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93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药学 | 8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碘酸在抗酸染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示抗酸菌的染色方法有Zienhl-Neelsen氏法、Wade-Fite氏法、碱性品红染色法1等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对抗酸染色后的抗酸菌易退色,不能长时间保存,以致对病人治疗前后动态观察及科研带来一定影响。我科于2001年开始在Wade-Fite氏染色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在石碳酸碱性品红染色前加用10%高碘酸(Periodic Acid,分子式H5JO6)水溶液作氧化剂,所染出的切片经过4年保存,仍见数量较多的抗酸菌,而且颜色鲜艳、清晰。现将有关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复查2001~2004年30例诊断为麻风病的组织切片,其中6例麻风组织切片未用高碘酸… 相似文献
102.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 ichthyosis)又称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ullosa 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上较少见,现将笔者所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3.
白塞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白塞病(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顺性分析42例B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BD好发于青壮年,多慢性起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各受累部位的频率依次为:口腔42例(100%),生殖器29例(69.0%),皮肤28例(66.7%),关节18例(42.9%),眼18例(42.9%),神经系统6例(14.3%),消化道4例(9.5%),大血管3例(7.1%),呼吸系统2例(4.8%),肾脏1例(2.4%),心脏1例(2.4%)。针刺反应阳性32例(76.2%)。皮肤组织活检12例,病理改变均符合皮肤血管炎。随访发现5例死亡个案中2例为BD肠病,1例为BD肺病,1例为BD脑病。结论:BD是一种以血管炎为基础的可累积全身多器官系统的免疫性疾病,重要脏器受累预后不良。皮质类固醇激素或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亦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4.
乳房外Paget病(EMPD)是一种罕见的、发生于乳房外的一种表皮内存在Paget细胞的湿疹样癌。可发生于外阴、阴囊、腹股沟、阴茎、肛周等大汗腺丰富的部位,常常与表皮内肿瘤和内脏肿瘤有关。由于表现多种多样易出现误诊。在病理上应与Bowen病、浅表型恶性黑色素瘤区别,发生于外阴的乳房外Paget病在临床上更易误诊为湿疹、脂溢性皮炎。本文介绍了2例被误诊的Paget病,同时复习了国内外有关本病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5.
白癜风患者的临床调查和生活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粤语版(DLQI-C)两个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以痤疮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调查问卷形式进行,面对面调查已确诊为白癜风和痤疮的两组患者。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临床特征和量表。结果:入组的120例白癜风患者共交回100份有效问卷,其临床分型以局限型和散发型为主,且暴露部位多有白斑。两组患者之间的WHOQOL-BREF得分及其各领域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白癜风组的DLQI得分高于痤疮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六个方面的比较发现,仅休闲和工作学习两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癜风的发病年龄多在10-30岁,且好发于暴露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WHOQOL-BREF中文版和DLQI粤语版的评价结果提示白癜风患者与痤疮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当。 相似文献
106.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嗜中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显示,MEFV、PSTPIP-1、NOD2、Ptpn6等易感基因可能与PG相关,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补体系统异常、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α、IL-1β、IL-8、IL-17和IL-25等)分泌的异常亦在PG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PG发病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遗传易感因素、免疫异常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7.
患者女,23岁。因外阴红肿、刺痛4 d入院。4 d前出现会阴瘙痒、分泌物增多,查念珠菌阳性,拟诊念珠菌性阴道炎,给予氟康唑胶囊150 mg顿服,复方明矾散、双唑泰栓及联苯苄唑乳膏外用,3 d前瘙痒加重,出现轻微疼痛,予聚维酮碘溶液阴道冲洗,制霉菌素阴道泡腾片及硝酸咪康唑栓治疗,症状无改善,2 d前外阴明显肿胀,大量水疱及脓疱,渗出,行走时疼痛明显,外院拟急性女阴溃疡给予头孢曲松、泼尼松治疗,效果不佳,疼痛加剧,呈反复持续发作的刺痛,加用盐酸曲马多注射液肌内注射,疼痛未能改善…… 相似文献
108.
报告一例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并文献复习。患者为10岁男孩,头皮、四肢反复瘙痒性红斑、脓疱、丘脓疱疹、结节和疤痕9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63×109/L,嗜酸细胞百分率0.244,IgE 36022 IU/mL,脓疱处细菌和真菌培养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真皮全层至皮下弥漫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部分外毛根鞘及皮脂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穿刺示增生性骨髓像(嗜酸性粒细胞增加)。诊断儿童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给予西替利嗪和青霉素治疗,皮疹反复时又给予强的松20 mg/日,病情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9.
本文用表皮分离--多巴染色法,研究了28例白癜风患者的进行期,静止期,好转期白斑边缘表皮黑素细胞的密度和形态变化。结果表明:进行期和好转期在色素脱失区可见黑素细胞但静止期在色素失区未见黑素细胞。色素区,交界区,色素脱失区表皮黑素细胞密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白癜风白斑边缘表皮黑细胞密度和形态变化与病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