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近年来,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越来越不典型,而小儿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早期诊断对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改善其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超声心动图对IE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患儿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种类,提高超声诊断PLSVC及相关心脏畸形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7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212 309例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及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8 40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患儿1676例,分析永存左上腔静脉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发生率。结果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检出率约0.79%(1676/212 309),其中Ⅰ型永存左上腔静脉最常见约占99.7%(1671/1676)。永存左上腔静脉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的检出率约3.0%(866/28 403)。1676例永存左上腔静脉的患儿中,合并先天性心脏心脏病的患儿866例(51.7%),常见的为室间隔缺损202例(23.3%)、房间隔缺损149例(17.2%)、法洛四联症73例(8.4%)、动脉导管未闭58例(6.7%)、主动脉该缩窄及主动脉缩窄复合畸形52例(6.0%)、心内膜垫缺损34例(4.0%)、右室双出口29例(3.3%)。结论永存左上腔静脉常合并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准确诊断永存左上腔静脉及其合并畸形,能够为临床制定患儿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患者主动脉缩窄的特点以及超声心动图在其诊断、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主动脉缩窄患者102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EF)数值将其分为EF降低组(EF〈60%)及EF正常组(EF≥60%),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超声表现,总结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主动脉缩窄的特点。对EF降低组中手术者分别于术后1 d、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随诊,并与术前对比。结果 EF降低组17例,经增强CT或手术证实,超声确诊15例,误诊2例。EF降低组与EF正常组相比,孤立型主动脉缩窄多见,往往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重度增大、左心室心内膜回声粗糙、冠状动脉近段内径增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5、13.246、32.750、8.330,P均〈0.05);两组在狭窄程度、缩窄形态、室间隔及室壁增厚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32,χ2=0.222、0.678,P均〉0.05)。EF降低组中12例患者经手术矫治并术后超声随诊,术后1 d、1个月、6个月各时段狭窄修复处内径及压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69、-9.987、-11.265,t=6.463、5.108、5.632,t=4.986、5.713、7.219,P均〈0.05)。左心室EF值在术后1 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17,P〉0.05);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9、-9.198,P均〈0.05),术后6个月左心室EF值均值〉60%。结论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的主动脉缩窄有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心动图对其诊断及术后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4.
马桂琴  尹桂茹 《山东医药》2012,52(10):78-79
目的观察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的患儿45例(观察组),单纯分泌性中耳炎不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儿4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40例(健康组),用免疫荧光测定法测定三组儿童外周血中CD4+、CD8+、CD4+/CD8+的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CD4+、CD8+、CD4+/CD8+水平分别为47.23%±6.37%、23.07%±4.64%、1.64±0.22,均高于对照组的30.25%±3.86%、20.48%±3.94%、1.48±0.13和健康组的26.84%±4.75%、19.57%±1.85%、1.36±0.22(P均<0.01),对照组与健康组相比,P均>0.05。结论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外周血CD4+、CD8+、CD4+/CD8+水平高于不伴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及健康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腺样体肥大患儿免疫功能受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失衡可能参与了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5.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126.
国医大师薛伯寿教授擅长以六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通过跟师学习对厥阴病合病、并病理论加深了认识。厥阴病常见渴欲饮水、饮后不解、胃脘疼痛、嘈杂或烧灼、气逆、知饥不欲食、食后吐、大便次数多、腹泻等症蕴含着并病概念。同时举验案说明厥阴病的合病与并病并无一定规律可循,可出现六经的任意两经、三经及四经同病,并可兼夹蓄水证、瘀血证等,从而印证了六经围绕少阴少阳为枢进行多系统的开合运动,并给出厥阴病合病及并病的诊治思路。六经具有动态性,即在一经向另外某经传变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某经的一些症状而不是全部症状.最后指出乌梅丸是厥阴病正治方,主要药物为乌梅和川椒。  相似文献   
127.
张亚男  马桂琴 《光明中医》2023,(10):1923-1925
目的 分析燔针劫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燔针劫刺结合常规针刺治疗,隔日1次,每周3次。2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愈显率80.0%(48/60),总有效率93.3%(56/60)。结论 燔针劫刺结合常规针刺可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