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了解本地区妊娠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孕妇的传播途径及孕期丙型肝炎的活动情况,为丙型肝炎孕妇的治疗分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从2008年至2012年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收治妊娠合并HCV感染孕妇162例,收集到15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分娩婴儿162例(双胎7例),对妊娠合并HCV感染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55例孕妇中有吸毒史的52例(33.55%),有手术且输血史的30例(19.35%),只输血无手术的14例(9.03%),故输血共44例(28.39%).在HCV感染孕妇中,随着妊娠的进程,谷丙转氨酶(1.94%~19.35%)和谷草转氨酶(1.29% ~ 15.48%)升高的发生率逐渐增多,但在产后均有所下降.结论 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吸毒,其次是输血传播;HCV感染孕妇孕期及产褥期有部分患者肝炎活动,其中大部分在孕晚期发生,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应该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静  韩国荣 《现代医学》2009,37(3):226-228
目的 探讨母婴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肝病毒DNA (HBV-DNA)与血清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血清HBV-DNA阳性产妇55例,依据入院时血清HBV-DNA的检测结果分为病毒高载量组(≥106copies·ml-1,n=25)和低载量组(<106copies·ml-1,n=30),分别提取产妇外周血及新生儿脐血中PBMC,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两者中HBV-DNA.另外选择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的产妇及其新生儿10例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 阴性对照组母婴PBMC及血清HBV-DNA均阴性.病毒高载量组产妇的新生儿血清HBV-DNA阳性率为20%(5/25),低载量组产妇的新生儿血清HBV-DNA均阴性,两组新生儿间血清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高载量组产妇PBMC HBV-DNA阳性率高于低载量组(分别为84.0%和43.3%,P<0.05);PBMC HBV-DNA阳性产妇的新生儿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PBMC HBV-DNA阴性产妇的新生儿(P<0.05).有4例新生儿中脐血PBMC HBV-DNA及血清HBV-DNA均阳性,11例仅脐血PBMC HBV-DNA阳性,1例仅血清HBV-DNA阳性.结论 血清HBV-DNA阴性的新生儿其PBMC HBV-DNA可独立阳性;在检测母婴血清HBV-DNA的基础上进行母婴PBMC HBV-DNA的检测是高危母婴筛查的重要补充,可弥补目前新生儿宫内感染诊断的不足.  相似文献   
53.
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阻断有效后继续随访和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阻断有效后继续随访和治疗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方法2001-01—2004-01对南京第二医院HBsAg阳性孕妇及婴儿实施联合免疫,婴儿于12月龄抽血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和肝功能。将获阻断有效的4种HBVm模式(抗HBs<100mIU/mL,抗HBs、抗HBc两项阳性,抗HBs、抗HBe、抗HBc三项阳性,HBsAg或HBeAg低滴度)的婴儿分为A、B1、C1、D1四组,后三组设B2、C2、D2对照组,对A、B1、C1组婴儿再予乙肝疫苗(HBVac)20μg接种3次,D1组予同剂量HBVac治疗12次,对照组不作任何治疗。24月龄时随访HBVm、HBV-DNA和肝功能。结果治疗有效率A组为100%(24/24),B1组57.1%(20/35),C1组66.7%(10/15),D1组70.0%(7/10)。B1、C1、D1组婴儿治疗后抗HBs平均滴度分别为(745.34±238.81)、(691.65±153.76)、(602.56±212.83)mIU/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1、C1、D1组婴儿治疗前后HBV-DNA阳性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获阻断有效的婴儿有必要继续随访,多次予HBVac免疫治疗可以提高抗HBs滴度,清除乙肝病毒的低水平感染。  相似文献   
54.
韩国荣 《肝博士》2016,(3):24-27
正近年来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有戊型肝炎(戊肝)的孕妇,大多预后良好,但是也有戊肝患者病情严重危害到生命安全的,其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较甲型肝炎及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明显高,已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2015年的一天,从江苏洪泽县急诊转入一孕妇,其孕36+4周,因"乏力、纳差、尿黄10天,加重3天"转入我院。该孕妇入院前10天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睡眠差、小便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评价HBV DNA高载量孕妇妊娠后期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母婴结局.方法 选择HBV DNA>1×106拷贝/ml且于妊娠20 ~ 34周口服拉米夫定孕妇164例,选择同期未治疗孕妇92例为对照组.所有婴儿出生后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观察至7月龄.统计两组孕妇治疗前及分娩前HBV DNA水平、HBV标志物、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及婴儿出生时、1月龄、7月龄的HBV标志物,比较分析拉米夫定治疗的HBV母婴传播率、治疗应答率、肝功能复常率、不良反应、妊娠合并症及婴儿畸形、发育情况.计量资料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s精确概率法.结果 拉米夫定组160例孕妇分娩前HBV DNA下降对数值>2log10拷贝/ml,治疗应答率达97.56%(160/164);分娩前拉米夫定组的HBV DNA水平为(3.72±1.78)log10拷贝/ml,明显低于对照组[(7.83±0.67) log10拷贝/ml],t=-22.359,P<0.01.拉米夫定组分娩前肝功能复常率为90.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x2=13.349,P<0.01);HBeAg滴度为(957.73±458.42)S/CO,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96.35±383.14) S/CO,t=-5.410,P<0.01.出生时,拉米夫定组与对照组婴儿HBV母婴垂直传播率分别为15.24% (25/164)和30.43% (28/92);随访至7月龄,两组婴儿母婴垂直传播率分别为0和8.7% (8/92),x2=14.721,P< 0.01.拉米夫定组无一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拉米夫定而中途退出,也无一例婴儿发生先天畸形.两组在产后出血、孕龄、婴儿性别比、婴儿体质量及apgar评分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后期口服拉米夫定能明显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率,促进孕妇肝功能复常,且近期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HBV S基因变异、基因型与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出生的35例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幼儿及其母亲,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并扩增其HBV S基因序列,测序并通过DNASTAR软件与基因库标准序列比对.结果幼儿及其母亲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均>1×106拷贝/mL;幼儿及母亲HBV S基因核苷酸变异率分别为11.4%和17.1%;母婴序列同源性>99.3%;35对母婴中,23对HBV基因型为C型,血清型为adr亚型,12对为B型,血清型为adw亚型,母婴基因型相同.结论 HBV S基因是否变异可能不是高病毒血症患者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主要因素;基因分型并不能预测和评价新生儿是否发生宫内感染和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57.
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的临床结局复杂多样,包括自限性感染、无症状慢性携带状态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本身的毒力和环境因子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差异,故考虑可能与人类遗传易感性有关,特别是与决定抗原递呈系统和病毒清除系统的基因有关.1,25-二羟维生素D3 作为一种免疫调节激素可以通过对其靶细胞的作用进而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影响疾病结局.1,25-二羟维生素D3对靶细胞的调节必须依赖于靶细胞上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型及表达水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造成了维生素D受体信使RNA在转录和表达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维生素D受体活性的不同,进而影响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肝脏疾病存在相关性,本文旨在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相关性研究作以综述,有关这些基因多态性的功能差异机制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8.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虽经积极的主、被动联合免疫治疗,但仍有部分婴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目前孕妇抗病毒治疗结合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但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抗病毒治疗的耐药性、肝功能异常情况、停药时机选择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9.
王翠敏  韩国荣 《现代医学》2007,35(3):216-218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幼儿及其母亲体内HBV S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探讨HBV S基因变异、基因型与免疫失败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5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南京第二医院出生的17例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幼儿及其母亲,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m,PCR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PCR扩增HBVS基因序列,以引物标记法测序,全自动基因测序仪分析结果。结果17例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幼儿及其母亲均未发现有S基因变异,免疫失败幼儿的基因序列和母亲的基因序列基本相同,且母婴基因型皆为C型adr亚型。结论宫内感染免疫失败与HBVS区是否基因变异无关;母婴序列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基因C型母亲所生婴儿可能更容易发生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60.
新生儿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宫内感染免疫失败的机制,为以后免疫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3-03-2003-07在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的90例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实施母婴联合免疫,于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前抽取股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定量.1个月龄时复查HBVm并根据HBsAg情况分为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比较两组婴儿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绝对计数和百分数.结果宫内感染组新生儿CD4+绝对计数和百分数均低于未感染组,而CD8+绝对计数和百分数均高于未感染组,CD4+/CD8+比值低于未感染组,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CD3+绝对计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新生儿可能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有可能通过增强特异性免疫反应而得到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