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合成障碍,铜无法通过胆汁排泄,从而出现铜在各个器官的病理性沉积,最终导致大脑及肝脏等器官损害的病理过程。我国WD发病率明显高于全球水平。西医以D-青霉胺、二巯丁二酸等铜螯合剂作为该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众多的不良反应限制了此类药物的使用。中医治疗WD有其自身的特色,经过长期的中医药临床诊疗研究,目前该病已成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关于WD的病因病机虽有多种认识,但迄今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该文以中医伏邪理论为基础,结合了铜离子在体内过多沉积的病理机制,提出了伏毒为WD的关键病因,进而阐述了WD伏毒具有禀受父母,隐伏潜藏,多起病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常蜇伏肝肾,损伤脑髓、多为阳邪,其性发散,易生湿热,易阻碍气机,致痰致瘀的致病特点。确立了伏毒阻络是WD的基本病机,揭示了伏毒阻滞肝络、脑络、肾络、脾络、胃络、肺络、心络、女子胞络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治疗上应以祛邪解毒通络为基本治则治法。为WD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2.
肝络微癥积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致终末期必经的一个病理阶段,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纤维化等疾病。中医认为肝络微癥积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其中痰瘀互结是其关键的病理因素,并贯穿本病始终。消补兼施、痰瘀同治乃本病治疗的基本原则。研究表明,肝豆状核变性导致的肝纤维化属于肝络微癥积的范畴,本文基于肝络微癥积学说,探讨了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转归及其中医药干预策略。认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是发生在肝络的微癥积,痰瘀互结是本病基本病理特征,正气亏虚是其发病的关键,治疗总则不外乎消补兼施、痰瘀同治。旨为今后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临床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肝豆扶木汤(GDFMD)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LF)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及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GDFMD有效成分及靶点基因。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及OMIM数据库筛选出LF的疾病靶点基因,并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图。将有效成分靶标与疾病靶点上传到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PPI),使用R语言进行核心基因的筛选并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基于网络分析结果,选择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动物实验验证。将20只肝豆状核变性LF模型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GDFMD组,10只相同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作为对照组。GDFMD组按6.96 g生药/kg进行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灌胃4周。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四项[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羟脯氨酸(Hyp)含量,采用qRT-PCR法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1型胶原蛋白(Col-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Bcl-2相关X蛋白(Bax)和B淋巴细胞瘤-2 (Bcl-2)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α-SMA、Col-1、PI3K、Akt、Bax、Bcl-2蛋白表达。并通过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1)预测得到GDFMD治疗肝豆状核变性LF的有效成分55个及共作有效靶点95个。有效成分中度值较高的为槲皮素(quercetin),β-谷甾醇(beta-sitosterol)及山柰酚(kaempferol),作用靶点中度值较高的为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MAPK8),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与白介素6(IL-6)。PPI网络中核心基因为MAPK8及EGFR等; GO富集分析显示会影响基因的转录、核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为显著富集的通路。(2)动物实验表明,GDFMD组能改善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尤其是肝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GDFMD组血清HA、LN、PC-Ⅲ、C-Ⅳ、Hyp含量降低(P<0.05,P<0.01),α-SMA、Col-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PI3K、Akt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肝组织凋亡细胞数目降低(P<0.05),Bax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GDFMD防治肝纤维化的关键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其不仅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尚有抗凋亡、抗炎、调节脂代谢等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24.
目的 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探讨肝豆扶木汤(GDFMD)对氯化铜(CuCl2)诱导的人肝癌细胞(HepG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HepG2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GDFMD组,PI3K/mTOR抑制剂NVP-BEZ235(10 nmol·L-1)组,GDFMD+NVP-BEZ235(10 nmol·L-1)组。采用200 μmol·L-1 CuCl2构建模型组铜负荷HepG2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观察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磷酸化PI3K(p-PI3K)/PI3K,磷酸化Akt(p-Akt)/Akt,磷酸化mTOR(p-mTOR)/mTOR,Beclin-1,LC3Ⅱ/LC3Ⅰ,p62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PI3K,Akt,mTOR,Beclin-1,LC3Ⅰ,LC3Ⅱ,p62 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SOD,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0% GDFMD含药血清组SOD,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P<0.01);NVP-BEZ235组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p62表达水平显著降低,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0% GDFMD组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p62表达水平升高,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NVP-BEZ235组p-PI3K/PI3K,p-mTOR/mTOR表达水平下调,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10% GDFMD组比较,10% GDFMD+NVP-BEZ235组p-Akt/Akt,p-mTOR/mTOR表达水平下降,Beclin-1,LC3Ⅱ/LC3Ⅰ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LC3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0% GDFMD组LC3Ⅱ蛋白表达降低,与10% GDFMD组比较,10% GDFMD+NVP-BEZ235组LC3Ⅱ蛋白表达升高。各组PI3K,Akt,mTOR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62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Beclin-1,LC3Ⅰ,LC3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0% GDFMD组p6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Beclin-1,LC3Ⅰ,LC3Ⅱ 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1);NVP-BEZ235组Beclin-1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10% GDFMD组比较,10%GDFMD+NVP-BEZ235组Beclin-1,LC3Ⅱ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结论 GDFMD能抑制CuCl2诱导的HepG2细胞过度自噬,减轻细胞氧化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5.
Percheron动脉(AOP)是一种罕见的丘脑供血血管变异,AOP闭塞可引起双侧丘脑梗死,其临床表现多样,最常见的为意识障碍、记忆力障碍及垂直凝视麻痹。由于本病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给临床诊治带来了许多困难。本文报道2例AOP梗死患者,并对其临床及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目的对比脑室外引流术与经额锁孔脑室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室出血并脑室铸型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5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脑室出血并脑室铸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应用脑室外引流术治疗,研究组41例应用经额锁孔脑室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残余血量、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前与出血时NIHS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残余血量较对照组更低(P<0.01),置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1)。出院时,研究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相较于脑室外引流术,经额锁孔脑室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室出血并脑室铸型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Vitalstim型电刺激仪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0例肝豆状核变性伴吞咽障碍住院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驱铜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驱铜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分别采用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视频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和洼田饮水试验(WST试验),评判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同时采用ELISA法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数值水平变化。评判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1个月后GUSS及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WS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GUSS及VFSS评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WST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L-6及TNF-α较治疗前降低明显(P<0.05),IL-10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治疗后IL-6、IL-10、TNF-α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3.3%、66.7%,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16.7%,P<0.05)。结论:Vitalstim型电刺激仪协同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吞咽障碍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和感染情况的发生,大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8.
“肝-肾-脑”轴理论的构建来源于中医经典,丰富于临床实践。肝、肾、脑三者以精血髓为基础,以经脉为纽带,肝、肾功能的正常是脑功能维系正常的基础,而脑正常功能的保持有赖于肝、肾精血化生和不断充养。三者生理上互根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笔者诠释了“肝-肾-脑”轴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为基础的疾病诊治主轴线,丰富了中医脑病学的基础理论,拓展了中医脑病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