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是MMPs家族中的一员,可表达于多种器官受损的黏膜上皮细胞中。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是MMP-7的作用底物之一,在促进组织修复、维持肠屏障功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探讨MMP-7和SDC-1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住院活动期IBD患者的肠组织标本45例和外周血标本50例,同期非IBD肠组织标本30例和外周血标本3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组织MMP-7、SDC-1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SDC-1含量。结果:MMP-7在IBD患者的肠组织中呈高表达,特别是溃疡边缘的肠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IBD患者肠组织MMP-7表达增高、SDC-1表达降低,血清SDC-1含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肠组织MMP-7表达与IBD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溃疡性结肠炎:rs=0. 519,P 0. 05;克罗恩病:rs=0. 583,P 0. 05),与肠组织SDC-1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s=-0. 646,P 0. 05)。结论:MMP-7在IBD患者肠组织中表达增高,通过剪切SDC-1影响受损肠组织修复,参与IB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肠黏膜表达情况及相关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血清水平变化,并分析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8例IBD患者结肠镜活检组织、血清标本及同期检查的CRP、ESR值,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8例、克罗恩病(Crhon’s disease, CD)患者10例;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为对照组,24例同期于我院结肠癌手术切除癌旁正常组织作为癌旁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RANKL及OPG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UC组和CD组结肠黏膜组织中RANKL及OPG的表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和CD组血清中IL-8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与UC患者CRP、ESR及CD患者ESR呈显著正相关,IL-8与CD患者CR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RANKL及OPG多在IBD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层中表达;相关促炎因子IL-8在IBD患者血清中处于升高状态;IL-8有望成为IBD的新型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内相互作用下,认知任务与有害认知相互作用过程,并对比分析失眠者和正常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差异。方法:实验于2005-10在中南民族大学脑认知实验室进行。选取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中在校大学生19人,其中睡眠良好者12人,失眠者7人。采用Tung实验模式,要求被试者在入睡过程中对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进行鉴别反应,记录其睡眠过渡过程中的行为反应量。实验刺激物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响度相近、频率不同的两种短音。两种声音中,一个是目标声,另一个为非目标声。结果:19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失眠者的睡眠潜伏期均在30min以上。②获得睡眠过渡过程的归一化反应时间序列。对被试者的归一化反应时间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分形结果显示:正常人存在三四个稳定的线性无标度区,失眠者存在1个稳定的线性无标度区。③影响正常被试者和失眠者睡眠过渡过程的独立变量并不相同,失眠者较多,一般大于6个,而正常被试者的较少,一般为两三个,少数存在4~6个的情况。结论:在过渡过程中,认知任务和有害认知相互作用,在无标度区内处于相对稳定。对于失眠者和正常人,稳定相互作用的区间数目及影响过渡过程的独立作用因素个数也并不相同。而每个无标度区都对应着一个脑资源占用状态,这就表明,正常人存在三四个脑资源占用不同的相互作用的稳定状态。而失眠者则只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 IL-34)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IL-34与患者临床指标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而了解其在IBD中的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48例,其中缓解期9例,轻度11例,中-重度28例;CD患者21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度6例,中-重度9例。29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24例结肠癌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作为正常组织对照(癌旁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34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34的表达。并收集IBD患者临床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数据。结果活动期患者IL-34水平在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期及CD活动期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P0.05),对照组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及CD组血清IL-34水平中-重度组分别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IL-34水平与疾病活动度、ESR及CRP呈正相关。结论 IBD患者结肠组织及血清中IL-34明显升高,提示IL-34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与IBD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Th17是一种T淋巴细胞亚群,成熟的Th17可以分泌IL-17A、IL-17F、IF-21、IL-22等一系列炎症因子,其中IL-17A在肠上皮黏膜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对IL-17A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针对IL-17A分泌过程进行调节干预也成为IBD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女性颅脑创伤(TBI)患者的临床因素,为优化女性TBI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 368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女性TB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女性TBI患者例数约为男性的1/3。与男性TBI患者相比,女性患者中开放伤和多发伤者更少,老年(≥65岁)患者的比例明显增加。男女TBI的首要伤因均为交通伤,但≥75岁女性TBI患者的首要受伤原因是跌倒。女性TBI患者中,在伤后≤6 h即入院者更多,入院时昏迷程度较男性患者轻;但总体上女性与男性TBI患者的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6 h以及入院时GCS评分较低,可能是治疗后女性患者出院时GCS评分改善的保护因素(均P 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 425,95%CI:0. 238~0. 760,P=0. 004)、受伤至入院时间(OR=0. 576,95%CI:0. 345~0. 962,P=0. 035)以及入院GCS评分(OR=0. 768,95%CI:0. 713~0. 827,P 0. 001)为女性TBI患者出院时GCS评分改善的影响因素。结论预防老年女性受伤及尽快将伤者送医院就诊,可能改善女性TBI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固视期间的眼动,不仅包含了来自神经系统的噪声信号,而且包含认知加工的信息,固视成分及其功能的研究也日益引起重视。
目的:综述固视成分分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方法:分别以“visual fixation, fixational eye movement, tremor, drifts, micro saccades”为关键词,利用计算机检索1980至2012年PebMed数据库,并使用Google学术进行相关文献搜索,以及参考相应专著,排除内容重复、无关及缺乏原创性的文献,保留64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固视是个体的眼睛保持对准被观察物体的一种现象,伴随有微颤、漂移和微跳视3种眼动成分,它们是维持视知觉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研究者针对固视3种成分对视知觉的贡献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防止知觉消退和对视觉系统进行纠错两种观点。目前,研究者通过对眼动速度阈限的估计来分离微跳视成分。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固视眼动的神经生理基础以及神经活动的记录技术和视网膜固定技术的提高等方面展开,从而加深对固视眼动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