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9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通过探讨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实现早诊早治。方法:对2例疑似原发性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腿型)患者进行临床表现分析及组织病理检查,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抗原标记确诊,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21天为1个疗程,连续半年结束疗程继续随访。结果:弥漫性大B淋巴细胞瘤进展迅速,可破溃,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真皮单核细胞浸润,细胞异型明显,免疫组化表现为B细胞表型,CD20(+),CD79a(+),BCL-2(+),CD10(-),BCL-6(-),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随访2年疗效肯定。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疗连续6个疗程治疗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92.
目的 观察微波结合皮下搔刮术治疗腋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腋臭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改良组28例,采用微波辐射毛囊法结合皮下搔刮术治疗腋臭;传统组36例,仅采用微波辐射毛囊法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改良组无论痊愈率还是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微波结合皮下搔刮术治疗腋臭疗效明显高于传统单纯微波法,是微创治疗腋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3.
生殖器疱疹是目前世界上以及我国沿海地区常见性病之一,而且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生殖器疱疹病毒(HSV)不但引起原发感染,还会产生潜伏和复发感染。无论是有临床表现的生殖器疱疹或是无症状的潜伏感染,都可以传染给性伴侣,妊娠的妇女还可垂直传染给胎儿。虽然目前的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以及缬昔洛韦的应用对缩短有症状生殖器疱疹病程和重症患者的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不能有效预防疱疹病毒感染以及控制潜伏、复发生殖器疱疹。因此疱疹病毒疫苗的研究为预防和控制复发生殖器疱疹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94.
患者女,15岁,因外阴多发丘疹、渗液1年于2012年10月就诊。患者1年前外阴出现散在数个丘疹,偶有渗液,随后丘疹逐渐增多增大,行走、跑步、摩擦后丘疹渗液明显,局部偶有轻度瘙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不详,未予以治疗。既往史:11年前有车祸外伤史,随后3年内下腹部、外阴及双大腿共行皮肤移植手术3次。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95.
<正>病例1:患者女,23岁。主诉:右眼周红斑伴痒2月。现病史:患者2月前始出现右眼周红斑,瘙痒明显。外院诊断"皮肤过敏",予外用激素治疗后无好转,红斑扩大,并出现少许小脓疱,无畏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既往史及个人史:长期使用某品牌美白乳膏,否认猫、狗及家禽接触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96.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嗜中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显示,MEFV、PSTPIP-1、NOD2、Ptpn6等易感基因可能与PG相关,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补体系统异常、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α、IL-1β、IL-8、IL-17和IL-25等)分泌的异常亦在PG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PG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遗传易感因素、免疫异常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7.
<正>临床资料显性遗传性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Dominant dystrophic epidermolysis bullosa)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常起病于婴幼儿及儿童。其特征是:水疱及大疱位于四肢伸侧,尤其关节部位多见,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亦可为肥大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指趾甲常缺损。现将一家系母女2例报道如下。家系调查:患者家族成员无近亲婚配史,家族中4代共24人中,本病患者2人(母女)发病均在婴儿  相似文献   
98.
目前皮肤科临床教学面临着教学模式陈旧、临床形态学教学资源缺乏等“瓶颈”问题,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创造理想的教学环境,提供生动形象的多样化教学与自动化考试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成为皮肤病科教学改革中重要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99.
报告一例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文献复习。患者为10岁男孩,头皮、四肢反复瘙痒性红斑、脓疱、丘脓疱疹、结节和疤痕9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63×109/L,嗜酸细胞百分率0.244,IgE 36022 IU/mL,脓疱处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至皮下弥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外毛根鞘及皮脂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增生性骨髓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诊断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西替利嗪和青霉素治疗,皮疹反复时又给予强的松20 mg/日,病情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0.
高碘酸在抗酸染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示抗酸菌的染色方法有Zienhl-Neelsen氏法、Wade-Fite氏法、碱性品红染色法1等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对抗酸染色后的抗酸菌易退色,不能长时间保存,以致对病人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及科研带来一定影响。我科于2001年开始在Wade-Fite氏染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前加用10%高碘酸(Periodic Acid,分子式H5JO6)水溶液作氧化剂,所染出的切片经过4年保存,仍见数量较多的抗酸菌,而且颜色鲜艳、清晰。现将有关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复查2001~2004年30例诊断为麻风病的组织切片,其中6例麻风组织切片未用高碘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