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95篇 |
免费 | 336篇 |
国内免费 | 20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篇 |
儿科学 | 68篇 |
妇产科学 | 67篇 |
基础医学 | 252篇 |
口腔科学 | 36篇 |
临床医学 | 1163篇 |
内科学 | 537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116篇 |
特种医学 | 19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332篇 |
综合类 | 1871篇 |
预防医学 | 734篇 |
眼科学 | 103篇 |
药学 | 765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776篇 |
肿瘤学 | 2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62篇 |
2021年 | 198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93篇 |
2015年 | 114篇 |
2014年 | 320篇 |
2013年 | 326篇 |
2012年 | 312篇 |
2011年 | 364篇 |
2010年 | 333篇 |
2009年 | 378篇 |
2008年 | 348篇 |
2007年 | 319篇 |
2006年 | 325篇 |
2005年 | 297篇 |
2004年 | 291篇 |
2003年 | 242篇 |
2002年 | 218篇 |
2001年 | 251篇 |
2000年 | 211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171篇 |
1997年 | 166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62篇 |
1990年 | 65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29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91.
干湿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效果监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干、湿无菌持物钳经时限性100次监测比较,结果提示,干式持物钳在使用和管理上优于湿式持物钳,前者在4h使用时间内监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后者。使用干式持物钳不需每周更换消毒液;使用时不残留消毒液,不会污染无菌物品;符合院内感染要求;节省开支。 相似文献
92.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具有调控基因表达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RNA。miRNA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并在各类肿瘤和癌组织异常表达,参与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转移、凋亡以及肿瘤干细胞成瘤能力。miRNA既具有基因治疗研发潜力,也可作为抗癌和抗肿瘤治疗靶点应用到癌症的防治。miRNA能够被癌细胞分泌到微环境和外周血,可作为新型生物标志物,研发应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本文对国内外miRNA基础研究和临床研发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客观、科学分析miRNA在调控肿瘤发生和癌转移领域的转化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3.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50例疗效观察安翠云王秀芝黄志民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全身性骨骼疾病,治疗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0例均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六十岁以下已绝经的妇女。临床上具有腰背痛... 相似文献
94.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4年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类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50.0%(7/14)发生在降部,其中恶性占57.1%(4/7).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6/14),右上腹隐痛不适(5/14)和乏力、体重下降(3/14),诊断手段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3/14)、B超(13/14)和CT(9/14).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或位于降部、直径≥5 cm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及较小者宜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 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CT、EUS确诊,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95.
解放军第15医院于1996年2月~2008年10月共收治7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retroeaval ureter)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醛固酮合酶基因(CYP11B2)和11-β羟化酶基因(CYP11B1)多态性与原发性醛同酮增多症(PA)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醛固酮瘤(APA)和特发性醛崮酮增多症(IHA)患者(APA 134例,IHA 45例)及正常人群(118名)中CYP11B2和CYP1181基因的5个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其中,intron 2采用2个独立的PCR反应,其余位点均采用Taqman探针法.采用Haploview 4.0、SNPassoc 1.5-3和Haplo.stats 1.3.8软件分析CYPllB2和CYP1181基因多态性与PA的关系.结果 所选位点均获成功检测,APA和IHA组中rs6410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1.09×10-5,P=0.015).与对照组相比,APA组中rs6410位点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比例增高(P=2.19×10-4),而IHA组中rs6410位点AA基因型和AG基因型仅在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校对后比例增高(OR=4.06,95%CJ 1.31~12.66;OR=2.41,95%CI 1.02~5.72).APA组中发现1个易感单体型AAAWT(OR=1.44,95%CI 1.19~1.76),IHA组中发现3个易感单体型AAAWT、AGGWT和AGAWC(OR=1.55,95%CI 1.23~1.96;OR=1.49,95%CI 1.17~1.89;OR:1.40,95%CI 1.04~1.88).同时在APA组中发现1个保护性单体型GGAWT(OR:0.73,95%CI 0.55~0.97).结论 CYP11B2和CYP11B1基因多态性与APA和IHA的发病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与细胞核仁组成区的关系,以及CT扫描和AgNOR技术联合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CT扫描和AgNOR技术对38例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淋巴结短径≥8mm的10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7例,此7例肺癌细胞的AgNOR/核均数为8.97±0.72。且AgNOR颗粒均表现为聚集型。伴淋巴结转移肺癌的AgNOR/核均数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肺癌(P<0.05)。结论:提示以CT扫描淋巴结短径≥8mm,肺癌细胞核内AgNOR颗粒为聚集型,AgNOR/核均数≥8作为标准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AgNOR技术及CT扫描联合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中枢毒蕈碱受体(M 受体)对大鼠迷走神经传出放电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6 组(每组6 只):加兰他敏组、中枢M 受体拮抗组、新斯的明腹腔组、新斯的明侧脑室组、M1 受体激动组及M2 受体拮抗组.将迷走神经放电信号引导至BL-420F生理仪持续记录,其中采样速率1 kHz/s,滤波范围100~1 000 Hz.稳定记录神经放电信号10 min(作为基础值)后,按照上述分组注射相应药物,并持续记录迷走神经传出放电活性60 min.整个放电观察周期内,每隔10 min 为时间点,记录放电频率和峰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传出放电频率于加兰他敏注射后17 min 开始明显增加,持续至观察期结束.期间最高值为(516±40)Hz,最低值为(249±26)Hz,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注射加兰他敏前给予硫酸阿托品干预处理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和峰值与给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放电图内仅观察到散在爆发电位.腹腔注射新斯的明前10 min 内观察,迷走神经传出放电频率和峰值记录无明显变化(P>0.05).侧脑室注射新斯的明前10 min 内观察,放电频率和峰值无明显变化(P<0.05).放电频率于新斯的明注射后13 min 开始明显增加,持续至观察期结束,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注射MCN-A-343 前10 min 内观察,放电频率和峰值记录无明显变化.放电频率于MCN-A-343 注射后12 min 开始明显增加,持续至观察期结束,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注射美索曲明前10 min 内观察,迷走神经传出放电频率和峰值无明显变化,注射美索曲明后8 min左右,放电峰值显著增加,持续48 min 后回落至注射药物前水平,期间各时间点,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电频率于美索曲明注射后17 min 开始明显增加,持续至观察期结束.与给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抑制中枢胆碱酯酶而提高乙酰胆碱含量,可增强迷走神经的传出活性;此过程可能是由中枢M1 受体介导的;而中枢M2 受体则可能抑制迷走神经传出活性.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