 1 7例患者进行了诊断和治疗。一、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1 7例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症患者均为 1 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的住院和急诊患者。男 8例 ,女 9例 ,年龄 37~ 85岁 ,平均 65岁。所有病例均有突发的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 ,每次量 30 0~ 50 0ml,首次出血 1 2例 ,有反复发作史 5例。病程 3d~ 2年。伴有腹痛 2例 ,肝硬化 5例 ,冠状动脉硬化性…  相似文献   
17.
萎缩性胃炎内镜半定量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慢性炎症。CAG发生和发展与年龄增长、H.pylori感染、饮食结构等因素有关,CAG既是判断H.pylori起因性胃炎,又是演变为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区域。普通、染色和放大内镜(Magnilying Endoscopy,ME)是诊断CAG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在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严重程度中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 确诊的125例UC患者经白光内镜和EUS检查,其中51例行放大内镜检查.根据白光内镜黏膜形态、放大内镜腺开口进行分级,比较各分级下内镜超声测得的肠壁总厚度.结果 白光内镜下判断UC炎症程度:重度16例、中度46例、轻度44例、缓解期19例,EUS测得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903±1.551 )mm、(4.673±1.235 )mm、( 3.756±1.322) mm、(3.464±0.970) mm,除轻度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大内镜下根据UC炎症程度分为,绒毛状结构(9例)、典型珊瑚礁状结构(9例)、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例)、规则腺开口(13例)、上皮微小缺损(6例)、小黄色斑(6例),肠壁总厚度分别为(5.701 ±0.941) mm、(5.518±0.581) mm、(5.181±0.751)mm、(3.763±0.659) mm、( 3.587±0.461) mm和(2.505±0.330 )mm,除上皮微小缺损与规则腺开口、典型与重度珊瑚礁状结构和绒毛状结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组别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评估黏膜深度,小黄色斑(6/6)、规则腺开口(10/13)多位于黏膜层,而重度珊瑚礁状结构(8/8)病变均浸润至固有肌层.结论 EUS对判断UC炎症程度及浸润深度和白光内镜、放大内镜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可达到辅助或替代放大内镜判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