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的无心跳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冷保存时间在12h之内的不同热缺血时间的无心跳供肝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Ⅰ组为5 min之内, 43例; Ⅱ组为5~10 min, 77例; Ⅲ组为10~15 min, 22例。比较3组间肝移植术后谷丙转氨酶(ALT)峰值、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感染以及移植肝存活和受体存活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Ⅱ组术后ALT峰值及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组; 而Ⅲ组术后ALT峰值、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升高。随访 8~32个月。Ⅲ组移植肝存活率及受体存活率均降低, 与Ⅰ组和Ⅱ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冷保存时间在12 h之内的无心跳供肝能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10 min; 热缺血时间大于10 min的供肝, 移植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移植肝和受体存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激素24小时撤离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76例成人肝移植患者随机分为激素3个月(3 m)撤离组(40例)和24 h撤离组(36例),所有患者随访至2009年12月,前瞻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感染、急性排斥反应、切口愈合不良、肝炎和肝癌复发、新发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患者术后生存、急性排斥反应、高脂血症、乙肝复发及肝癌复发无明显区别,24 h撤离组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高血压、感染及新发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3 m撤离组.结论肝移植术后采用IL-2单克隆抗体诱导下的以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时,激素24 h撤离是安全的,而且可以明显减少激素相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4.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波士顿施行了全球首例成功的肾移植,此后,临床肝、胰腺、肺、心脏、小肠等实体器官移植相继取得实质性突破.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挽救众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最有效手段.迄今为止,全球已施行各种器官移植超过100万例次,长期存活者不断增多.但是,单个器官移植的成功并不能挽救同时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器官联合移植与多器官移植技术应运而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丰富了器官移植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65.
66.
67.
背景:目前国内临床肝移植供肝的主要来源仍然是无心跳供体供肝,国外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无心跳供体供肝,但无心跳供体供肝这类经历了热缺血的供肝能够耐受冷保存的安全时限尚没有统一标准,也鲜有这方面的临床报道。
目的:评价不同冷保存时间的热缺血供肝在临床肝移植中的应用安全性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
对象:无心跳供体供肝热缺血时间在10 min内的肝移植病例154例。
方法:根据冷保存时间不同分为3组,8 h内组58例,8~12 h组62例,13~16 h组34例。供肝按供体分配原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给3组患者,移植后采用相同的免疫抑制方案。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者肝移植后谷丙转氨酶峰值、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急性排斥反应、胆道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感染,以及移植肝存活和受体存活情况的差异。
结果:随访8~32个月,3组患者移植后均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8~12 h组患者移植后仅谷丙转氨酶峰值高于8 h内组(P < 0.05),其余治疗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8 h内组患者比较,13~16 h组患者的移植后谷丙转氨酶峰值、感染发生率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 < 0.05),移植肝存活率和受体存活率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热缺血时间在10 min内的无心跳供体供肝能够耐受12 h的冷保存损伤,超过此时限,移植后胆道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移植肝存活率和受体存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术对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患者继发病变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患者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前及术后2年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除1例因脑血管意外放弃治疗外,余7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平均随访时间23.3(1~56)个月。与术前比较,尿蛋白明显改善(P0.05);视网膜病变、心脏功能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可改善糖尿病并发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肝脏移植胆道重建的外科技巧和影响胆道重建效果的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4—2005年施行368例同种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68例肝移植病人中36例(9.8%)发生与胆道相关的并发症。23例经非手术治疗而愈;13例行开腹手术治疗,其中7例接受再次肝脏移植。5例因胆道并发症导致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胆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病死率为13.9%。结论 保证供、受体胆管断端良好血液供应,正确选择胆道重建方式,精细的显微外科胆管吻合技术和确保胆管通畅性等,是提高胆道重建质量、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