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张悦  魏枫  刘扬  杜婧  王静 《中外医疗》2014,(11):110-111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该院8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贝那普利治疗,试验组43例采用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及尿微白蛋白排泄率的差异。同时评价其不良反应及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24 h尿蛋白定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24 h尿微白蛋白排泄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也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0%稍高于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满意率93.0%高于对照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疗效显著。其能够显著降低尿蛋白的含量。同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较低。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也较高。进而改善患者生活、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72.
免疫检查点(IC)分子CTLA-4 和PD-1/PD-L1 的发现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既往对IC 受体与配体相互作 用的认识通常基于反式作用,即受体和配体分别在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揭示,肿瘤微环境中DC 的细 胞膜上同时表达的PD-L1 与CD80 之间的顺式作用在抗肿瘤免疫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DC 细胞膜上的PD-L1 与CD80 形成 顺式异二聚体之后,其中的PD-L1 不能再与T 细胞膜上的PD-1 结合,但其中的CD80 却仍可以活化T 细胞膜上的CD28。更重要 的是,PD-L1:CD80 顺式异二聚体对T 细胞PD-1 和CD28 活化能力的这种差异直接关系到肿瘤对于不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反应。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标本组织中低表达microRNA的表达谱,为进一步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和提供诊断或治疗的新策略提供基础,积累以国内患者为数据来源的microRNA资料。  方法  利用芯片技术初步筛选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低表达microRNA,进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表达水平的差异。  结果  芯片结果发现有20种micro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发生明显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其中的13种microRNA表达量显著降低,分别是hsa-miR-125a-5p、hsa-miR-143、hsa-miR-519a、hsa-miR-223-5p、hsa-miR-1、hsa-miR-520c-3p、hsa-miR-489、hsa-miR-27a、hsa-miR-373、hsa-miR-125b、hsa-miR-27b、hsa-miR-142-5p、hsa-miR-206。  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发现一些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的mciroRNA,这些microRNA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或某些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变异型白细胞分化抗原(V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肺癌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7例NSCLC组织进行CD44V6的检测。结果:CD44V6表达与NSCLC组织学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同NSCLC分级无关(P>0.05);按UTCC-TNM分期,Ⅱ期和Ⅲ期中CD44V6表达显著高于I期(P<0.05);与未转移者相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明显提高(P<0.01)。结论:CD44V6阳性表达可能对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及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5.
选取受试者366例,用PCR-RFLP法测定基因型(包括PP、PA、AA三种基因型,由于AA突变率很低,用X/A作为PA、AA共同代称)。发现单纯T2DM组X/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vs0.28;P〈0.05);T2DM合并CHD组X/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T2DM组(0.21vs0.1;P〈0.05)。表明在已经发生了T2DM的患者中X/A基因型是T2DM合并CHD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GM-CSF modified tumor cell vaccine,GVAX)治疗前后黑素瘤患者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GVAX治疗的56例黑素瘤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自然杀伤细胞(NK)及树突状细胞(DC1和DC2)的比例,分析治疗前后外周血各免疫细胞比例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GVAX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较前升高[(37.56±12.76)%vs(34.71±12.30)%,P=0.006],CD4+T细胞比例降低[(53.44±13.36)%vs(56.27±13.15)%,P=0.017],CD4+/CD8+比值降低[1.61(1.37)vs 1.75(0.71),P=0.009]。治疗后CD3+T、NK、Treg、DC1、DC2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患者GVAX治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大于均值组与小于均值组相比,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29.16 vs 13.34个月,P=0.012)。结论:GVAX治疗黑素瘤可增强CD8+T细胞为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晚期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可作为预测GVAX疗效的指标,为判断预后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7.
甲状腺和肾脏关系密切,肾脏病患者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是一临床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对我科住院的45例各型肾炎、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及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VitD受体(VDR)基因BsmI位点多态性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检测120例Graves’病(GD)患者,115例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80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及120例正常对照组的VDR-BsmI位点基因型,分析比较各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结果:①GD组的VDR-Bsm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HT组、TAO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均P〉0.05)。②女性GD患者VDR-Bsm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G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GD组不同基因型间的年龄、血清FT3、FT4、TT3、TT4、TSH、TGA、TPO-Ab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VDR-BsmI基因可能与GD尤其是女性GD患者发病相关而与HT发病无关,"B"等位基因是GD发病的易感因素。VDR-BsmI基因型的变化不影响GD患者的发病年龄、血清FT3、FT4、TT3、TT4、TSH、TGA、TPO-Ab的水平。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黑龙江省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为SS的诊疗提供新的证据和方向。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4例SS患者(SS组)和14名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对照组)的粪便并提取粪便中细菌的DNA,扩增16S片段后...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白细胞分化抗原CD200受体(CD200 receptor,CD200R)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100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手术切除的LSCC患者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200R的表达,体外细胞实验验证CD200R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结果  CD200R主要在LSCC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膜表达,55%(55/100)呈高表达,45%(45/100)呈低表达。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和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al,DFS)期分别为46个月和32个月,均低于低表达患者(P=0.020,P=0.001)。CD200R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D200R表达降低后细胞生长和克隆形成能力降低。  结论  LSCC患者组织中存在CD200R表达,且其高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敲低CD200R后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降低,CD200R可作为预测LSCC复发和生存的新型标志物,为肿瘤治疗技术开发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