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8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08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361篇
预防医学   76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63篇
中国医学   115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早期症状观察方法、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5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发生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50例患者痊愈36例,好转8例,未愈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结论加强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2.
993.
文题释义:组织工程技术:种子细胞、生物材料、细胞与生物材料的结合及植入物与体内微环境的整合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4大要素,其中细胞和生物材料组成的复合体是研究核心。理想的生物支架复合体应接近机体自身组织生物学特性,其通过有效的生物力学效应为骨缺损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结合细胞因子作用促进毛细血管修复与再生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等,从而完成新生骨的再生。 中日友好分型:是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李子荣教授提出的股骨头坏死诊断分型。该分型根据MRI或CT冠状面图像的正中层面,依股骨头坏死灶占据三柱结构的部位分为:内侧型(M型,内侧柱)、中央型(C型,内侧柱和中央柱)、外侧型(L型,外侧柱或全部三柱)。根据坏死灶占据外侧柱的情况L型又分为:L1型(外侧柱部分存留)、L2型(坏死灶占据外侧柱但中央柱及内侧柱完整)和L3型(全股骨头坏死)3个亚型。 背景: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疑难病,早期采用保头术式,其中尤以植骨类手术为代表,自体骨与异体骨为常用的植骨材料,但自体骨移植创伤性大且供骨来源有限,异体骨虽来源丰富,但存在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吸收风险。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股骨头坏死的治疗又进入了新的模式。 目的:综述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至2019年PubMed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英文以“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tissue engineering technology,mesenchymal stem cells,biomaterials,growth factor,bone grafting,hip preserving”为关键词,中文以“股骨头坏死,组织工程技术,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材料,生长因子,植骨,保髋”为关键词,选择运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的文献,排除Meta分析类和重复研究文章,共纳入53篇代表性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细胞学与材料学的不断发展,组织工程技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已取得较大进展,包括基因修饰的不同种类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骨坏死、3D打印及纳米技术应用于支架材料、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股骨头坏死的关系等。理想的生物支架复合体应接近机体自身组织生物学特性,其通过有效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坏死区提供支撑,从而降低坏死区压力,结合细胞因子作用促进毛细血管修复与再生及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等,完成坏死区新生骨的再生。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数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随着纳米技术、临床医学及组织工程学的快速发展,性能完全的人工制造仿生替代植骨材料将有望诞生,给保髋患者带来福音。 ORCID: 0000-0001-5162-695X(沈计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肝星状细胞(HSC)凋亡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予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CCl4造肝纤维化模型。体内实验MT组大鼠灌胃给予MT〔0.125、0.5、2.0mg/(kg.d)〕8周,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与Ⅲ型前胶原(PCⅢ)。体外实验从模型组来源的HSC给予MT(10、0.1μmol/L和1nmol/L),从正常组来源的HSC给予生理盐水;48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HSC细胞凋亡,放免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A、PCⅢ。结果体内实验中,MT各剂量组均明显改善CCl4引起的肝脏病理改变,降低血清HA、PCⅢ。体外实验中,MT10μmol/L显著诱导HSC凋亡,各浓度MT均明显降低HA、PCⅢ的水平。结论MT可能通过诱导HSC凋亡和抑制其合成或分泌HA与PCⅢ而改善CCl4致大鼠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全身或局部使用米诺环素加机械治疗与仅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观察临床牙周指数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比较三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三组的临床牙周指数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4周时,局部给药组的牙龈指数、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较全身给药组和机械治疗组有显著性,12周时,局部给药组的上述指标与全身给药组差异无显著性,但较机械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局部和全身使用米诺环素可有效提高牙周炎的临床疗效,但与局部给药相比,全身给药的疗效需要较长时间方可显现。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建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大鼠软骨细胞焦亡模型并评价模型的特点。方法 两步酶消化法获取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大鼠软骨细胞的形态结构,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ColⅡ)免疫组化染色鉴定大鼠软骨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TNF-α(5、10、20、40 ng/ml)诱导建立大鼠软骨细胞的焦亡模型,以TNF-α(0 ng/ml)为对照组。CCK-8法检测大鼠软骨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软骨细胞焦亡信号相关蛋白,确定最佳刺激浓度,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18的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大鼠软骨细胞gasdermin D(GSDMD)表达,扫描电镜观测大鼠软骨细胞焦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软骨细胞的活力随着TNF-α浓度升高而逐渐下降,并且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GSDMD、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p65)蛋白的表达增加。TNF-α(20 ng/ml)可诱导大鼠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表达上调,ColⅡ表达减少,GSDM...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猕猴肺成纤维细胞的效率及对细胞相关功能的影响,为获得类似人肺成纤维细胞提供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两种猕猴肺成纤维细胞的提取方法,组织块黏附法和胶原酶联合消化+组织黏附法。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荧光鉴定猕猴肺成纤维细胞,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肺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的表达,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α-SMA蛋白水平表达。结果 组织黏附法贴壁的组织块72 h后可见小而亮的细胞爬出,4~5 d后细胞小范围爬出,呈长梭形;7 d后可见细胞大范围爬出,形成单层细胞,传代后细胞均呈长梭形。用胶原酶联合消化+组织黏附法处理后24 h即可见小而亮的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48 h后可见细胞大范围爬出,细胞呈长梭形;4~5 d后可形成单层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均呈长梭形,用免疫荧光鉴定均表达α-SMA。实验结果显示胶原酶联合消化+组织黏附法提取的肺成纤维细胞的活力明显高于组织黏附法所得细胞活力。TGF-β1刺激肺成纤维细胞后,胶原酶联合消化+组织黏附法提取的细胞增殖更快,α-SMA蛋白表达更高。结论 两种方法均能体外分离出猕猴肺成纤维...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实时常规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临床经验交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4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收治的133例梗阻性黄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恶性阻塞性病变118例,良性阻塞性病变15例,数据完整、纳入研究为85例(胰腺、壶腹部占位伴梗阻11例;肝脏原发性占位、转移灶伴梗阻23例,胆管系统恶性病变伴梗阻48例,其中1例合并胆管多发结石;单纯的肝内胆管系统结石合并感染、梗阻的患者有3例),在超声引导下行PTCD术,术后随访常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结果 纳入研究的85例患者,在介入超声医师与临床医生合作下共行PTCD术86例次,84例患者1次性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7.67%(84/86)。选择左、右胆管穿刺分别为32例、53例。术后并发症共有16例,其中引流管脱落、胆管少量出血、腹腔出血、胆管感染分别为5例、7例、1例、3例。术后梗阻性黄疸症状逐渐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前明显下降、肝功能总体较术前好转,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