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4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4篇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3-05至2007-05进行PCI 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268例,男性176例,年龄80~97岁;经股动脉途径PCI组156例(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PCI组112例(桡动脉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点、PCI特点、住院期间主要的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病变再次重建率).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PCI的成功率相似,均在95%以上;桡动脉组需要更改途径的比率显著增高(P<0.05);冠状动脉导管插入时间(P<0.01)、X线曝光时间(P<0.05)均显著延长;造影剂用量有增多趋势(P>0.05),但两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缩短(P<0.01),所有原因的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显著降低(P<0.01),其中,局部出血发生率(P<0.01)和局部血肿发生率(P<0.01)均显著减低.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OR=0.25,CI=0.09~0.75)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独立的阴性预测因素.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PCI,桡动脉途径可以降低穿刺血管局部并发症,与股动脉途径相比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率,但是,穿刺失败率高,穿刺时间和曝光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支架植入1个月后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原因.方法 2005-2007年连续入选192例支架植入1个月后再发STEA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如靶病变位于支架两侧边缘5 mm内为晚发血栓,否则为新生病变破裂.结果 192例STEAMI中新生病变破裂144例(75%),晚发血栓48例(25%).从PCI后到发生STEAMI时间分别为(30.1±12.4)个月和(20.3±11.9)个月(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中糖尿病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更容易发生晚发血栓(HR分别为3.387,95%CI 1.053-10.898和HR 5.311,95%CI 1.066~26.464,P<0.05).结论 支架植入1个月后发生STEAMI主要由于新生病变破裂所致,糖尿病和植入DES患者更容易发生晚期血栓,这两类患者可能需延长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53.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在心导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自问世以来,在改进和克服其存在的不足、探索新的理念和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经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心脏病学的一个亚学科。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1977年,Gruntzig等[1]在瑞士苏黎世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1例PTCA,从此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在此后的数年中,PTCA在世界范围  相似文献   
154.
编者的话     
高润霖 《英国医学杂志》2010,(6):M0003-M0003
本期中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值得读者关注。 1.关于慢性心力衰竭 本期(372页)刊出了英国NICE(国家医疗保健和临床优选研究所)更新的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概要。  相似文献   
155.
156.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caspase-3、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 方法: 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7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I模型,24 h存活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MI组);另27只设为假手术组(S组);两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 h和4周两亚组,即:MI 48 h(n=11)和MI 4周(n=13)组,S48 h(n=10)和S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 结果: MI 48 h组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均显著低于S组(P<0.05, P<0.01),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高于S组(P<0.05);MI 4周组除SBP、DBP和MAP无显著差异(均P>0.05)外,上述其它指标的变化与MI 48 h组相同,且LVEDP升高更为显著(P<0.01);MI 48 h和4周两组梗死/疤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P<0.01),心肌细胞中“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亦均显著增高(P<0.05,P<0.01),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仅在MI 48 h组梗死区心肌细胞中表达增加,“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l-2/Bax的比值仅在MI 48 h组降低。 结论: 大鼠AMI后,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伴“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增加;AMI早期,“凋亡抑制基因”Bcl-2在梗死区表达增加,但“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l-2/Bax的比值下降。  相似文献   
157.
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体外培养与分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小型猪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体外分离和定向分化、扩增培养方法,为EPC移植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小型猪200 mL新鲜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各种添加剂的内皮细胞系列专用培养液,分别在包被与不包被的培养皿中进行贴壁培养,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观察经过不同时间培养后的细胞生长情况并进行诱导分化后的生物学鉴定,包括细胞表型鉴定、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超微结构鉴定、体外血管生成实验。 结果: 包被了贴壁因子的培养皿细胞贴壁及增殖均多于未包被组。前者第3-4 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0 d后出现多个细胞簇,14 d左右可观察到条索状、网状血管样结构,原代细胞培养21 d左右接近融合并且呈典型的鹅卵石样排列。第7-14 d有大于98%的细胞Flk-1、vWF、CD31表达阳性,CD34+细胞为(26.01±2.82)%,有大于95%的细胞DiI-acLDL摄取试验阳性,透射电镜可见特征性的Weible-Palade小体存在,在血管生成实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显著促进EPC形成小管的数量与复杂程度,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结论: 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以用于体外分离外周血中EPC进行实验研究,EPC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贴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对于体外培养EPC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8.
ACS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非ST段抬高的ACS(主要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的ACS(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猝死。其共同的发病机制是斑块破裂,斑块下脂质、胶原等暴露,使血小板粘附,激活血小板的TXA_2受体、ADP受体及凝血酶受体,并最终激活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使血小板聚集并结合纤维蛋白而致不同程度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点讲述非ST段抬高的ACS即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9.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8年1—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4 89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出院时根据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组(n=697)和氯吡格雷组(n=4 197)。分析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和心肌梗死溶栓(TIMI)出血事件。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替格瑞洛组患者MACC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4.0%比6.7%,风险比(HR)=0.55,95%置信区间(95%CI):0.32~0.79,P=0.019]。且替格瑞洛组患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1.6%比3.3%,HR=0.49,95%CI:0.21~0.84,P=0.037)。而两组患者TIMI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比4.3%,HR=1.35,95%CI:0.84~1.72,P=0.609)。结论 在接受PCI治疗的SCAD患者中,与氯吡格雷组相比,替格瑞洛...  相似文献   
160.
成人孤立性左心室肌型憩室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左心室肌型憩室的意义。  方法:对2 例经左心室造影和(或)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和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UFCT)诊断为先天性孤立性左心室肌型憩室患者,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  结果: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室壁局限性瘤样膨出,其颈部明显小于扩张的瘤体和左心室腔,瘤颈处室壁异常突出,酷似心脏破裂的室壁残端,其改变与MRI或UFCT相符。但是多普勒于瘤颈处可探及收缩晚期出和舒张期入瘤体的血流频谱,说明瘤体有主动收缩和舒张功能,非室壁破裂所致,从而构成了左心室肌型憩室的特征性改变。  结论:左心室肌型憩室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所见与心脏MRI和UFCT影像结果一致。而多普勒技术对显示血流频谱特征性改变上有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