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4篇
耳鼻咽喉   10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8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0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254篇
综合类   211篇
预防医学   64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66篇
  1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认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探讨适宜的检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确诊为(SARS)影像学表现。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25~65岁。使用TOSHIBA 800mAX线机和床旁机以及TOSHIBA Xvision螺旋CT机扫描。所有患者自入院起,每1-2天复查一次胸片和3天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扫描。比较初次影像学表现,动态记录肺内病变的变化情况,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例病人中3例初次胸部平片检查为阴性,CT扫描见胸膜下灶性渗出,伴有磨玻璃样改变和支气管充气征象。3例初次胸部平片见局限性肺纹理增重且边缘模糊,肺野透光度下降,CT扫描见团片状磨玻璃样改变,内有小斑片实变灶。2周左右影像学表现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逐渐吸收好转。结论 SARS影像学表现虽不典型,但早期征象以胸膜下灶性渗出为主,逐步由渗出、浸润范围扩大,病灶中央向灶性实变发展,变化仍具有特殊性。发病初期胸部平片检查易漏诊,CT扫描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2.
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瘢痕疙瘩在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keloids”,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80-01/2006-10相关瘢痕疙瘩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瘢痕疙瘩”,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与瘢痕疙瘩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排除标准:相关的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检索到681篇关于瘢痕疙瘩发病机制的文献,最终纳入33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资料综合:瘢痕疙瘩有着过度生长、侵犯邻近组织、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瘢痕疙瘩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本文从遗传机制、成纤维细胞功能、生物活性因子和胶原代谢等方面综述了近几年来对瘢痕疙瘩病因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成为探求病因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发展趋势,也为未来基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结论:越来越多的研究在瘢痕疙瘩相关致病基因位点的定位和克隆方面展开,这不但能够查找出发病原因,还可以为易感人群的早期预防提供方向,为瘢痕疙瘩的基因治疗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图像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94例显示异常,其中狭窄梗阻性病变50例,动脉瘤21例,动脉瘤支架术后1例,夹闭术4例,动静脉畸形3例,烟雾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4例,静脉窦血栓4例,直窦闭塞伴永存镰状窦1例,大脑大静脉和直窦瘤样扩张1例,永存舌下动脉1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肯定价值和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大溪地诺丽茶(Tahitian Nonitea,TNT)抗敌百虫毒性作用。方法以昆明种小白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用小、中、大三种剂量,分别观察TNT对敌百虫所致毒性的作用。结果TNT三个剂量组在腹腔注射和灌胃两种给药途径下,均可在一定时间内可使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小白鼠死亡率降低,并且可使中毒小白鼠生存时间延长(P〈0.05和P〈0.01)。结论TNT能够降低有机磷酸酯类药物引起的毒性反应,具有一定的抗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5.
男性,25岁,3年前因右股骨下段包块伴疼痛、肿胀入院。X线诊为骨肉瘤,行右大腿高位截肢手术,病理证实为右股骨下段骨母细胞型骨肉瘤。近日感上腹部疼痛不适,硬物感,伴腹胀、胃纳差,无发热、呕吐。体重减轻,二便正常。体检:左上腹饱满,左季肋部可  相似文献   
86.
目的调查瘢痕疙瘩系谱资料并收集患者血样,为瘢痕疙瘩致病基因的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提供研究的基础。方法通过课题组多年来临床资料的数据收集,按照瘢痕疙瘩的诊断标准发现并采集了一个瘢痕疙瘩大家系的血样。并绘制了完整的家系系谱。结果此瘢痕疙瘩家系现有4代人,现存共有49例。其中患者9例,可疑患者1例。连续4代发病,症状典型。共收集血样22份。结论瘢痕疙瘩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利用中国丰富的遗传资源,展开多学科的研究早日揭开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同基因异体皮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经术前准备,l例严重烧伤病人双手背深度创面切痴后,用同卵孪生子异体皮覆盖;其余切痴创面植自体微粒皮加大张同种异体皮。结果:双手背植皮区未现察到排斥现象,而其余植皮区异体皮则最终排斥。结论:同基因异体皮移植后,皮片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88.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的突变:2个家系10份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bp,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89.
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洪峡  高建华  张燕  杨俊峰 《当代医学》2010,16(11):219-220
目的探讨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及时施行介入治疗来迅速改善患肢血运,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结果本组20例经介入治疗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肢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行走距离明显延长,静息痛消失,溃疡快速愈合,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可及。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90.
杜本军  高建华 《医学争鸣》2009,30(5):470-470
1临床资料选择2006-10/2008-05小面积瘢痕疙瘩应用得宝松注射液扩大范围注射治疗患者35(男17,女18)例,年龄13—47(平均29.7)岁,病程3mo~9a,平均14.7mo.其中皮损继发于痤疮后5例,外伤后3例,烫伤、注射预防针、虫咬伤后5例,手术后2例.瘢痕疙瘩均在2.0cm×2.0cm~8.5cm×6.5cm之间.皮损位上臂15例,前胸20例,其中5例手术切除后复发,经外用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