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61.
62.
目的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BCR/ABL阴性MPNs患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突变,根据情况给予羟基脲和(或)干扰素治疗,定期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90例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63.3%,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2%、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0.0%、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PN-U)66.7%;PV、ET两组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MPNs患者与无并发症的MPNs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基脲对MPNs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用羟基脲组及单用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PNs亚型的JAK2V617F突变发生率存在差异;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与疾病的各项临床特征密切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MPNs患者对羟基脲治疗敏感性更高,且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羟基脲或干扰素。  相似文献   
63.
目的 分析呼和浩特地区表观健康成年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 hHcy)检出情况,并建立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19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25 678例成年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检测Hcy水平,依据性别、年龄、种族分组并比较组间Hcy水平,分析Hcy水平与性别、年龄和种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参考值范围。结果 体检者血清Hcy检测数据呈偏态分布(W=0.235,P=0.000)。血清Hcy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男性年龄组间比对(Z=-2.417~4.657,P=0.000~0.269),女性年龄组间比对(Z=1.970~3.896,均P <0.05),各年龄组间男性Hcy水平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704~-2.398,均P <0.05);蒙古族人与汉族人血清Hcy水平[12.28(10.53, 15.05) vs 12.25(10.47, 14.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86,P=0.127)。体检者的血清Hcy水平浓度与性别、年...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新靶点的小干扰RNA (s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策略.方法 设计合成3个EPO siRNA片段,与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和卡那霉素抗性的质粒载体连接,转化到JM109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中,采用碱基序列测序方法鉴定其构建情况.在人脑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株中,转染成功构建的3个EPO siRNA真核表达载体,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U251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靶点EPO siRNA真核表达载体,即PEPO-1、PEPO-2与PEPO-3,并且构建的3个EPO siRNA真核表达载体序列,与所设计的标准序列完全相同,未发现任何突变、缺失、插入等基因异常情况.②本研究成功将3个EPO siRNA真核表达载体PEPO-1、PEPO-2与PEPO-3转染至人脑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内,并且所有转染PEPO-1、PEPO-2与PEPO-3的U251细胞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新靶点EPO siRNA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于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中,为EPO在贫血等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国产坎地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关于坎地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应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初检出87篇文献,经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进行分析.同质性检验,有效性:χ2=1.85,df=10,P=1.00;安全性:χ2=5.46,df=10,P=0.86.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及综合分析后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综合分析后,国产坎地沙坦酯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抗高血压药物有偏高的趋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比较有偏低的趋势.结论 国产坎地沙坦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的动态表达,揭示GD-NF对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老龄Wistar大鼠30只,雌雄随机分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25只。采用Pulsinelli-Brierley 4血管阻塞改良法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组分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1 h、6 h、2 d、4 d、9 d组,每组均5只。对照组不做椎动脉电凝和颈总动脉断流。应用免疫组化ABC法研究小脑GDNF的动态表达。结果正常老龄大鼠小脑各层组织均有一定量GDNF表达;小脑分子层和髓质于缺血再灌注1 h~9 d,GDNF表达均无明显动态变化;小脑梨状细胞层缺血再灌注2~4 d其表达显著增加,且以2 d表达最高,9 d时降至对照组水平;小脑颗粒细胞层GDNF的表达仅于2 d时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小脑分子层和髓质缺乏应激的GDNF神经元保护作用;小脑梨状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具有短期的GDNF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和残存的神经元胞质内Lewy小体形成为病理特征.由于发病率的增加及其不可根治性等特点,PD已成为神经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制备稳定的疾病模型成为研究的主要手段.近年来蛋白酶体抑制剂成为制备PD模型的新型药物,下面就该药物在PD模型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8.
老年人药源性低血糖症时往往缺乏自主神经兴奋症状,而以脑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极易误诊为脑血管病。现将近2年来我科收治的首诊曾被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8例药源性低血糖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低血糖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感染四项阴性献血者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感染EBV的情况及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荧光PCR技术对500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袋进行EB病毒核酸定量,统计其感染率,并根据EBV的EBNA2与EBNA3C基因连锁多态性及BamHI基因某些片段的保留与缺失通过PCR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检测对EBV阳性标本进行A/B、F/f、C/D分型,分别统计出各型别的检出率。结果 500例血液制品样本中共有44例检测到有EB病毒DNA拷贝,阳性率为8.8%(44/500)。其中A/B分型中A型检出率为36.36%(16/44),B型检出率为63.64%(28/44),A型和B型混合感染未检出。F/f分型中F型检出率为79.55%(35/44),f型的检出率为20.45%(9/44),无两型混合感染。C/D分型中C型检出率为70.45%(31/44),D型检出率为29.55%(13/44),无两型混合感染。结论 感染四项阴性献血者输血时有EBV感染的可能,EBV阳性的样本中,多数以B、C、F型EBV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70.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低分子植物成分,具有C6-C3-C6基本构型,为植物体多酚类代谢物,主要成分为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黄烷醇类、异黄酮及二氢黄酮类、双黄酮类以及查尔酮、花色苷等[1]。黄酮类化合物已被认为是中蒙药材中对降低罹患癌症风险率潜在有益的一种成分。这种化合物被报道有抗氧化特性、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增殖、血管再生的功能[2]。槲皮素是一种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诸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压、扩张冠状血管、抗炎、抗肿瘤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抗肿瘤及抗氧化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