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DWI对MCA狭窄患者卒中亚型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l)对MCA狭窄患者急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经TCD/MRA诊断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MCA闭塞性病变: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esive disease MCAOD)患者,分别于病后1周内行头颅水抑制MRI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及DWI检查,比较FLAIR、DWI所示梗死灶的类型和数量。结果:238例症状性MCAOD患者的FLAIR结果表明,单发腑梗死137例(57.6%),多发性脑梗死101例(42.4%)。其中皮层区域内梗死82例(34.5%),深部小梗死120例(50.4%),变界区梗死143例(60.1%)。而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园中心梗死以及伴随的皮层小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52.9%、22.7%、13.0%,84例MCAOD患者的DWl结果表明,73.8%患者呈多发性脑梗死表现,皮层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深部小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6.4%、56%和44.0%,而皮层播散性小梗死(22.6%)、半卵园中心梗死(29.1%)的诊断率高于FLAIR结果。结论:DWI对于微小梗死以及多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FIAIR成像,尤其对于皮层播散性小梗死灶以及半卵园中心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利于卒中亚型的诊断及卒中机制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卒中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MCAOD)患者的卒中类型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经TCD和(或)MRA确诊的症状性MCAOD的患者,依据头部弥散加权核磁成像(DWI)所示梗死灶的特点进行分类,并与MCA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4例症状性MCAOD患者中,73.8%的患者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主要累及内交界区(53.6%)、半卵圆中心(29.1%)和皮层(22.6%)。皮层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深部小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46.4%、56.0%和44.0%,以多发小灶性梗死为主,很少引起MCA主干支完全梗死。且皮层支完全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与严重MCA狭窄有关,而腔隙样梗死多见于轻度MCAOD患者。结论MCAOD患者可表现为各种梗死类型,以交界区梗死最常见,且多发性脑梗死为MCAOD患者最常见的表现类型,主要累及皮层下白质等部位,病灶以链型或弧线型分布为特点,动脉-动脉栓塞为其发病机制之一;深部小梗死多为孤立病灶,与MCA主干粥样硬化斑继发的血栓堵塞豆纹动脉入口有关。 相似文献
13.
糖调节受损与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IGR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mmol/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至半年)。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将被研究者分为狭窄组(大血管病变组)与非狭窄组(小血管病变组);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5.6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IGR,OGTT2h血糖≥11.1mmol/L者诊断为糖尿病。结果(1)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GR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5.6%(57/160)和21.8%(35/160);其中狭窄组为40.9%(45/110)和26.3%(29/110),非狭窄组为24.0%(12/50)和12.0%(6/50),两组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38,0.042);(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GTT2h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为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2、0.149、7.518,P=0.019、0.003、0.002)。结论经OGTT发现,IGR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伴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者更为常见。而OGTT2h血糖是IGR患者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病例1,男,54岁,突然眩晕,言语不清6h,加重伴意识障碍5h,于2002年12月8日12:30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6h前患者小便时突发眩晕,恶心,伴言语障碍且吐字不清,口服“降压0号”,症状无好转,并出现意识障碍,呕吐,以“脑干硬死”被收入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