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31.
目的探讨自体腹膜管修复胆总管缺失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雄性成年普通家兔20只,分为A、B两组,两组都建立胆总管缺损模型,切取壁层腹膜制成腹膜管,分别与胆管上、下断端行端端吻合,腹膜管外包带蒂大网膜。术后观察实验动物活动、饮食、巩膜有无黄染及二便等一般情况。A组和B组分别于修复术后4周和12周再次开腹,切取修复区胆管行HE光镜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局部组织的愈合、胆管上皮的爬行情况。结果动物存活情况:2只实验兔分别于修复术后第9 d和第15 d死亡,其余18只实验兔均健康存活至再次手术。大体标本观察:修复段胆管质地柔韧,管腔无狭窄。探查肝脏表面光滑,质韧。光镜观察:腹膜管大部分腔面覆盖着单层柱状上皮,中外层为增生纤维组织,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并见较完整的毛细血管。结论自体腹膜管修复缺损胆总管后,使用带蒂大网膜包裹,腹膜管的成活率高,胆管上皮可逐渐由两端向对侧移行覆盖腹膜管腔面。  相似文献   
32.
33.
目的 评价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及鉴别结核病是否为活动性方面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87例住院患者(结核性疾病患者128例,其中活动性结核组103例,陈旧性结核组25例;非结核性疾病患者459例,免疫损害组241例,非免疫损害组218例)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T-SPOT.TB、病理、PPD、抗酸杆菌涂片及Mtb-Ab等的结果,数据采用SPSS 16.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87例T-SPOT.TB阳性者中确诊结核病患者106例,阳性预测值56.68%(106/187),400例阴性者中确诊非结核病患者378例,阴性预测值 94.50%(378/400)。587例中共确诊结核性疾病128例,T-SPOT.TB检测的敏感度为82.81%(106/128),均高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35.71%(30/84)、抗酸杆菌涂片8.74%(9/103)及结核抗体(Mtb-Ab)14.06%(9/64)的敏感度,活动性与陈旧性结核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93.20%(96/103)和40.00% (10/25);459例非结核性疾病患者中免疫损害组与非免疫损害组T-SPOT.TB的检测特异度分别为71.37%(172/241)和94.50%(206/218)。结核性胸膜炎及腹膜炎患者T-SPOT.TB的敏感度为100.00%(37/37)。活动性结核与陈旧性结核病患者混合肽ESAT-6和CFP-10总SFCs计数中位数分别为502个/106 PBMCs和430个/106 PBMCs, 四分位数间距(P25, P75)分别为(217个/106 PBMCs,1287个/106 PBMCs)和(140个/106 PBMCs,1303个/106 PBMCs),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29.5,P=0.585)。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混合肽ESAT-6和CFP-10总SFC中位数分别为456个/106 PBMCs和528个/106 PBMCs, 四分位数间距(P25, P75)分别为(264个/106 PBMCs,950个/106 PBMCs)和(186个/106 PBMCs,1244个/106 PBMCs),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83.0,P=0.871)。 结论 T-SPOT.TB在低风险人群中检测的特异度较好,而在有潜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检测的特异度明显降低,在结核性浆膜腔积液中检测的敏感度较高,与PPD、抗酸杆菌涂片及Mtb-Ab相比,敏感度较高,但对鉴别是否为活动性结核病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COPD稳定期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18μg/d吸入;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肺功能、呼吸困难指数、6rain步行试验等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肺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蛄论噻托溴铵不仅能够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耐力,而且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成人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RAG1基因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104例初发、22例复发成人B-ALL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RAG1基因的表达,分析基因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初发、复发成人B-ALL患者RAG1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3.94 vs 1.23)(P0.001);(5.86 vs1.23)(P0.01)。6例初发与复发患者成对标本分析显示,RAG1表达水平在疾病复发时显著高于初发(13.65 vs2.31)(P0.01)。IKZF1基因外显子3-6缺失的异构体Ikaros isoform 6(Ik6)阳性患者RAG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k6阴性患者(5.30 vs2.11)(P0.05)。RAG1高表达组LDH水平大于1 000 U/L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组(42.2%vs20.5%)(P0.05)。结论:RAG1基因表达上调在成人B-ALL发生发展中尤其在复发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上调与IKZF1基因缺失相关。监测RAG1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为临床预测成人B-ALL患者疾病进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6.
青少年是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一个特殊群体,保护生育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率与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是青少年腹股沟疝治疗的重点。虽然目前青少年腹股沟疝修补多种术式并存,但生物材料所具备的能够促进组织再生重塑的特性使其在青少年腹股沟疝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选择与实施基于生物材料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对于保证青少年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genistein对肝癌细胞侵袭性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Bel 7402肝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5靏/mL和10 靏/mL genistein干预,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细胞活力和不同时间点细胞体外黏附能力变化,以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同时行局部黏着斑激酶(FAK)表达、细胞DNA含量的双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和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genistein显著抑制Bel 7402肝癌细胞株的生长,其细胞活力显著下降,肿瘤细胞抑制率在G5组平均为26.71%,在G10组平均为42.64%;细胞体外黏附能力受到显著抑制,在genistein作用的前40 min内最为明显,40 min时的黏附抑制率在G5组为43.52%,G10组为84.18%;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G10组的侵袭抑制率可达28%;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期细胞比率显著降低,细胞生长主要阻滞在G2/M期;信号转导分子FAK表达在G10组(12.89±0.36)%显著低于对照组(19.75±1.12)%(P<0.05).结论genistein可以显著抑制Bel 7402肝癌细胞株的体外侵袭性生长,FAK表达改变与genistein抑制作用的发挥相关.  相似文献   
38.
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红  顾岩  李国华 《医学综述》2005,11(7):646-647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光导纤维及电子技术的发展,60年代末诞生了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并逐渐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国自70年代初开展纤支镜检查,现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纤支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和近年来的进展情况,特予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39.
腹股沟疝经前路腹膜前修补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腹股沟疝修补术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历了有张力、低张力到无张力修补的历程.应用人工合成材料的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已成为目前最常实施的疝修补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40.
Modified 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疝36 例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odified Kugel补片治疗腹股沟疝的技术操作要点,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应用Modified Kugel补片行开放性前入路腹膜前修补术的36例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46±13)min,术后住院(4.7±1.6)d。全组病人伤口一期愈合,无浆液肿及感染发生。术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应用Modified Kugel补片治疗腹股沟疝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