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2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68例损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波  颜登国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4,29(5):456-456,459
损伤性腹膜后血肿(Traumatic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TRH)是腹部损伤的常见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是骨盆骨折,约占50%~60%。Henao将其分为:中央型、肋腹型、盆腔型、复合型。我院自1992年1月~2002年1月共收治各种腹部外伤患者305例,经腹部CT检查和剖腹探查确诊为后腹膜血肿者6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同期收治的788例大肠癌患者中,多原发性大肠癌的发生率为5.08%,(40/788),其中同时多原癌32例(4.06%),异时多原癌8例(1.01%);合并大肠息肉者占40%;同时多原癌术前确诊率为46.9%,术中探查发现的15例(46.9%),2例(6.25%)在手术后切开标本时发现;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80%和53,3%。结论 全面的手术前检查、术中仔细探察和定期术后随访能够提高多原发大肠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3.
结直肠损伤是腹外伤中较常见的严重损伤之一,结肠内含有大量细菌,结肠壁薄,血运差。所以结肠损伤后极易感染,组织愈合能力差,临床处理比较困难,严重时危及伤者生命。本文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8例结直肠损伤作一临床总结,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rtoperative inflammcotory intestinal obstracfion,EPⅡ)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69%~14%,以结肠或直肠手术发病率较高,占术后肠梗阻的20%,以肠动力障碍性因素致肠梗阻多见,其中一部分既有机械性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性因素,处理不当,常常导致重度感染或肠出血,甚至肠瘘等并发症。2001年3月~2004年3月,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EPⅡ,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5.
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因此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问题.本文回顾分析122名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几种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结肠造口方式与造口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385例行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造口类型、造口途径等因素对造口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385例结肠造口中有158例(41.0%)出现226个造口并发症。襻式造口与端式造口相比,局部肠坏死率低,但早期皮肤刺激发生率高,后期肠脱垂和造口旁疝的发生率高。端式造口通过腹膜外隧道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结肠造口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率,与造口类型、造口途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7.
nm23、E—CD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大肠癌标本中nm23和E-CD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部位的大肠癌标本进行nm23和E—CD染色,高倍光镜下观察,分析相关指标。结果nm23和E-CD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二者与Dukes分期以及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nm23和E-CD联合检测对大肠癌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患者免疫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方法从1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原发癌肿瘤组织中提取mRNA,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8例有肝脏转移和无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基因表达。结果与无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相比,有肝脏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有11条免疫基因即羧基肽酶D、高亲和力IgE Fc受体γ链、低亲和力IgG FcⅢa受体、游离脂肪酸受体2、白细胞介素-2γ链、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C、补体B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复合物(HLA)-DMA、HLA-DMB、HLA-DQA1和颗粒酶B均表达下调。涉及功能变化包括免疫细胞的生长激活、信号传递、肿瘤免疫原性、细胞因子、受体、补体、肿瘤细胞凋亡等方面。结论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中免疫基因的表达普遍下调,从多种途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使癌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系统杀灭而在远处目标脏器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回顾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45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按患者是否并发急性肠梗阻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和围手术期病死率。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和未并发急性肠梗阻者术前贫血发生率分别为66.7%(106/159)和21.0%(81/386),术前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分别为23.9%(38/159)和10.4%(40/386),术前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分别为40.9%(65/159)和8.8%(34/386),手术根治率分别为65.4%(104/159)和83.4%(322/3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9.6%(63/159)和21.0%(81/386),围手术期病死率分别为8.2%(13/159)和1.0%(4/3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和未并发急性肠梗阻者非计划再次手术率分别为1.9%(3/159)和1.8%(7/386),P〉0.05。结果表明,并发急性肠梗阻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合并症多,手术根治的比例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高,手术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60.
腹部手术后 ,肠蠕动的早期恢复对病情转归十分有利 ,但至今仍未能很好解决因肠蠕动恢复较晚而产生的许多问题 ,如何促进术后肠蠕动是外科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1] 。用局麻药行硬膜外麻醉和止痛可加速肠功能恢复 ,其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认为局麻药被吸收后的全身作用是其机理之一。我们于 1 998年 6月对此进行实验研究 ,观察通过静脉给予利多卡因是否能促进肠蠕动。1 资料和方法1 1 动物准备 :健康家兔 1 2只 ,体重 2~3 5kg ,由贵阳医学院动物室提供。所有家兔均腹腔注射戊巴比妥 30mg/kg麻醉 ,耳缘静脉穿刺输液 ,均行盲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