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近端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连续收治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3 ~ 61岁,平均44岁.其中8例为马方综合征.中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顺行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其中单纯行孙氏手术12例;同期行主动脉根部替换术(Bentall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Bentall+ CABG)1例,冠状动脉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结果 再次手术距离首次手术时间(66±40)个月.体外循环(193±49)min,心肌阻断(90±28) min,选择性脑灌注(22±10) min.术后气管插管(17±10)h.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症4例,其中左下肢轻瘫1例随访期间好转;开胸止血、乳糜胸和胸骨后感染各1例,均于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出院前均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示人工血管血流通畅,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随访3~42个月,平均17个月.1例术后3个月因远端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1例因胸降主动脉扩张合并内膜残余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残余夹层的患者,当主动脉弓扩张速度超过0.5 cm/年,或直径扩张至5 cm以上(或扩张至4.5 cm但合并弓部破口或马方综合征)时,应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孙氏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近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22.
目的总结用自体心包加高方法矫正主动脉瓣脱垂的临床经验。方法2000年5月至2007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对17例主动脉瓣脱垂患者施行自体心包片加高手术,其中主动脉右冠瓣脱垂15例,左冠瓣脱垂1例,无冠瓣脱垂1例;主动脉瓣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7例。取自体心包,用5-0或6-0 Prolene线连续缝合加高脱垂的主动脉瓣。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提示:主动脉瓣微量至少量反流;对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38.3±9.6mm vs.47.2±10.3mm,P=0.013);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9.8±5.6mmHg vs.10.3±5.3mmHg,P=0.792),主动脉瓣舒张期压差均较术前有明显缩小(45.7±13.6mmHg vs.78.4±19.9mmHg,P=0.000)。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无明显主动脉瓣反流4例,轻度反流9例,轻至中度反流4例。平均随访32个月(4~74个月),1例术后4个月因主动脉瓣大量反流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余患者均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结论主动脉瓣瓣叶自体心包加高成形其手术方法简便,对儿童或小主动脉瓣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总结外科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效果和临床经验,分析影响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8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男54例,女27例;年龄19~77岁,平均(41.6±11.7)岁.合并高血压48例,马方综合征15例,主动脉根部瘤7例,主动脉窦部扩张、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缩窄各1例.其中二次手术18例,三次手术4例.对再次手术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主动脉弓部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16例,同期Bentall手术7例,升主动脉替换2例,David手术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例;胸腹主动脉替换31例;支架象鼻术24例,同期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转流5例,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成形3例,左锁骨下动脉重建2例,双瓣置换1例,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1例;胸降主动脉替换9例;内漏修补1例.术后2例死于出血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均为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患者,住院病死率2.5%(2/8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6/81例),其中二次开胸止血3例,呼吸功能不全气管切开1例,术后食管瘘开胸探查+空肠造瘘1例,声音嘶哑1例.全组无截瘫及卒中.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马方综合征是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 外科治疗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早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随访.马方综合征是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治疗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早期效果.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EVAR治疗30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CRI组),选取同一时间段连续EVAR治疗的30例非CRI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对照(非CRI组).所有患者均为发病在14天以内的非马方综合征患者,通过主动脉CTA确诊.57例患者局部麻醉下完成EVAR,同期完成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置入2例、肾动脉支架置入2例.3例在全身麻醉下先行右腋动脉至左腋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的“Y”形人工血管转流术,后行EVAR.术后1个月和1年随访复查肾功能和CTA,评价疗效.结果 CRI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非CRI组[(44.7±13.2)岁对(53.7±16.2)岁,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非CRI组(16.7%对3.3%,P<0.05),均治愈.1例CRI组患者术后6个月因支架远端新发夹层破口,再次入院行EVAR后治愈.术后1个月和1年复查肾功能和CTA,所有患者无肾功能损害加重;CTA显示支架无明显变形、移位和内漏,主动脉真腔及分支动脉血供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合并CRI的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积极行EVAR治疗后,早期效果满意,术后1个月和1年无内漏、夹层破裂出血、神经系统缺血和腹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机械瓣膜功能障碍的原因、外科手术方法,总结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8年10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施行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12276例,其中有32例因机械瓣瓣膜功能障碍而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43.8岁。再次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方式为二尖瓣置换术1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三尖瓣置换术2例,瓣膜角度矫正术2例,异物清除术1例;急诊手术13例,择期手术19例。结果全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为5.1~144.0h,中位时间15h;行气管切开2例。全组再次手术后死亡6例,病死率18.8%(6/32);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并发症3例,分别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顽固性呃逆1例、切口感染1例,均治愈出院。结论机械瓣膜功能障碍是机械瓣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应早发现、早诊断,尽早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6.
椎管内骨软骨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孤立性骨软骨瘤约有1.3%~4.1%发生于脊柱,占椎管内肿瘤的0.4%。而椎管内外同时发生骨软骨瘤更为少见,本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7.
自体三尖瓣后叶材料在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利用患者自体三尖瓣后叶进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技术可行性.方法:2002年7月~2004年7月,13例患者接受了用自体三尖瓣后叶瓣膜成形手术.二尖瓣成形术6例,主动脉瓣成形术7例,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29.7±11.3)岁.体外循环下剪除并修整三尖瓣后叶,作为成形材料进行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结果: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二尖瓣成形患者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值较术前均显著减小(P<0.05).平均随访(11.4±1.6)月后,主动脉瓣成形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术中食道超声及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均未探及三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的存在.结论:自体三尖瓣后叶装置作为重建材料进行主动脉瓣或二尖瓣成形术,近期效果良好,取材后的三尖瓣功能完好,为瓣膜成形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治疗老年主动脉弓部病变患者的临床经验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11例主动脉弓部疾病、无法耐受开胸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下外科手术而接受复合手术的老年患者,其中包括主动脉瘤6例、主动脉溃疡3例和Stanford B型夹层2例。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70岁。患者先行右腋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腋动脉转流手术,然后同期进行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覆盖左颈总动脉及左锁骨下动脉。于术后第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CT血管造影或MRI复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1例于术后8天死亡、脑卒中发生率为0.0%、截瘫发生率为0.0%,仅有2例术后早期出现少量Ⅰ型内漏。随访时间(15±10)个月,无新的死亡病例发生,无迟发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Ⅰ型内漏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内漏消失。结论复合手术治疗老年患者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近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9.
胸椎体椎管内外骨软骨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管内外同时发生骨软骨瘤罕见。我院收治胸椎体椎管内外骨软骨瘤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患,76岁。以双下肢疼痛1年,伴不能走路半个月为主诉入院。该患1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疼痛,伴间歇性跛行,走路距离逐渐缩短不能走远,双下肢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需扶双拐行走,腹部有束带感,近半个月加重,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需他人背着去厕所等。查体: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各棘突及棘突旁无压痛及叩击痛,活动无受限,双上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自双入头以下痛温觉及触觉迟钝,右下肢肌力III级,左下肢肌力II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膝反射亢进,双…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左心辅助的两种插管引流途径(左心室引流与左心房引流)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引流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条犬分别建立左心房-主动脉(LA组)和左心室-主动脉(LV组)的左室辅助动物模型,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LV组的左室收缩压,平均压及压力变化速率均显著低于LA组,辅助后两组的左室,左房与右室内径均减少,但LV组左室内径减少更明显,两组的二尖瓣(E峰)及主动脉瓣的流速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引流途径均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左心室引流时流量大,左室减压更充分,左心房引流对心脏创伤小,出血并发症少,临床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引流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