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作对先前的动力性主动脉瓣的瓣架进行了改进。用悬臂式支架代替笼式支架,瓣架由端环、悬臂、悬臂轴、支架梁、尾环等部分组成。悬臂轴由端环的中心伸出,通过位于顶端的垂直悬壁与端环相连接以保持其工作位置。轴尾悬空。无支撑点。悬臂轴借滑动轴承支承“转子一叶轮”体。为降低摩擦消耗,轴表面由耐磨材料制成。端环与普通机械瓣的瓣环相似,其外周嵌入编织的缝合环,植入时与主动脉瓣环缝合固定。从端环的周边与悬臂轴平行的方向等距离伸出支架梁并在尾端与尾环相连。支架梁和尾环与主动脉内壁紧贴,支撑动脉壁以防止其与“转子一叶轮”体接触。输入电压为7V时,动力瓣迅速启动,两端容器中液平面开始出现位差并逐步加大。至50mmH2O时趋于平衡。提高输入电压,液面位差稍有增加,但在16V~25V区间内变化不大。结果显示改进后的动力瓣性能大幅度提高,表明悬臂式动力瓣的瓣架结构比笼式支架结构更趋合理。揭示了动力瓣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2.
169例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右心室双出口(DORV)外科治疗的早期结果。方法:2000年1月~2004年9月,169例DORV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双心室矫治术103例(60.9%),单心室矫治术50例(29.6%),姑息手术16例(9.5%)。结果:全组住院死亡20例(11.8%),双心室矫治、单心室矫治和姑息手术的死亡率分别是14.6%(15/103)、4.0%(2/50)和18.8%(3/16)。死亡率由2000年的19.5%降到2004年的7.9%。19例(95.0%)死亡病例为DORV合并肺动脉狭窄者。全组7例(4.1%)因并发症做二次手术。结论:DORV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早期效果。根据患者的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指征,并恰当掌握手术时机,是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间断小切口与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应用,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1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47例冠心病患者行CABG,男37例,女10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1.3岁。将4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间断小切口组(n=21):在CABG中采用间断小切口法采集大隐静脉;传统长切口组(n=26):在CABG中采用传统长切口采集大隐静脉。比较两组切口长度、大隐静脉采集时间、下肢切口缝合时间和切口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在采集大隐静脉的过程中均未发生大隐静脉主干损伤及与移植血管质量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两组大隐静脉桥支数及大隐静脉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间断小切口组的大隐静脉采集时间较传统长切口组长(51.9±11.5minvs.40.3±7.6min,P=0.000),但切口总长度(16.1±4.1cmvs.49.2±7.2cm,P=0.000)、切口缝合时间(11.0±3.0minvs.33.6±4.8min,P=0.000)及下肢总手术时间(62.6±14.9minvs.73.8±11.6min,P=0.006)明显缩短。术后随访47例(100%),随访时间3~26个月。术后1个月间断小切口组和传统长切口组分别有4.8%(1/21)和34.6%(9/26)发生下肢切口不愈合、血肿、感染等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均愈合。间断小切口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长切口组(P0.05)。结论间断小切口技术采集大隐静脉不增加手术时间,并且有助于减少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患者,男,64岁,因发作性胸痛17年,胸闷,气促14年,症状加重伴夜间不能平卧2d入院,该患者17年前患急性心肌梗死,未予溶栓治疗,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室壁瘤形成,心肌梗死前后均无心绞痛发作史,14年前出现胸闷,气促,偶有夜间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诊断为心力衰竭,但无下肢水肿,腹胀,厌食等,经药物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35.
目的:报告6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方法:2002年2月至2005年5月,对6例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女各半,平均年龄(50.8±11.9)岁。4例行左心室流出道(LVOT)疏通术,1例行LVOT疏通 二尖瓣置换术,1例行室壁瘤切除 左心室再造术。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全组无围术期或远期死亡。1例因术后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需安装心脏起博器。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了LVOT梗阻缓解,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的厚度减小,二尖瓣收缩期前向移动消除。平均随访期25.5个月。最近的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绞痛。5例LVOT疏通术患者,LVOT收缩末期压差明显降低,从(108.1±20.5)mmHg到(20.6±14.7)mmHg(1mmHg=0.133kPa,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亦有减小(P均<0.05)。5例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度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Ⅱ级2例)。结论:HCM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的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并未增加。当LVOT梗阻不能有效解除时,可选择二尖瓣置换术或修补术。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同期或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30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男24例,女6例;年龄51~79岁,平均(67.6±7.4)岁,同期或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各15例.结果 30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手术死亡.同期手术组术后早期出现轻度脑卒中1例,中度脑卒中1例.分期手术组术后早期二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各1例.同期手术组与分期手术组术后胸腔引流量(945±260) ml对(764±334)ml,P=0.109;住ICU(87.7±61.6)h对(52.3±80.8)h,P=0.189;呼吸机使用(31.7±27.8)h对(17.9±7.06)h,P=0.073.同期手术组术后住院(9.7±3.3)天,与分期手术组(17.1±6.9)天相比明显减少(P=0.001),平均住院费用降低了16.7%.术后随访6~42个月,平均(22.0±9.6)个月,随访期内.两组均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心绞痛等并发症.结论 慎重选择患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期或分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临床效果均满意.中、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162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经验. 方法 1998年4月~2003年6月,经胸骨下段正中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62例,包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77例,CABG联合心内手术13例,非体外循环CABG(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72例. 结果手术死亡1例(0.6%),再手术1例(0.6%),术后并发症9例(5.6%).体外循环手术的主动脉阻断、体外循环及手术时间分别为(74.8±23.1) min、(113.6±31.3) min及(255.5±54.5) min.非体外循环手术时间(195.6±50.6) min.吻合口数目1~5个,(2.4±0.7) 个.术后气管插管时间0~364 h,中位数11 h;恢复室时间1~28 d,中位数3 d;术后住院5~60 d,中位数10 d.胸腔引流量(607.2±443.0) ml,按体重计算为(8.6±6.0) ml/kg.38例输血,输血量(1 161.3±741.2) ml. 结论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皮肤切口小;无须特殊器械,操作简单,可获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充分再血管化的效果,可同时进行其他心内手术. 相似文献
38.
病人男,53岁。高血压病史8年。1年前出现无发作规律胸痛、胸闷,向背部放射,含硝酸甘油可缓解,间断双下肢水肿。3个月前冠状动脉(冠脉)及左室造影示三支病变;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射血分数(LVEF)0.22。36h胸痛前发作后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示、V5-7ST段压低渐回基线,肌钙蛋白阳性,心肌酶谱略增高。查体:血压120/85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近年来,以纳米技术制造柔性可延能量收集装置( ultra-flexible energy harvester, UFEH)为能源的供应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动物实验验证此类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大范围应用需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相容性验证。方法通过小型猪动物实验,研究UFEH在生物体内的工作状态,通过家兔对比实验,验证长期佩戴时生物体内相容性。结果于小型猪实验中,器件贴合良好,工作状态符合设计要求,贴合前后实验动物心功能相同,最高输出电压可达3V。在家兔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家兔存活时间与对照组一致,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未出现意外死亡、瘫痪、心功能下降等。结论压电设备于生物体内运行正常,对生物体组织伤害小,输出电压可达到商用级别;但仍需通过结合不同医用材料并对设备进行升级完善,可逐步完成生物体内长期植入目的。柔性可延展压电设备为体内收集机械能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方法,符合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逐步实现能源清洁化,医用设备能源自给提供了可靠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