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肝性脑病大鼠肝和脑组织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与肝性脑病(HE)的关系。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制造大鼠HE模型,35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HE模型组25只,正常对照组10只。HE模型组第1天均腹腔注射TAA300mg·kg-1,第2~4天,每日分别注射TAA150mg·kg-1,直至出现HE症状。正常组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两组大脑、小脑、肝组织中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HE模型组大脑、小脑、肝组织中NO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NOS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HE模型组大脑、小脑、肝组织中NO含量与NOS活性呈正相关(r=0.7284,r=0.8220,r=0.7010;P<0.001)。结论:NO可能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2.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山东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HBV DNA阳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2 10例 ,其中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ASC) 5 3例 ,慢性活动性肝炎 (CAH ,包括轻度、中度、重度 ) 87例 ,肝硬化(LC) 38例 ,重型肝炎 (FHF) 32例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方法检测HBV基因型。结果 B基因型 72例 (34.3% ) ,C基因型 10 2例 (4 8.6 % ) ,B +C混合基因型 36例 (17.1% )。ASC组以B基因型为主 ,而C基因型则在活动性肝病中占优势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CH组 ,B基因型组中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均较C基因型组和B +C基因型组为低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山东地区存在乙肝病毒B基因型、C基因型和B +C混合基因型 ;C基因型为优势基因 ,与肝脏疾病活动性相关 ,B基因型则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有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反义寡核苷酸(asON)体外抗汉坦病毒(HV)的效应。方法:设计合成了分别针对HV S基因片段5′端手柄状结构区的asON1和针对mRNA翻译起始区的asON2,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sON作用后HV感染细胞培养上清中HV核蛋白(NP)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asON作用后感染细胞膜上NP的表达水平,空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测定asON作用和HIV感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病毒滴度。结果:asON可抑制NP的合成以及病毒活恬。结论:asON具有一定的抗HV作用,有可能作为一种治疗人HV感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探讨依布硒啉对肝性脑病(HE)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Ⅰ),HE模型组(Ⅱ),依布硒啉处理组(Ⅲ)和溶剂对照组(Ⅳ)。用硫代乙酰胺(TAA)腹腔注射,建立Ⅱ期HE模型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依布硒啉和二甲基亚砜(DMSO)灌胃1周。检测各组血清3-硝基酪氨酸(3 N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观察肝脏的病理改变。结果  Ⅲ组大鼠HE症状较Ⅱ组和Ⅳ组进展缓慢;Ⅲ组与Ⅱ组、Ⅳ组比较各血清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布硒啉对TAA诱导的HE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缓HE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依布硒啉能够清除体内过氧亚硝酸阴离子且阻止酪氨酸硝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46.
47.
北京市自 1990年开始逐步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同时对托幼儿和小学生进行接种 ;1994~ 1997年连续几年对青少年实施普种。以后又逐步对宾馆、机关等单位的成人开展乙肝疫苗的接种。并从 1996年底东城区开始使用重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本课题通过对东城区不同人群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对其接种乙肝疫苗的效果进行评价 ,为制定下一步乙肝免疫策略 ,如青少年加强免疫时间、成人接种乙肝疫苗等提供科学依据。1 研究内容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按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不同人群共1917人 ,包括 6个地段内 1~ 3岁全…  相似文献   
48.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旨在探讨乙肝病毒基因型对α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方法 :12 6例慢性HBVDNA阳性患者中B基因型 3 8例 ,C基因型 69例 ,B C基因型 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α 干扰素 3 0 0万单位 ,肌肉注射 ,每周 3次 ,共 2 4周。结果 :B基因型起始应答率 (81 6% )明显高于C基因型 (3 7 7% )及B C基因型 (4 2 1% ) ,而持续应答率为 42 1% ,亦明显高于基因型C (14 5 % )及基因型B C (15 8% ) (均P <0 0 0 1)。结论 :B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应答率高 ,提示基因分型对抗病毒治疗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组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病毒载量的相互关系;初步明确PBMC病毒量与肝细胞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接受肝活检.一部分肝穿标本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另一部分用于HBV DNA定量检测.同时分离患者PBMC,用于病毒载量分析.病毒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同时收集患者的生化检查资料.通过SAS 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BMC中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HBV DNA载量呈中度正相关(r=0.53855,P<0.0001);与血清病毒载量也呈正相关(r=0.48316,P=0.0006);与血清转氨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性.以PBMC病毒载量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逐步回归方程:Y=3.71301 0.16946X(Y:PBMC病毒载量;X:肝组织病毒载量).结论:PBMC中病毒载量受肝组织病毒量的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提示PBMC中可能存在复制型的HBV.  相似文献   
50.
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对慢性乙型肝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用序列特异型引物多 聚酶链反应测定山东地区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6例对照的HLA-DRB1*03、*07、*09、*12、*15等位基 因。慢乙肝组HIA-DRB1*07等位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α-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组HLA- DRB1*07阳性率明显高于应答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HLA-DRB1*07高阳性率与α-干扰素治疗低应答率有密 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