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708篇 |
免费 | 674篇 |
国内免费 | 40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3篇 |
儿科学 | 150篇 |
妇产科学 | 162篇 |
基础医学 | 693篇 |
口腔科学 | 91篇 |
临床医学 | 2773篇 |
内科学 | 1160篇 |
皮肤病学 | 160篇 |
神经病学 | 255篇 |
特种医学 | 59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902篇 |
综合类 | 5003篇 |
预防医学 | 2685篇 |
眼科学 | 130篇 |
药学 | 1843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1673篇 |
肿瘤学 | 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297篇 |
2022年 | 376篇 |
2021年 | 471篇 |
2020年 | 338篇 |
2019年 | 367篇 |
2018年 | 373篇 |
2017年 | 236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336篇 |
2014年 | 882篇 |
2013年 | 780篇 |
2012年 | 945篇 |
2011年 | 987篇 |
2010年 | 975篇 |
2009年 | 849篇 |
2008年 | 773篇 |
2007年 | 836篇 |
2006年 | 840篇 |
2005年 | 772篇 |
2004年 | 700篇 |
2003年 | 676篇 |
2002年 | 540篇 |
2001年 | 491篇 |
2000年 | 503篇 |
1999年 | 450篇 |
1998年 | 410篇 |
1997年 | 394篇 |
1996年 | 413篇 |
1995年 | 418篇 |
1994年 | 336篇 |
1993年 | 273篇 |
1992年 | 268篇 |
1991年 | 131篇 |
1990年 | 169篇 |
1989年 | 172篇 |
1988年 | 130篇 |
1987年 | 86篇 |
1986年 | 97篇 |
1985年 | 62篇 |
1984年 | 64篇 |
1983年 | 57篇 |
1982年 | 46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2.
胆管良性疾病胆肠吻合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良性疾病行胆肠吻合术式的选择与远期效果。方法:对1981年1月至2000年12月614例行胆肠吻合术病例进行总结,原发疾病包括: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和(或)胆管狭窄321例(52.3%),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06例(17.3%),医源性胆管员伤151例(24.6%),其它36例(5.9%),其中胆管(或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89例,胆管(或囊肿)空肠吻合术525例,手术死亡18例,术后获随访524例,随访时间为1-20年,随访率为87.9%,结果:随访效果属优,良者占84.5%,再手术率,胆管(或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为49.4%,胆管(或囊肿)空肠侧-侧吻合术为14.2%,胆管空肠端侧-侧吻合术4.4%,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肝内,外胆管良性疾病行胆肠吻合术时,胆管(或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式应废除,胆管空肠(Roux-en-Y)端侧-侧吻合术式应作为首选,可获得较满意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3.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家族同步下调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受体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mRNA的表达,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mRNA及相对应的正常胃黏膜组织mRNA,等量混合分别构成胃癌组织mRNA组及正常胃黏膜mRNA组,α-33PdATP同位素标记反转录cDNA作探针,采用Microarray基因微阵列杂交技术,检测胃癌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间NGF及其受体Trk家族mRNA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NGF及其受体Trk家族在胃癌组织及其相对应正常胃黏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与相对应正常胃黏膜相比,胃癌组织中NGF、BDNF、NT-3、NT-4/5、NT-6及受体TrkA、B、C均同时下调,NGF家族下调程度大于Trk家族,其中NT-3及BDNF下调程度最大。Trk家族中TrkC下调程度最大。结论与NGF及Trk家族在其它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不同,NGF家族及Trk家族在胃癌组织表达下调,它们在胃癌发生中极可能是通过另一新的Ras或Raf信号传导途经,而发挥独特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84.
高频喷射通气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呼吸支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高频喷射通气 (highfrequencyjetventilation ,HFJV)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的治疗作用。 方法 2 0例重度烧伤 (TBSA 79.6 %± 2 9.3% )并吸入性损伤患者 ,其中 19例行气管切开手术 ,1例经鼻插管。为防低氧血症 ,所有患者均应用HFJV ,观察通气前和通气后 11d内血气、呼吸率和脉搏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气管切开时间为伤后 (2 .7± 2 .4 )d ,HFJV时间为伤后(4.4 0± 2 .9)d。HFJV后 1~ 3d ,PaO2 显著高于通气前水平 (P <0 .0 1) ,随后HFJV 1周 ,PaO2 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整个通气期间 ,PaCO2 、呼吸率和脉搏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早期 ,HFJV有利于氧合作用的改善而无明显副作用 ,是一较为适用的呼吸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85.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1],主要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单中心型常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的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混合型.透明血管型CD约占单中心型CD病人的90%[2].而大多数多中心型CD的病人是浆细胞型,混合型则两者皆有.该病多发于胸腔内,特别是纵隔区域,以单发型为主,多发型少见.该病虽然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仍缺乏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186.
病例介绍
本例患者女性,74岁.主诉:进食后突发右下腹持续胀痛半天.现病史:入院前1 d晚上少量进食后,突发持续性腹部胀痛,以右下腹部明显.即刻呕吐1次(胃内容物)和排黄色软便1次,之后腹痛稍有缓解.不伴寒战、发热,无反酸、烧心感,无血便.入院当日凌晨,患者腹痛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急诊行腹部CT检查:肝内胆管积气,门静脉内部分积气;腹主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其内未见明确栓塞.查血和尿淀粉酶及心肌梗死三项未见异常.予禁食、补液、抑酸(法莫替丁)、止吐(甲氧氯普胺)、解痉(东莨菪碱、匹维溴胺)及抗炎(依替米星)治疗,症状持续不缓解. 相似文献
187.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对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CD41/61的影响.方法 4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B组、C组、D组)抽取外周静脉血,B组、C组和D组的血标本分别加入0.2、2、20 mg/L依托咪酯,抽取1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作为对照组(E组,n=10),E组和A组不加人药物.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和CD41/61的表达量.结果 5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E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3.3 ±1.9)%、CD41/61(93.1+3.4)%比较,A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37.1±20.3)%、CD41/61(97.2±1.4)%表达增高(P<0.01);与A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比较,C组CD62p(20.9+9.2)%表达降低(RO.05),D组CD62p(17.9±15.6)%表达明显降低(P<0.01),C组、D组CD41/61无明显改变,B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CD41/61表达高于正常人,在体外依托咪酯2 mg,L和20 mg/L可以抑制CD62p表达,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相似文献
188.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小肠恶性肿瘤的20%和全部软组织肉瘤的5%.GIST平均年发病率大约为1/10万^[1]。近年来.GIST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就GIST生物学特点、生物学治疗及生物学预后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9.
目的探讨孕妇保健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将190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产前检查及孕期保健知识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孕期保健操锻炼,即孕妇参加医院孕产妇形体中心开设的孕妇保健操培训班,由妇产科专业人员根据孕期的不同时间为其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内容、项目及锻炼时间、锻炼周期,并向其讲解保健操的动作要领和方法。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及总产程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孕妇保健操能增加孕妇肌肉张力和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调节神经及器官功能,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0.
二氮嗪抑制Aβ1~42对U251细胞存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线粒体膜上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开放药物二氮嗪防治Aβ1~42细胞毒性作用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Aβ1~42和二氮嗪同时处理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24h,以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四氯四乙基苯并咪唑基羰花青碘化物(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膜联蛋白荧光素荧光染色检测U251细胞凋亡。结果(1)二氮嗪组神经胶质细胞瘤U251细胞在不同浓度Aβ1~42作用下,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单纯Aβ1~42组(P<0.05)。(2)半定量分析显示,单纯Aβ1~42组(5μmol/L)U251细胞线粒体膜红/绿荧光强度比值(590/527nm)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二氮嗪组U251细胞红/绿荧光强度比值(590/527nm)明显高于单纯Aβ1~42组(P<0.01)。(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单纯Aβ1~42组(5μmol/L)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氮嗪(1mmol/L)预处理后U251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下降,与单纯Aβ1~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荧光强度分析显示,无论Aβ1~42或Aβ42~1均不能引起U251细胞发生早期或晚期凋亡或坏死。结论Aβ1~42的细胞毒性作用明显早于其致细胞凋亡作用。提示尽早应用二氮嗪保护细胞线粒体功能状态,可预防长时间暴露于Aβ1~42导致细胞凋亡所引起的神经细胞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