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研究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体外培养的衰老过程中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变化特点。体外分离培养UC-MSC,取第3代(对照组)和第15代(衰老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增殖检测、流式表型测定和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并选取重要基因进行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细胞形态变大,增殖速度减慢,但CD44和CD105等细胞表型阳性率无变化;衰老细胞组的核糖体小亚基组成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合成、半乳糖代谢、自身免疫病和退行性疾病;下调明显的是细胞骨架,DNA、mRNA结构的结合以及蛋白质功能等相关基因,与细胞黏附功能和细胞增殖周期等相关。结论:第15代的UC-MSC出现细胞代谢与增殖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相似文献   
4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血液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存活率的大幅提升,儿童ALL的5年无病生存率(EFS)可达到70%~80%,而其中相当一部分ALL患儿并未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也达到了治愈.在儿童ALL治疗方面取得重要进步的关键因素包括严格的危险度评估及强化治疗,可靠的循证医学指导以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部分ALL患儿通过规范化疗未达到完全缓解(CR),或早期复发导致治疗失败,进而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关于儿童ALL是否还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这个问题仍需要反复、认真思考.因为无论化疗还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其治疗效果较以前均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治疗效果相似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到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相应的危险度以及远期毒副作用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如果考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则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相对化学治疗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否真的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3.
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萍  鞠秀丽 《新医学》2011,42(2):96-99,101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年龄分布、骨髓细胞学改变及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将60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设为观察组,并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另选取58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也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与结论:①1岁以下患儿占所有患儿的63%,其中又以6~8月龄最多,占35%;②骨髓常呈增生活跃或减低,易于见到异型淋巴细胞;③观察组的婴儿组血小板、ALT、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婴儿组的IgG、CD3^+、CD4^+、CD4^+/CD8^+低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④观察组的儿童组血小板、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IgM、CD8^+高于健康对照组的同龄组;观察组的儿童组IgG、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的同龄组(P〈0.05或0.01);⑤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血小板、肝功能、心肌酶和免疫功能的改变可能与病毒感染以及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建立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细胞诱导分化的体系,探讨最佳的扩增方法。方法:免疫磁珠法分离获得CD34+细胞培养在无血清无基质培养液中,采用TPO加SCF加IL-3加IL-6、TPO加SCF加IL-3、TPO加SCF3种不同因子组合对其诱导分化及扩增。收集3、7、10、14d的扩增产物,运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巨核细胞的表面标志;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巨核细胞的凋亡;并对巨核细胞形成单位(CFU-MK)及DNA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分离获得的CD34+细胞在体外可以有效扩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CD34+/CD41+细胞数第7天达最高值,之后逐渐下降;而CD41+、CD42b+、CD61+细胞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加入IL-3和IL-6后,Annexin Ⅴ阳性细胞由(8.26±2.49)%降至(3.51±1.24)%。CFU-MK的数量在第10天时最高,且8倍体及8倍体以上的巨核细胞所占的的百分比增加,即成熟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加。结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可向巨核细胞诱导分化及有效扩增。3种因子组合中TPO加SCF加IL-3加IL-6组扩增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DMSCs)治疗新生大鼠低氧缺血性脑病(HIBD)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HIBD模型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HIBD+ PDMSCs治疗组和HIBD+成纤维细胞治疗组.细胞治疗后14 d评估各组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用RT-PCR法和EIISA法检测海马和外周血中TNF-α、IL-17、IFN-Υ和IL-10的变化.结果 HIBD组损伤侧大脑明显萎缩、神经行为严重障碍,发育较对照组明显落后(P<0.05),PDMSCs治疗后脑萎缩、神经行为障碍均改善,且幼鼠的体质最显著升高(P<0.05).细胞治疗后14 d,HIBD组海马和外周血中TNF-α、IL-17和IFN-y较对照组均升高,而IL-10水平降低(P<0.05);PDMSCs治疗组TNF-α、IL-17、IFN-Υ较HIBD组有所降低,而IL-10水平升高(P<0.05).结论 PDMSCs治疗能够改善新生HIBD大鼠的神经功能和发育,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康妇炎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同时给予康妇炎胶囊治疗,8d为-疗程,间隔10d后,再口服1个疗程;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每天静脉滴注20mL丹红注射液+500mL5%葡萄糖注射液,8d-疗程,间隔10d后,继续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4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体疗效为96.3%(77/80)明显优于对照组85.0%(68/8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和局部体征积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CRP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IL-4升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妇炎胶囊联合丹红注射液可充分发挥抗炎和活血化瘀功效,调节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  相似文献   
47.
大鼠胎血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能力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大鼠胎血和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长特性及体外诱导两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异同。方法:采用标准Ficoll-hypague技术分离大鼠胎血骨髓的单个核细胞(MNC),收获MSC传代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β-巯基乙醇、二甲基亚砜、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诱导MSC向神经元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其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2种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无明显差异。定向诱导后,2种细胞均表达Nestin、NSE,但GFAP阴性。结论:大鼠胎血和骨髓MSC的细胞形态、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别;两者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碰细胞的能力无显著差异。胎血应是MSC的又一来源。  相似文献   
48.
富含造血干祖细胞,已成功地用于儿童造血重建[1-2].脐血的采集特点决定了其必须深低温保存后再寻求应用,脐血在液氮中是否能够长期有效保持干细胞活力即成为应用的关键,但有关10年以上的脐血冻存.  相似文献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