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6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正>患者,男,59岁。因发现右颈部肿块20 d入院。查体:右颈部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后。B型超声示:右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右颈部囊肿性质待查。于门诊手术切除,肿块呈囊实性,大小2.5 cm×1.5 cm×1.0 cm。病理镜下见囊实性结构,囊性区为粉染物,实性区见乳头状结构,为真性分支乳头,细胞核呈毛玻璃状,可见核沟及沙粒体,周围见淋巴细胞包绕。诊断为(右颈部)淋巴结甲状腺乳头状腺癌转移。转江苏省肿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评价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粒度仪测定纳米氧化铝粒径及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氧化铝形态与尺寸。从新生1~3 d Wistar鼠取大脑皮质分别原代培养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应用Transwell进行两种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鉴定。以125、250和500μmol/L的50 nm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染毒,比较染毒前后血脑屏障模型对芦丁通透性变化。以500μmol/L纳米氧化铝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染毒,分别比较0、2、4、6和8 h不同染毒时间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结果芦丁吸光值检测显示:与0μmol/L纳米氧化铝组相比,125μmol/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和500μmol/L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明显增加(P<0.05)。与0 h组相比,2、4、6和8 h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铝可以损伤血脑屏障,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23.
24.
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占卵巢畸胎瘤的1%-3%,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和年轻女性,危害了儿童和年轻女性患者的健康及生育能力[1]。本文报道1例卵巢未成熟畸胎瘤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以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
高福平  魏谨  朱有珍  吴妙 《新医学》2012,43(2):127-128
患者女,19岁,因发现左腮腺区肿块2日入院。患者于2日前无意中触及左腮腺区有一枚核桃大小肿块,无疼痛,肿块区表皮无破溃、糜烂。无张口受限,无口角歪斜,无咳嗽、咳痰,无乏力、  相似文献   
26.
患者男,57岁,因"发现左肾囊肿4月余"入院.专科检查双肾区无局限性隆起,肾区无压痛,无明显叩击痛,双肾区无血管杂音.双侧输尿管无压痛.  相似文献   
27.
高福平  魏谨  马平  孙琼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8):1718-1719
目的: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ASP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ASPS进行大体、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9岁,肿瘤发生于宫颈。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细胞巢之间可见窦状血管分隔,瘤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结论:ASPS是一罕见的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结合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温度的热疗对人乳腺癌株MCF-7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水浴热疗43、45和47℃ 3组MCF-7细胞各30 min,37℃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CF-7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分泌及活性.结果 热疗对MMP-2、MMP-9的释放和激活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且对MMP-2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随加热温度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P<0.05).各热疗组TGF-β1和VEGF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但不同温度热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3、45、47 β热疗均可下调MCF-7细胞中TGF-β1、VEGF的蛋白表达及抑制MMP.2、MMP-9的分泌和活性,从而抑制人乳腺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囊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对1例IP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体及镜下表现均为常规囊内乳头状癌特征,免疫表型:ER(+ + +)、PR(+ + +)、Her-2(-)、SMA(-)、p53(-)、p63(-)、calponin(-)、TG(-)、TTF-1(-).结论 乳腺囊内乳头状癌比较少见,其诊断需依赖常规病理及免疫表型检查.  相似文献   
30.
报告1例小汗腺螺旋腺瘤。患者,女,60岁。因发现右上臂肿块一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肿块位于皮下,直径0.5cm,质地中等,活动度可。组织病理检查:肿瘤呈分叶状,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瘤细胞内毛细血管丰富,瘤细胞围绕毛细血管排列呈片状、实性条索状、花瓣样及腺管样,部分区域似玫瑰花样排列。肿瘤主要由两种瘤细胞组成:一种瘤细胞体积稍大,呈卵圆形及立方形,细胞核呈类圆形,淡染;另一种瘤细胞形态似基底细胞样,体积较小,卵圆形,细胞核深染。免疫组化:肿瘤细胞SMA(+),CK5/6(+),CK(+),EMA(+)。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小汗腺螺旋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