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45篇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积雪草甙对实验大鼠乳腺增生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积雪草甙对实验大鼠乳腺增生症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应用苯甲酸雌二醇,黄体酮制备大鼠乳腺增生症模型。在制备模型同时或之后,灌服积雪草甙,于给予受试药后第32天测量左右两个乳房直径,高度和乳头直径;放射免疫测定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浓度;镜下观察乳腺增生的病理改变,计算乳腺增生率和增生程度。结果:积雪草甙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症的发生率,抑制乳腺增生程度,调节血清E2和P浓度,改善E2/P比值,积雪草甙能降低乳腺增生程度,减少乳腺增生症的发生率,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92.
痛风是因嘌呤及尿酸代谢紊乱引起血尿酸持续性升高,致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诱发炎症反复发作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尿酸升高和炎症发作。研究表明痛风与肠道菌群的改变互为因果,肠道菌群不仅能够影响嘌呤及尿酸代谢也可调节炎症反应。因此,调理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痛风的一种新策略。该文从肠道菌群调节嘌呤及尿酸代谢和炎症反应出发,以阐明调理肠道菌群作为痛风治疗新策略的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93.
专栏导读:AME Groups旗下出版了Journal of hToracic Disease (《胸部疾病杂志》)、Annals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心胸外科年鉴》)、Translational Cancer Research(《癌症转化研究》)和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转化医学年鉴》)等20余本英文医学学术期刊。2014年,AME Groups中文平台--“科研时间”的诞生,为广大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带来了福音,提供了更多科研交流和学习分享的机会。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我们“AME科研时间专栏”,订阅我们的公众微信号(科研时间:amegroups),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便于将这个专栏建设得更好,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一个栏目。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选取65例经本院血液科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清标本,同时进行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和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并对其中6例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跟踪检测。结果 59例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检测出M蛋白带,6例未检测出。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分型:IgG型45例(69.2%),其中κ轻链型28例,λ轻链型17例;IgA型10例(15.4%),其中κ轻链型4例,λ轻链型6例;IgM型2例(3.1%),游离轻链型4例(6.2%),双克隆型4例(6.2%)。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持续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免疫固定电泳技术作为一种高灵敏度、特异性好的检测技术,可以在临床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
帕金森病与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死亡、残存神经元多巴胺合成能力降低,导致锥体外系运动调节功能减弱。中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降低程度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的减少程度相一致。突触前膜重摄取是多巴胺生理效应中止的主要方式,而多巴胺转运体是实现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进入突触前膜胞质的多巴胺,再经囊泡膜上的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转运至囊泡内,以待重新利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源于多巴胺自身氧化的内源性毒性。在突触前膜重摄取多巴胺的过程中,多巴胺转运体和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发挥转运递质和隐匿毒性物质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药物新靶标,并对传统的左旋多巴治疗方案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97.
目的测定头孢曲松-舒巴坦复方制剂(2:1)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MIC和持续效应。后者包括抗生素后效应(PAE)、内酰胺酶抑制剂后效应(PLIE)和亚抑菌浓度后效应(PASME)。方法以肉汤试管稀释法测定MIC。将大肠埃希菌与一定冲击浓度的头孢曲松-舒巴坦作用2h后,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继续培养,用倾皿培养法进行菌落计数(CFU/mL),以log(CFU/mL)对培养时间(h)绘制生长曲线,计算PAE、PLIE和PASME。结果①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分别为8/4mg/L和大于256mg/L。②头孢曲松和头孢曲松-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PAE为负值或很短。③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的PLIE在低冲击浓度(2MIC、4MIC)时为负值或很短,当浓度增加至10MIC时,其PLIE〉6.5h。结论时间依赖的头孢曲松-舒巴坦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PLIE存在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为了提高头孢曲松-舒巴坦的临床疗效,其给药方法的设计除了要延长T〉MIC外,适当提高给药的峰浓度或许亦有利于疗效的发挥。  相似文献   
98.
正布鲁菌是一类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可引起肌痛、关节痛、脊柱炎、睾丸炎、肝脾肿大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最常见由血液和骨髓中分离,少数患者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约占布鲁菌病的5%[2]。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由布鲁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女,64岁。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7.6℃,无畏寒、寒战,无明显咳嗽咳痰,自服阿莫西林及清开灵治疗,效果不明显;伴头痛及恶心呕吐,头痛为阵发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南京部分社区成年健康人群鼻咽部5种主要机会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将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分离自社区成年健康人群鼻咽部的5种主要机会致病菌分别进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和琼脂稀释法。按CLSI 2010年标准判定结果,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019例社区成年健康受检者鼻咽部标本中分离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04株,其中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62株(占40.10%);金黄色葡萄球菌109株中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9株(17.43%);两种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均表现出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100%敏感,MRSA和MRCNS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显示高度耐药。肺炎克雷伯菌32株,除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稍偏高(39.20%),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皆较高,ESBLs阳性率为25.00%。49株肺炎链球菌中大部分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青霉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71.20%、76.90%和74.40%。流感嗜血杆菌74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为44.4%,但对其他常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高。结论南京部分社区健康成年人鼻咽部所携带的主要机会致病菌中,MRSA和MRCNS对多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显示高度耐药,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常用的红霉素、克林霉素和青霉素显示了高耐药。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数常用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高。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防止耐药菌在社区的扩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0.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死亡、残存神经元多巴胺合成能力降低,导致锥体外系运动调节功能减弱。中脑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降低程度与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的减少程度相一致。突触前膜重摄取是多巴胺生理效应中止的主要方式,而多巴胺转运体是实现该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进入突触前膜胞质的多巴胺,再经囊泡膜上的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转运至囊泡内,以待重新利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选择性缺失源于多巴胺自身氧化的内源性毒性。在突触前膜重摄取多巴胺的过程中,多巴胺转运体和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发挥转运递质和隐匿毒性物质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药物新靶标,并对传统的左旋多巴治疗方案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